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西藏之行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48:22

向往西藏、向往布达拉宫,2004年7月我终于去了西藏。我参加的是沪上西藏七日游高档贵宾团,全团仅有美国、法国及中外客人12人。回顾整个行程有喜有惊,不平静。喜的是我们一行是从上海直飞拉萨,下飞机当天虽有些高原反应,但大家入住宾馆喝了红花泡茶,静静地休息了一个晚上,隔天早晨起来也就恢复了体能。我更是恢复到犹如在上海生活那样行动自如了。当天去布达拉宫参观游览也是感觉精神饱满,自由快乐无比。这天参观的人不多,我们几乎没排队就进入宫内参观。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屋顶、窗门皆为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散发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梁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部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布达拉宫主要殿堂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但进入宫殿内参观后,我感觉殿堂光线昏暗,不及江南寺庙殿堂光线明亮。导致佛像、壁画等文物,也看不清楚,当匆匆观赏走出殿堂辞别布达拉宫后,我也就毫不留恋地跟上队伍去走访拉萨民居了。我们参观的这家拉萨市民居舍,据当地导游介绍是一家藏民普通职工家庭,进入居所后却让我颇感意外,他们子孙三代六口人所居住的是两栋二层楼的砖木结构新房,每栋都在100多平方米以上,居室的装饰简洁漂亮,其水平已完全超过上海职工家庭居住水平。让我看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和呵护,已让少数民族过上了小康的好日子。也让我开了眼界,惊喜不已。

翌日,我们旅行团踏上前往西藏海拔最高城市日喀则的行程。这可是一段险象环生、惊诧不已的旅程,其中最凶险的是从日喀则返回拉萨的崎岖山路。从日喀则到拉萨全长数百公里,沿途要翻越两座海拔5000公尺的高峰,一遇暴雨就有遭受泥石流及公路塌方的危险。这天从日喀则出发起个大早,5点种天蒙蒙亮,我们一行就驱车出发了。可是天公不作美,滂沱的大雨下了一个晚上,至凌晨还下个不停。我们面包车顺畅的穿过日喀则城市,直接向山路驰去,然而刚刚在崎岖的山道上跑了50分钟,却被一条宽约5公尺,深达40多公分的路沟挡住了去路。咆哮如雷的急流从这道沟里奔腾而过,使我们的车子受阻,难以前行。面对这一突然变化和场景,我们的司机为了赶时间,就毫不犹豫地加大油门作了一次冒险冲刺,但无情的激流,凹凸不平的路沟,使我们的面包车无法冲过这道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此时,大雨加急流已淹没了车轮,哗哗的流水不断地从车的门缝内涌入,汽车的发动机在急流的冲击下也熄火了。情况危急,我们一车游客顿时陷入紧张状态,怕车毁人亡。好在这时有一辆筑路的翻斗车停在不远的路边,一见此状,翻斗车驾驶员就热心地冒着急流迅速开了过来救援,并用钢缆系住面包车的车尾,硬是把我们的车从险境里拖了出来,使我们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

一波刚平,一波险情又横在我们面前。当我们面包车刚从险境中被拉出来后,我们却又被横在眼前一条陷坑再次挡住前行的道路。这条陷坑并不深,尾随我们的大卡车、大巴士却都能一跃而冲了过去。因为这类车功力大、车轮大,穿越浅陷的坑道轻松自如。不仅大卡车能冲过去,小型的越野车也一辆跟着一辆闯了过去,充分显示了越野车的功能优势。我们却只能眼巴巴的瞧着大卡车、越野车在我们面前奔驰而去。我们却期盼筑路工能早点将此路沟填平,以便我们面包车也一跃而过。谁知这一等就是6个小时,由于水势太大太急,投下路沟的石块投下就被水流冲走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望着这肆虐的水势而无奈。时至中午12点,我们再无法忍受这无望的等待。于是我们就找导游,叫他与修路的现场负责人交涉,以便使我们能早点过去,否则会延误我们游玩纳木错等景点。谁知导游似乎见惯了这种场景,他说道:“不要急,急了也没用!这种情况我是经常碰上的,有时遇上下大雪或暴雨,被困在山道上一日一夜也有过。”听了这番话,我们心里就更急了。如此下去,不要说去纳木错游玩成泡影,连返沪的航班也要错过了。我们感到不能再这样傻等下去了,一定要想办法尽快离开这里。于是我就与同车的游客商量。说起我们这个上海旅游团,其实上海人没几位,大多为外国游客,有美国人、法国人,也有西班牙人,还有就是外籍华人。遇到这一突发事件自然不能指望他们去与当地人打交道,他们一是在语言沟通上有困难,二是对中国人处理这类事的方法不熟悉。

于是我就找了个在外高桥保税区工作的任同志,一起去找修路的负责人交涉。好在这位当地负责人也是汉族人,看上去才30岁出头,个子不高,但人却挺爽朗和正派。我对他说:“同志,我们是上海来的旅游团,同团又有多位外国游客,如今在这里已滞留了6个多小时了,请您想想办法,先设法把我们的面包车和人拖过去,使我们避免误了返沪的航班。我们也乐意出点劳务费。”他听了我的这番话,望了望排成长龙的车辆,皱了皱眉头,说道:“好吧!我想想办法。劳务费我们不能要,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说完,他就走到现场,与一位在现场指挥的老师傅嘀咕了几句,就挥手叫我们过去。我心里顿时感到惊喜,因为我估计有希望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指着一辆全封闭的“中国邮政”车说道,它过去后,你们的面包车就跟上,我叫对面的翻斗车用钢缆把你们的车拉过去。我们听了,高兴的连声道谢。我叫导游赶快发动车上的游客,一起将面包车推到道口,并叫司机将车发动起来。但不争气的面包车就是不听使唤,起动不了。好在系在车头上的钢缆,凭着翻斗车的拉力,把我们的车硬是拖了过去,并一直拉了数百公尺。我们的那位驾驶员也聪明了,凭借翻斗车的拉力,他竟然把面包车也发动起来了。发动机的声音犹如美妙的旋律,使我们听了感到格外的悦耳动听。同时,我们车内的游客也一起下车,向那位开翻斗车的藏族驾驶员表示敬意和感谢。

我们的面包车终于又奔驰在山道上,车开得再快,但当日去纳木错已成泡影。错过了去游览美如仙景的纳木错,虽然感到遗憾。但在人生游程中,遇到这样的险情,能安全脱险,这也足够让我们终身难忘了。尤其是那位修路的现场年青负责人,虽然至今不知道他姓明?但他的音容笑貌,他那乐于助人、敬业爱岗的精神风貌,却经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烁。这也是我西藏之行的最大收获。

 注:本文原以“从日喀则返回拉萨的路上”标题,刊于《新民晚报·夜光杯》2005年1月20日,现修订扩写改名“西藏之行”,刊发于《书友斋文轩》2005年10月20日上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