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络文学规制力量的分化与协同

作者:许苗苗    更新时间:2019-01-14 15:51:40

尽管学界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应该算作哪一年仍存争议,但有关网络文学10年、20年的庆祝、盘点、检视和回顾却纷纷在新千年以后每个逢8的年份召开。这既反映出无论是网文生产者、受众还是各种管制和批评性力量,相关各方都乐于并易于达成一致;也显示出国人对网络文学这一势头良好的现象寄予美好期待,期望它动力强劲、收获丰硕。

网络文学发展受不同力量规制。由于其发展阶段各有侧重,这些规制性力量的作用和关系也很容易被看作前后相继、此起彼伏。我在《网络文学的背后:驱动力量及其博弈制衡》一文中曾认为:“媒介、资本和制度影响着网络文学。它们不是简单混合,而是协商、牵制、整体作用。网络文学从中巧妙借力,把媒介创新、资本推广和制度规范都变成发展的驱动力……多种力量联手、博弈,共同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也酝酿出促使媒介文化转型的强大动能。”[许苗苗:《网络文学的背后:驱动力量及其博弈制衡》,《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然而,距前文写作5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回顾20年网络文学整体面貌时,不得不做出修正:并不存在一个能从外部借力以驱动自身发展的独立的“网络文学”。塑造它的力量虽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但三方并不对等,也无法形成制衡,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表达个性的异质化写作到高度同一的类型文,再到面貌整齐步伐一致地向“现实题材”贴近,正体现出一体化力量对网络文学的联手塑造。

以数码知识产权保护和反盗版行动为例,早期新媒体精英信奉自由共享,体现在网络文学领域内就是发表那些以往因编审无法面世的“突破性题材”的权力,以及将网络媒体看作图书馆一样促进阅读的公益角色的想法。然而,题材由于监管逐渐狭窄,作品共享则受到来自精英群体内部和文学网站自身的共同抵制:2003年,王蒙等知名作家打响“网络维权第一炮”[新华网讯:《中国作家频打维权官司》,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11/content_2812794.htm,2005-4-11。],反对未经许可的网站发布其作品;2010年,“盛大文学网”起诉“百度文库”免费提供付费章节的下载链接;当网络文学转变为IP后,有关《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网络作品抄袭的案件更是络绎不绝。这说明虽然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布方式变化,但具体到每个作者、每部作品,则不可能“无功利”。特别是网文产业创造效益,成为资本对象之后,明确权利归属的需求就远远超过自由共享的理想。资本无关正义,网上总有以自有共享为名谋取利益的盗版者。权力意志以立法、制度将免费传播与盗版联系,为知识产品的创作和供给提供保障。权力意志的强制性导致那些在边缘地带尝试的力量(**作者、成人题材和盗版网站)失去机会,但明确的规则却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智力付出的尊重。网络消费者逐渐认同网络文化产品也是商品,认识到其背后资金和智力的投入,认可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盗版的必要性。由此,监管和执法也对新媒介精英和网站资本形成保护。

如今的“网络文学”及其相对中庸、妥协的面貌,源于部分塑形力量不断让步以谋求一致的努力。新媒介精英接受印刷/网络、严肃/通俗、意义/快感等范畴的分野,搁置文学形式、题材乃至社会功用等多方面的争议,以选择性的避而不谈换来权力意志的包容。如今轻松、好看的网文是牺牲成人和同性恋题材,回避**官场,加强对军事历史类审阅的成果。虽然面貌高度一致化,却因符合大众口味而提升了网络文学一词的曝光度。资本作为与读者市场最接近的一股力量,需要不断发掘新的题材和赢利点。它一边以频繁地自我修正探索监管边界,一边努力促进已有的网文及其作者品牌化、主流化,换来文化政策和导向的支持。权力意志对网文的管理和扶植通常以精英对现象的讨论和思辨为先声,当某方面动态鲜明时才开始动作。其行动中参考专家意见、逐步加深对不同题材的了解,并尝试在监管限度内赋予某些领域一定的开放度。这既保持并增强了出版选题的时代感和灵活性,又有效规范并扶植文化市场,同时也能够获知民意及互联网媒体管理经验。可见,新媒介精英、资本和权力意志三者尽管量级并不对等,但其主张能够相互渗透、彼此促成,从而形成实际联盟,在网络文学中留下痕迹。

