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我与妻子坐上了开往普陀山的大巴士,去朝拜海天佛国普陀山。
我们登上普陀山使人眼睛一亮,一座绿色葱葱,海外仙境之景出现眼前,**书写的“海天佛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南天门面海临风,气度不凡。
短姑圣迹牌坊相对而立,以彰观音慈悲之德。码头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朝山敬佛的人群,有的手上拿着香,肩上背着敬香的黄口袋。路上川流不息是面包车,忙碌地把人们送到各个景点。
我们首先到西天景区敬香游览。观音洞是我们上第一炷香地方,送子观音菩萨像前,放着善男信女的水果、糖糕各色供品,香烟袅袅;有求必应匾使洞中却充满了灵气。女尼姑是位慈善之人,她立于洞口,把香客的供品分发给礼佛的人们,让大家接接佛缘。
普济寺,俗称前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下,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瑶池桥、海印池等,沿中轴线依次筑有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等。主殿两旁有钟楼、鼓楼、配殿、客房等。普济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是我国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毗卢观音趺伽坐像在殿正中趺伽端坐,高达8.8米,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东西两壁,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像,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
我礼佛而视,此处观音大士更显得端态庄严,笑态亲切,真挚感人,她笑迎天下芸芸众生,胸怀慈悲心襟,不愧为菩萨像中之上品,使人叹服。我觉得普陀山与庐山东林寺一样,寺风很正,不像有的寺院僧人,眼睛总是盯着香客钱袋袋,磕个头,就要香客“接缘”,一点不像出家人的“四大皆空”,到有些像专注意别人口袋的“梁上君子”,使人厌恶。
在进寺前,导游讲起了普济寺正门为什么总是关着的轶事。他说,当年清康熙皇帝深夜探访普济寺说,他是京中最大的“官人”,要寺院开正门迎接。小和尚报告方丈,方丈说,管它什么最大的“官人”,正门明晨才能开。康熙一听大怒说,见朕不开正门,今后正门别开。于是就封了正门,后来,经人求情,才改为六十年甲子开正门一次。导游还说,还有38年,普济寺才能开正门迎客。我屈指一算,上次我来到普济寺正好是22年,当时,我们一家人从正门而进,还有庙中请了一尊滴水观音。
而今,封建王朝已随着大江水逝去,当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应当破除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观念,更改陈规旧习,树立一切为民的意念。普陀山的兴旺,是由于党和政府宗教政策、旅游政策落实,才有今天香烟鼎盛,游人如织。我呼吁:六十年开正门的习俗,应改为正门天天对广大人民开,笑迎天下客!我想,这才能充分体现佛心向众,众生平等的理念!
我在菩萨前,一曲《鹧鸪天·普济寺》从胸中涌出:
夜探康熙吃闭门,休嗔和尚不留神。观音自有慈悲处,只是官人势压人。
莲台路,菩提心,大慈大悲观世音。潮涌普陀现佛日,护国佑民显金身。
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五年,将所募财物建造镇海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重修法雨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定名法雨禅寺。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在两殿之间,有钟鼓楼,殿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
这是一座辉煌式的寺院,供奉的佛家三祖,像态庄严,吉祥福瑞,尤其是巨大的玉卧佛,神态庄严,他在圆寂时,目含未了大千三千世界芸芸众生。圆通殿中观音像妙相端秀,吉祥庄严。上有九龙藻井,辉煌夺目,再现皇家气度,于是乎,我的《鹧鸪无·法雨寺》应念而生:
樟古松虬郁葱葱,晨钟暮鼓传阿訇。琉璃藻井帝王气,法雨天花扬碧空。
九龙殿,胜梵宫,万千气象呈恢宏。观音大士无边法,化着彩虹现圆通。
弟弟说,佛顶山慧济寺中送子观音最为灵验。到了普陀山,我才知道这次朝山敬佛,没有朝佛顶山的项目。妻子抱怨说,不到佛顶山,岂不是天大的遗憾。偶尔之间,听到同来的人说,他们有朝佛顶山的内容,顿时,我们喜出望外,无论如何非要上佛顶山一趟。我们从法雨寺急匆匆而出,朝着香云路拾阶而上,去攀登1088级的石阶。一开始妻子为了抓紧时间,信心满满地快步走在前面,我说,像你这样是上不了佛顶山的,要悠着点,留点后劲。几百级石阶下来了,到了香云亭,妻子开始喘成一团,再也迈不开双腿,靠在石拦杆上弯腰喘息着。
一个个佛门弟子上来了,她们至诚至虔地三步一叩地朝佛顶山而上。这时,我想起了家母生前朝佛顶山的情景,她为了求个孙子,从普陀山渡口开始,三步一叩头地一直磕到佛顶山顶。说来有些奇特,有一天,妻在阳台上洗衣裳,从天上飘来一块手帕,手帕上有着留着桃子头,红布兜的男孩,眉心有一点红字,夜晚妻子梦见了小龙吮奶——她怀孕了。而今,妻子怀揣当年母亲的一样的心愿,喘了一口气,又一鼓作气地攀登起来,过了海天佛国石刻,妻子感到力不从心,双腿颤抖。我说,吃不消的话,就在这里歇着,我一个人去佛顶山。可她,坚定说,不行,说什么,也要上佛顶山!世上的事,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之中。
慧济寺建筑在佛顶山上,深藏于浓荫翠绿之中,四面环山,环境幽静古雅,是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院,布局不规则,却颇具江南园林特色。大雄宝殿屋顶全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红,形成“佛光普照”的绮丽景观。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两边侍立阿难与迦叶。大殿两厢,各塑有十尊塑像,是佛教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供观音及千手观音木雕像,背后有送子观音菩萨像。寺内现存御印三枚,其中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赐铜印一枚,印文为“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观音宝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赐金印一枚,印文是“敕建南海普陀名山观音宝印”;嘉庆元年(1796年)赐翠玉印一枚,印文是“南海普陀佛顶观音大士宝印”。
寺最早时仅有石亭,明朝僧人慧圆始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83年)僧人能积扩庵为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又经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刹,与普济、法雨共称“普陀山三大禅寺。
我们夫妻俩在送子观音菩萨像前,敬香顶礼,把心中未了之愿高高奉上,愿菩萨佛光普照。这时,那三步一叩之景又涌到眼前,在菩萨感应之下,又吟成一曲《鹧鸪天·佛顶山》:
三步一叩朝佛山,只因菩萨恤世艰。没有刻骨铭心愿,怎盼柳枝化露甘。
鹅耳枥,立云端,眼观三界九重天。揽来东海万里浪,但愿佛光送远帆。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