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学生时代,我就被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的革命史诗名篇《延安颂》所深深感染,至今记得其中有诗句歌道:“啊 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手;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这篇大气磅礴的史诗拨动了我们对延安的向往。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十三个春秋。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毛泽东著述活动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时期。因此向往延安、寻访伟人踪迹、感受红色文化熏陶成了我们多年萦系心头的一件心事。
2016年春,我们夫妇终于近距离瞻仰了巍巍宝塔山,聆听叮咚延河水,深入王家坪、枣园等简朴窑洞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的旧居和工作室,亲眼目睹和瞻仰了他们留下的遗物和踪迹。这样也令我们浮想联翩,仿佛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片热土上,带领边区军民自力更生、浴血奋战,坚持了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等精彩的场景,一幕幕地呈现眼前,让我们惊喜不已。长期以来,我们在旅行和参观历史景观和纪念馆时,除注意展品的布局和內容,还爱关注历史文献资料的展出。我们知道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撰写和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等重要文章。朱德也曾为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撰写了《中国gcd与军事战争》等文章。可喜的是在这里见到了部分这些初版本的实物展品,这对我长年深爱收藏旧平装的爱书家,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满足和收获。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还见识了当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的遗址和石桌、石凳等。1928年,斯诺作为记者来到中国,遍访30多个城市,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国民党对gcd人的捕杀,也看到工人、农民、学生冒死加入gcd。“中国gcd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这些疑问在当年斯诺的头脑里挥之不去。1936年,伴随时局变化,斯诺终于等到一个进入陕北苏区的机会。到了延安后,他获得了周恩来“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的承诺。4个月的采访,他不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获得了一手材料,更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古老中国的“兴国之光”。斯诺也是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斯诺在书中这样描述:“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展现了中国gcd的领袖毛泽东当年勤奋廉洁的光辉形象。
1936年10月,斯诺结束延安访问回到北平家中后,立即奋笔疾书。1937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效应,销量超过10万册。一年后,它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考虑到要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后这本书被翻译成了德、法、俄、日等20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
在延安游览和参观中,留给我们印象较深的当数窑洞。延安的窑洞分土窑洞、砖窑洞和石窑洞。土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挖土成洞,凿洞成窑,居留在这沟壑纵横的高原上的人们,就这样生生不息地生活着。窑洞里的陈设,有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的一些什物。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赴凤凰山,到王家坪,进杨家岭,再赴枣园,以及鲁艺旧址的山沟里,看到最多也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土窑洞了。
1935年10月,经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延安,在这样的窑洞里,一住就是13年。这些默立在山体上的普通窑洞,因为与中国gcd水乳不分的交融,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魅力,使中国革命史从此高擎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这盏灯,在这些土窑洞里点燃,穿透了中国黎明前的沉沉暗夜,催生出不朽的毛泽东思想,酝酿出伟大的延安精神,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这种普通的窑洞里,毛泽东等中国gcd的领导人,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和大家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服。许多同志多次提议给他增加伙食费,都被他坚决谢绝了。1939年3月15日,毛主席在延安凤凰山的窑洞里,用小米饭和蘑菇、竹笋等菜肴招待印度援华医疗队。毛主席满怀信心地说:“吃小米拿步枪,我们坚信能够抗击军事强大的日本。”历史证明了毛主席的话。
走进凤凰山麓,陈列在毛泽东旧居的那个木炭火盆会告诉你,为了将《论持久战》早日写出来,毛泽东通宵达旦,废寝忘食。陕北的冬夜,寒冷难耐,毛泽东一边挥毫疾书,一边把脚踏在火盆边取暖,鞋被烤着了也不知道。第二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收入了毛泽东的159篇文章,而在延安时期写成的就占到112篇。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哪一处,没有留下毛泽东饱蘸浓墨的激情?哪一处,没有闪射出毛泽东深邃思想的光芒?掂一掂这些著作的分量吧,你就会深深地感觉到延安窑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如今再吟诵**元帅的诗,更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走进延安城,绿树成荫,清水绕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柏油马路宽阔平坦,车流如梭,人流如织,俨然一个繁华都市。石油和煤炭工业的催生,绿色主导产业的开发,更使延安踏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那些默立在半山腰的窑洞啊,在见证了圣地延安的红色革命之后,又一次踏着时代的节拍,感受到了圣地延安绿色革命的浪潮。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