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冯桂芬和榜眼府第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48:02

凡去苏州木渎,冯桂芬的故居榜眼府第是值得去游览一番的。冯桂芬(1809—1874)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他自幼博览全书,通晓经史,以才学享誉乡里。道光十二年(1832),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就很赏识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中读书,时常予以指点。以后,他又相继做过两江总督陶澍、裕谦的幕僚,并和姚莹等名士交往,关心时政、切磋学问,眼界为之大开阔。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两淮盐法志》及《苏州府志》等。尤其是《校邠庐抗议》被誉为“关系民生国命,而旁及于西人格致之学”的名著,影响很大。

冯桂芬在道光二十年(1840)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故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该府第现占地约10亩,布局前为宅后为园,坐南朝北,由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组成,形成一条纵横,具有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私家宅第的园林特点。

步入榜眼府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显志堂。该堂大厅,是当年冯桂芬用来招待贵宾的场所。“显志堂”之匾为白底黑字,古朴凝重,为当年主人所题,显示了冯桂芬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格调高雅,反映出冯桂芬的儒雅风范。

走出大厅,沿着花岗岩铺成的路,我悠闲地步入了冯宅木刻精华所在的花篮厅。此厅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堂中步柱不落地,而且用短柱代替步柱,柱上都雕有花篮,所以称为花篮厅。厅分南北两部分,均为满轩,如此规格和格局,在苏州园林建筑史中颇为罕见。北为校邠庐,是当年冯桂芬自题斋名,在此著书立说;南为书楼,楼上是冯桂芬藏书处,室外有栏杆,便于读书疲劳后小憩。“校邠庐”楼下,有冯桂芬晚年写的一副抱柱联,曰:“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道出了他当年的心迹。

离开花篮厅,我来到了冯府的最高建筑芙蓉楼,只见底楼的副檐轻巧美丽,颇为别致。右侧间为主人会客兼娱乐场所,有书画挂屋,室内陈设简朴高雅;左侧间为主人起居之所,光线略暗,但符合“明灶暗房”的习俗。走出芙蓉楼,就进入了后花园,我顿感从黑暗迈向了光明,心情也好像从沉闷走向了快乐。眼前那起伏跌宕的黄石假山、绿树遮盖的人造土山、浓荫中只露出一角飞檐的洽隐亭,有潇湘风范的吟竹轩,有流水清音的邀月招云榭,还有水影廊、荷花池,让人感觉轻松自在,就像是在聆听了一曲紧张、沉重的《十面埋伏》之后,再欣赏一段恬静、舒缓的《春江花月夜》,赏心悦目,心情为之轻松了许多。也许,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人才能放纵思想,无拘无束。这也是冯桂芬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才气,写出那么多骇世之作的原因之一。

但愿我们能在饱享景色之美的同时,获得像冯桂芬那样的灵气和才情。

《新民晚报·夜光杯》2002年12月13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