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缓慢的告别

作者:曾晓文    更新时间:2018-11-22 15:30:55

2015年7月的一个夜晚,巴尔特做了一场噩梦,纳粹的汽车呼啸而过,随后一阵残忍的枪声刺耳地响起,协助“电报组”的农场主倒在血泊中。他必须立即转移!他在睡梦中起床,摔倒在地,摔断了臀骨,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到了9月,我和弗兰克采访在他时,表示要把他的战争经历记录下来,留给他的子孙们看。对比他在2012年复活节晚上的讲述,他的语调似乎轻松了一些。或许他不想让后代承继他的沉重?

他在战后丢弃了地下抵抗组织成员的臂带、地下出版物,还其它的一些纪念品。他去过阿姆斯特丹多次,但从没参观过“地下抵抗博物馆”。在将近70年里,他从不谈论战争,因为每每想起,晚上就会失眠。现在他足够老了,似乎终于可以正视,希望放下一副精神的重担。他坦承自己仍不时想起“野汉克”,对“野汉克“当初是否叛变产生疑问。他说:“你可以信任谁?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在战争中最深的体验,是对信任问题的迷惑。人生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信任,可是哪一个人值得信任?即使信任一个人,又能到什么程度?”他举了电影《黑皮书》中的情节做例子。《黑皮书》是荷兰著名导演保罗·范霍文在2006年拍摄的,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对比范霍文的第一部表现二战中荷兰青年经历的作品《青葱岁月》,《黑皮书》沉重而深刻。在影片中,美丽的犹太女子蕾切尔和她的家人刚逃过纳粹的抓捕,来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国军船的扫射,只有她一人幸存。她躲避在暗处,把叛徒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上,一直为寻找他而孤注一掷。后来的一个细节很经典:蕾切尔向熟识多年的律师借钱,律师给了她几叠钞票和一把钻石,让她打借条,她看都不看立即签字,律师问:“你都不数一数?”她说:“不用了,我信任您。”律师告诫:“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时代变了!”地下抵抗组织的一位领头人让她以歌手身份混进德国阵营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儿子。她成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不料形势急转直下,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发现,地下抵抗组织里的勇敢的汉斯,竟是许多同伴和犹太人被害的罪魁祸首。

巴尔特说,“即使在死前的最后几分钟里,我都会思考信任的问题。”

2016年,他决定搬到另一幢老人公寓里,执意丢弃所有“多余”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书,几十年来他收到的信件、节日贺卡。我在帮他整理东西时,发现了他的亲友、扬、“野汉克”等在二战期间的照片,还有英国飞行员送给他的战时铜铸硬币。他以为自己早失掉了那枚硬币,拿起来仔细端详了很久,仿佛5年的战争岁月都被熔铸其中。

圣诞节那天,巴尔特来我们家吃晚餐。他刚读了我的散文《背灵魂回家》的英文版,执意想看看我父亲留下的藏书,因为他的父亲约翰尼斯也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书在二楼的书房里,得上二十几个台阶,但他自从一年前摔断了臀骨,再没爬过楼梯。我建议拍张照片给他看,但他坚持扶着护栏攀登,“亲历现场”。他在怀着浓厚的兴趣看完了我的中文书后,不要搀扶,一步步极其缓慢地走下楼梯。我望着他的背影,似乎看到在荷兰中部平展的田野上,那个骑自行车飞奔的年轻人,穿着被风尘磨损但不失讲究的黑色制服,心中藏着多少无言的情感,渴望和平,恐惧死亡,还有对敌友的迷惑,那炙烤他一生的问题。窗外的狂雪似乎冲破玻璃,弥漫了我的双眼。

告别时,巴尔特照例给了我纯荷兰式的亲吻:从左面颊到右面颊,再回到左面颊,最后是热烈的拥抱。

 (2017年3月定稿于多伦多)

(参考资料:二战中的荷兰《荷兰联合时报》2016-05-01作者:甘棠)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