朝普陀山记(1)大海的斑斓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7 10:48:52

我们一家人都没有见过大海,虽然住在大海的一旁。经过家庭的“政协会议”商定,今年盛夏,借着孩子们暑假的机会,去饱览一下大海的风光。

  在出发前,我们各自描绘心目中的大海模样:儿子说,“海嘛,大浪滔滔,无天无地。”女儿说,“海是蓝色的,那里是海鸥的天地”。妻子笑了笑说,“海中有小岛,像珍珠撒落在碧绿的海面上”。我闭着眼想了许久才说,“海么,波阔涛激,红日妖娆。”最后我们约法三章,谁证实了自己的想象就给谁拍照,留下旅途中珍贵的一瞬。

  冒着酷暑炎热,我们经过上千里的跋涉,终于登上了开往普陀山的快艇。一百五十个座位挤满了男男女女,快艇沿着甬江而行,我们无心游览两岸绮丽的风光,迫切盼望大海的光临。我望着身边俏丽姑娘一眼,她偎依在情人怀中,大约是美孜孜地做着大海的美梦。接着,我们一家人,为了要最先证实自己的想象,都目不转睛注视前方,尤其是我那个小子,更是蹦前跳后地远眺着前方……

  一声汽笛长鸣,快艇突然转了个弯,随即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快艇像一把利剑,划破江水,“呼啸”而去,顿时,船头飞溅起了丈把高的水花,船尾也垒成一座水山,倏然之间,眼前一亮,心都“腾”了起来。“海!”偎依的姑娘被惊醒了,她向船头奔去。船上一百多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涌来的大海。海天一色中,只有海中小岛在海涛中忽上忽下地“飘浮”。一条如绸带的水把江水与海水隔开,好像江水和海水是天生的两家人,快艇可不管这些,肆无忌惮地冲了过去。妻子见了望了我一眼,莞尔一笑,我会意地打开照相机,留下了她与海岛在海涛中一笑。一群群海鸥扬着长长的翅膀,与快艇比着速度,女儿也露出浅浅的笑靥,在快门一动之间,定格了她的青春的芳姿。

  我好奇地发现,海不是天然一色的,快艇经过的水路,一会儿是浅灰的,一会儿是玛瑙色的,一会儿是淡黄色的,一会儿是橙黄色的,还有,向远处望去,在碧清海水中,闪动着一片片“琉璃瓦”似的水域,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我指着“流璃瓦”似水域对儿子说,“那是东海龙宫,住着哪吒闹龙宫的东海龙王。”儿子眨巴着大眼睛,天真地问,“我们能见到东海龙王么?”女儿笑了笑说,“那是神话,我才不信真的有东海龙王呢。”儿子不服地说,“不,肯定会见到的,爸,你说对吗?”我“哈哈”一笑说,“对,儿子说能见到东海龙王,肯定错不了的。”

  一块白云飘了过来,把大海装点得,墨绿、银白、橙黄、灰黑,五光十色,灿烂一片。海风扬起海浪,像一排排海鸥,扬起了长长的羽翼,洒脱地在天蓝海碧之间,翩然起舞。这时,我才知道,海不是单一的色彩,她充满了斑斓与神奇。

  快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柳叶似岛屿缥缈地出现眼前,她又像一叶扁舟,荡漾在茫茫然然的海天之间。“当、当、当”的古刹钟声,随着涟漪悠悠扬扬传来,船上人一下子都雀跃起来。普陀山是我国佛教中四大名山之一,据《普陀山志》记载,公元一九一六年,日本和尚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被大风所阻,于是建寺于狮子峰下,自此香火开始兴旺,后来成为观音菩萨道场,受到历代帝王敕封。

  岛上的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院,最为规模宏大,是清代建筑群的代表之作。解放前,一度有寺院二百多座,僧尼4000多人,“文革”中遭到洗劫,炉冷烛灭,而今,随着宗教政策落实,庙宇得到了修缮,朝山进香的信男善女与游览名胜的人越来越多,呈现了一片新的气象。我游过不少名山古刹,但都不及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巍巍壮观,庄严辉煌,尤其是圆通殿内观音菩萨像和别的庙宇中不一样,这里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真身像——男身像,他顶冠披红,垂慧端座,呈现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风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躺在海宫里,我为了证实自己的想象,叫醒了妻子、女儿、儿子向朝阳洞进发,去寻找“朝阳涌日”的奇观。在路上,我吟着“朝阳红日漾深渊,破晓无如此洞先。莫谓江南春信早,朝阳花木发春前”的诗句,吟着吟着,仿佛眼前出现了一轮旭日在洞中腾起,铺万千金瓦之景。然而,遗憾的是,一家人寻找得满头大汗,还不知朝阳洞所在,一回头已是日高三丈。