除外部力量之外,网络文学的主体——作者、网站和读者也是构造其面貌不可忽视的力量,且这三者也在某种程度上结成了统一体。

作者在网络文学前期无功利时代可纳入“精英”范畴,宁财神、李寻欢等网文初起时的知名写手虽然早早离开在线创作,却并未远离网络媒体。李寻欢成为出版人、宁财神改行编剧,他们兑现网络声誉的方式是以新媒体身份反向进入传统文化行列。其后那些完全扎根网文的大神们则致力于将网络小说本身打造得好看、好卖,为当下青年造梦而引得共鸣。尽管拥有大批拥趸,他们却并不抱有马修·阿诺德那种“文化救世”理想,既不为谁负责或代言,也不主动承担“兴观群怨”任务,坦承自己与“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相去甚远。当然,他们并非没有理想,但比起力图提升网民整体话语权的精英,他们更在意自身的壮大。如同作品中常见的套路一样,这种壮大以源源不断的金钱和崇高社会地位为标志,而且必须由外部机缘赋予。虽然没有金手指,但新媒体身份宛如点仙棒,使他们比起前代写作者们更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经济、体制、批评话语等)青睐。因此,成功的网络作者往往也最为适应和领会文学体制、资本策略和权力意志的需求。文学作者从强调个性化的挑战者向从善如流的专业人才的转变,与当下青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相关。由他们笔下流淌出的大部分作品虽缺乏实用主义之外的形而上目的,却扭转了以往过于偏重文学社会功能的局面,文学曾被长期忽视的娱乐价值不仅在网上实现,还改编为影视剧,以多种形态介入当代文化生活。不同时期的网络作者虽然没有主动承担传统观念中文人的社会责任,却都以文字打通媒介边界,使网络文学成为具备跨媒介影响力的对象。

文学网站不等同于资本,虽然常常被看作资本代言人,它却未必像资本那样单纯逐利。网站是网文的实际运作方,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是二者身份转化的基础,好的网站则更倾向与读者和作者结为共同体,在作品题材、类型和盈利方面取得更多主动性。如以故事完整、海外版权输出成功、女作家和女频为特色的晋江文学城,曾接受“盛大”注资,但最后终因方向和愿景的差异而与庞大资本分道扬镳,成为当前网文三巨头“BTA”(百度、腾讯、阿里)之外的一维,摆脱了资本控制下千篇一律的面貌。其总编辑冰心在其《关于网络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反思与期待》[ 黄艳明:《关于网络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反思与期待》,《热风》,2018年冬季刊。]一文中,运作者的亲历角度,对网络文学的问题和动向进行梳理。由于工作性质,编辑意志常常是隐形的,但他们作为网文的首批阅读者、监管条例的实际解读和执行者,以手中所掌握的版面、推荐位和排序、推荐语等权限,传达出自身对网络文学的主张。

很多网文作者坦承走上创作之路源于阅读的不满足。穷尽类型的欲求和善变的兴趣使读者既是网文追逐的目标对象,又是潜在作者来源,而他们的日常生态也正是网文赖以生存的土壤。需要注意的是,网文读者主体正是尼尔·波兹曼所谓电子文化中“童年消逝”的一代。在他们的媒介经验中,印刷和网络不像长辈眼里那样泾渭分明。他们虽处于印刷文化时代被定义为“儿童”的年纪,却直接暴露在超出其生活、情感经验的互联网环境里。对待陌生、不解的话题,只有求助于幻想的“超能力”,也就是网文中的“金手指”。当前网文阅读快感来自“爽”,即将自我代入角色后在虚拟语境中获得的成功,大多网文遵循一种与童话故事类似的模式。而随着这一代读者的成长,随着可供选择的网文增加,对新鲜感和内容深度的要求也会增加。简单、浅层次、非逻辑性的情感抚慰将不再能够满足具备新媒介素质的受众。促使网络文学新变的力量来自读者的不满足,来自他们追求新文体、新内容,新审美体验的欲求。

20年来,网络文学主体力量的作用虽然不像外部力量那样直接鲜明,却构建起整个网络文学的基本形态,为外部塑形力量提供作用对象,是其接受者、解读者和执行者,通过实际网络文学活动反馈显现其效果。网络文学主体的品味、能力和媒介素质关系着网络文学话题的选择与规避、内容的突破与传承、产业利益的实现与增长,使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与当下生活相关的、有价值的文化现象。

由于时间较近,网络文学每个阶段的面貌还大体能够从网页上或当事人的记忆中找到痕迹。在其成长的20年间,外部力量勾勒其轮廓,主体要素丰富其形态,网络文学自身则以持续的变动性和活跃的话题性拓宽当代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疆域,并为网络文化、青年文化和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彼此参与、相互对话的交界点。

本文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项目“成为历史的现场——早期网络文学发展生成研究”及北京市社科院项目“媒介与当代都市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Differentiation and Convergence – Looking at the Internet Literature from Keywords

XU Miaomiao

Abstract: The form of Chinese internet literature was derived from three forces. They are the media ideal of intellectual, the renew demand from capital, the support and discipline of power will. 2018 is being viewed a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internet literature. From the evaluation lists on internet literature released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 the influences and power comparisons of difference forces can be drawn. By analyzing the key words summariz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trace of internet literature can be outlined. The three forces shaping internet literature are not equal, the former two compromises to power will for collaboration. The intellectual force gave up the challenging idea to earn a flexible censorship environment. The capital cultivates the increasing market to earn the support of power will. The power allows limited openness at the edge of regulation, to access public opinion and to acquire experience on internet media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literature is both distinct and continuous, which is not due to the competition of multi forces, but due to the three forces actually becoming a domain controlling alliance. In internet literature, although the pragmatism is the mainstream, this literature on new media does enrich the mass reading demand, elevates the value of literary entertainment, and broadens the multi-dimensions of literature by detour and flexibility in the adjustment of ideology censorship. 

Keywords: Internet Literature  Shaping forces  Intellectual  Capital  Power Will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