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黄帝陵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8:32

告别延安驱车二小时我们又进入了黄帝陵境界。黄帝陵古称“桥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也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保存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山上林木茂密,坐落其间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黄帝手植柏”距今5000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早年读司马迁对黄帝的叙述,知道黄帝是个聪明绝顶的历史人物,有机会见识他的陵墓也是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但让我没想到的黄帝陵其规模如此之宏大和壮观。步入黄帝陵景区,方知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进入黄帝陵游览区,首先呈现我们眼帘是轩辕庙,也称黄帝庙。它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汉代。庙院长140米,宽84米。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等。庙院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人文初祖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庙院东侧为碑廊,西侧为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其风格多为明代歇山形建筑。庙内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这些石碑有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名人题咏和重修碑记,包括孙中山、蒋中正、毛泽东的诗文、题字和祭文。轩辕庙前区气势恢弘,雄阔壮观,包括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等。穿越庙前广场,迎面便是气度非凡的轩辕庙山门了。正门门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大字,系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现为五开间廊庑式,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山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台基和踏步全部采用花岗石制作。

门前有平行的六根柱子支撑,屋檐四角隆起。柱子前有六级台阶,尽显庄严雄伟、大气磅礴之气度。攀登台阶跨过山门后,进入诚心亭,即原来的过亭,为历代祭祖之人整理衣冠、平静心情、准备祭品处。诚心亭西侧,方台上有一天然巨石,石面图案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正合我国古代传说的“夸父逐日”,故俗称夸父石。诚心亭之北为碑亭,碑亭前柱子上写有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碑廊,位于碑亭东侧,保存有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的碑石40余通,上自北宋,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存最早的一通是宋嘉六年(1061)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的记事碑。轩辕庙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整个轩辕庙的布局,疏密跌宕,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典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聪颖智慧,烘托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隆重热烈氛围。

从轩辕庙出来,我又沿着山道直登桥山山顶,拜谒黄帝陵冢。据传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可知在汉武帝以前,黄帝陵冢已存在。我沿登山大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景色宜人。不久抬头见有一座门楼,其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

黄帝陵的建筑主要有享殿和龙驭阁。享殿,又称祭亭,民国三十三年(1944)建。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器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设置一高大石碑,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1958年5月手书。该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悦耳动听。亭柱上有两副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白色花岗岩石,显得纯净明亮,素朴庄重。每年清明、重阳节祭祀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此处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威德,抒发民族情感的场所。

龙驭阁,2002年建。位于陵轴线的最北端,是耸立在桥山之巅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型具有仿木构筑特征,阁为五层,总高20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它地处海拔994米之处,为陵区外围远望桥山的标志。于此居高远眺,祭拜始祖,眺望桥山、印池,遐想黄帝“驭龙升天”。龙驭阁正立面向南,上书汉隶“龙驭阁”三字,古朴雄浑,雅拙劲健。入口在北面,谒陵者可从地面拾级登上平台,由东西两侧从底层的大门入内登梯上阁。一层至五层设有两部无支柱登顶楼梯供游人上下。四层、五层的眺台作为谒陵人士登高远望处。四周古柏稀疏处补种的柏树和常绿灌木及花草,使环境景观更具特色。 

凭吊黄帝陵冢和游玩享殿、龙驭阁后,已快日落西山,也到了辞别黄帝陵下山归队的时刻了。

2016年5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