  紫竹林的“观音不肯归处”是个欢声笑语的地方,也是不得不游的地方。碧绿的海水像张开着笑脸,海浪扬着翅膀“哗哗”地向人们涌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洋溢着笑,“咯咯”地向着大海扑去,坐在礁石上与海为友。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穿着时尚的连衣裙坐在礁石上,亮着妩媚动人的姿式,准备与海浪来个激情的相吻,“哗、哗、哗”海浪飞卷过来,一下子浪头漫过了头顶,那少女一惊“啊”的一声慌了手脚,连皮鞋也被大浪卷走。“咯、咯、咯”沙滩上又爆发出一阵欢笑声。这地方太有刺激了,我们不能放过“天赐良缘”,也与游览的人一样,不怕一身是水,去与海浪来个炽烈的拥抱。海浪与我们落进了镜头之中,欢声笑语也落进镜头之中。这样的欢声笑语地方,难怪当年连观音菩萨“不肯归”了。洛迦山像条鳌鱼,游动在莲花洋中,乘船去洛迦山可有点惊心动魄。我向儿子讲述了孩提时的故事:“奶奶说,我们生活的陆地是鳌鱼的背,高山是鱼背上的脊梁,鳌鱼一动就要地震,是观世音菩萨手拿杨柳枝,脚踏鳌鱼背,使鳌鱼不能翻身。”好家伙,莲花洋中波涛真大,一会儿把船儿掀到了浪尖,一会儿又把船儿卷进了涛底,使人站立不住。儿子真的认为,鳌鱼要翻身了,吓得抱住船柱连眼睛也不敢睁,好像要发生天崩地裂的事。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心想:他那“大浪滔天,无天无地”,恐怕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吧。

  谢天谢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征服了近两千级的石阶,登上了佛顶山,还当“呼哧、呼哧”喘着大气,未揩去汗水时,抬头远望,好一幅万千气象跃入眼帘:碧的海、红的日、蓝的天、白的云都融汇在金灿灿之中。海中的小岛,像牵足风帆的神舟,漂浮在碧波灿烂之中,海天佛国的奇幻,使我们陶醉了。

  梵音洞是观音大士显形的地方,地处普陀山东端,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海的别样风采:朝东望去,海天一色,无边无际,铺万顷银瓦,接万里云天;朝梵音洞中看去,峭壁相合为门,洞深百丈,海涛撞击洞内如虎啸龙吟,不少的信男善女背着黄口袋,梵香礼拜。我也肃然起敬起来,挤到洞前伸长脖子看去,那洞中隐隐约约,观音菩萨手拿柳枝踏浪而来……

  为了更好地欣赏大海的容貌,我托人去买船票,那位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弄到几张散席,本来不太满意,后来看到与海为邻,兴趣又浓了起来。船上挤满了密密匝匝的人,就连通道上、甲板上坐的、站的、躺的、睡的都是人。真没想到,虽然日近黄昏,然而40度的气温把海洋燃着了,连一片风丝都没有,使大海成了一片火炉,人像坐在闷热的火炉之上,甲板上的人被烤得七窍生烟,如坐针毡,都盼着早些起锚开船。妻子支撑不住了——中了暑,睡在甲板上任人在身上跨来跨去,幸亏一位从香港来的女士拿出了消暑药,妻子吃了才有些好转。

  几个操着南京口音的姑娘,可能是她们生在大火炉之地,根本把酷热天气当回事儿,“嘻嘻哈哈”地谈着海,从她们闪动的目光中看出,她们与我一样对海有着无比新奇的兴趣。

“你们是南京人?”

“你怎么知道的?”

“我么,老南京啰。”

“南京人吃饭怎么讲法”穿黑马夹的姑娘眼珠一动说。

“这个嘛……”我抓耳挠腮起来。

“咯、咯、咯”几个姑娘快活得像个小鸟。

  妻子见我出了洋相,狠狠了一眼,也忍不住也笑出声来。

  开船了,随着大海由绿变蓝,由蓝变黑,早已爬上天空的月亮露出了秀丽脸庞,舒展她那皎洁的情怀。我与儿子站在船头,眺望着夜幕来临的大海:那浅浅一抹月亮之辉,淡银似地飘浮在深绿海面上;一颗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投进了大海的怀抱中,留下了最后璀璨的一瞬,天上的星星,仿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一片乌云像一群乌鸦,泼墨似地把大海泼黑了,月亮被吞没了,星星被吞没了,天与海只是漆黑一团,上没有天下没有地,海变得狰狞咆哮起来,海涛滚滚扑面而来,张牙舞爪地使船儿哆嗦抖动……真没料到,海这位如玉的美人,也会有着凶神恶煞的面目。难怪《地藏经》上说,十八层地狱在大海之中。我忽然明白一个道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以海为家,是不是因为大海是难以驾驭的。儿子害怕了,他躲进了船舱,再也不敢闪烁着他的大眼睛,去看面目凶恶大海。在黑茫茫的海天之中,唯有一闪一闪的航标灯,给人以希望之光……

  风雨过去了,月亮与星星相似从梦中醒来,天与海又是一片广阔无垠。前方的海平线由深灰、烟灰、金白变为浅红,淡红、水红、殷红……云儿抹红了嘴唇,流霞盈盈纤纤。太阳从海水中露出了眉眼、羞羞答答地像个新嫁娘,在海天之间,闪烁着半只红环,扭扭捏捏地用海水作面纱,遮住了自己的娇容。性急的海神,忍不住了,猛力地把太阳一推,推出一个万千气象——太阳把头一仰,仰起了血红血红的脸庞,长睫一眨,顿时,光芒万丈,一个壮丽的海天之景,跃在眼前!

  女儿从舱中探出,晨霞映红她的俊秀面庞,“咔嚓”一声,一个江山如此多娇的景色,跳入镜头。

1989年盛夏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