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的记忆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9-08-22 15:39:05

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精彩地举办了十三场“留住记忆,走进文化”的活动,我有幸参加了第七期“葡萄美酒夜光杯”——纪念夜光杯创刊70周年的专场,这一场不仅是市民阅读心得的交流,更是一次夜光杯读者和编辑聚会的盛典,我们这些读者、作者和编者相聚在一起,读了一本叫《夜光杯》的书。

作为一个笔耕不辍的草根,我一直很期待能与平时只通过邮件、电话联系的编辑老师见面。这场市民读书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从通过夜光杯微信公众号报名,并收到应邀参加读书会的通知起,我就兴奋地期待着这个可以当面请教的良机。忆起我和夜光杯曲折的情缘,很是五味俱全,我十分感谢给予我良药苦口,甚至激将过我的编辑老师,也难忘那些对我循循善诱、合作过的老师。

我至今清楚得记得,那天下午,一百多位热心的读者和作者欢聚在上海音乐厅的南厅,当我向门口负责签到的年轻老师报出自己名字时,只见她朝我仰头一笑:“我就是赵美。”我随口一句:“哦,赵老师你好!”的问候声,就给彼此带来以文会友的惊喜。我们曾经在电话里就稿件的几句措词应用磋商过几次,也就此萌生了择机当面请教的愿望。还令我高兴的是,经人引荐,我又认识了杨晓晖老师,平时我们虽没有什么联系,但在版面上,我和她已合作过多次,有些稿子还被刊在显著位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老师客气地问我写过哪些稿子,好在这天我有心带了本《新民晚报》的剪报本,随即翻出了多篇与她合作过的小文。她马上记忆犹新叙述起我这些文章的特点,热情地鼓励我继续多写,还说有机会将继续向我约稿。暖暖的话语顿时拉近了编辑和作者的距离,让我这个无名之辈受宠若惊。和名人名家的文章同刊在“夜光杯”上,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平等的气氛。感谢夜光杯给我借了名人的光,赢得了朋友们的赞叹。

这次的市民读书会活动,被誉为盛典,绝不过分,夜光杯七十周年的深厚积淀留住了岁月。难得与仰慕的社会名人,久仰大名未曾面见的编辑们欢聚一堂,享受众多名人的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体会,一种平凡、亲切之感浮上了心田。

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会上激动地谈到了他给夜光杯写过多年的专栏,深受读者喜爱,我发现现场的不少读者都带来了剪报,等待适当的机会请他签名,也可见夜光杯这本书在读者精神生活中的弥足珍贵;当时王汝刚老师的《笑作坊》专栏已连续写了10年了,他用演出的背景资料、生活中的边角料继续在他“王记”作坊里研磨出了令人喷饭的作品,让读者在他诙谐的文字里感悟了不少人生真谛。好的文章留得住记忆,我得知他已出版了几本专辑,不由想起自己在晚报上也已刊登了五十篇文章,心中顿时萌生了个想法:继续努力,待到我有百篇刊文时也出本小小的集子。

不久,我就在《夜光杯》的一篇刊文中大胆地亮出了这个梦想。现今我在晚报的刊稿数上升到六十多篇了。试想,如果没这次市民读书会的激励,我能有如此强劲动力吗?

在我读报和写作的生涯里,《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和市民读书会实属是留得住的记忆。

   刊于 2018年2月13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