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借虚问实

作者:詹克明    更新时间:2017-05-18 15:58:01

通常的抽象都是对具体实物的直接抽象,唯有“科学”抽象却是叠床架屋的游离实体,对一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虚拟体系完成抽象。

它首先通过抽象思维设定一组虚拟元素,然后用它们架构起完整的理想体系,通过对这个体系进行逻辑推演来创立一整套简洁、严格、严密的科学理论。例如物理学、数学,通过科学抽象引入一些现实并不存在的极端形态——有质量而没有大小形状的“质点”、电量集中于一点而不必考虑形状分布的“点电荷”、没有任何分子间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以及几何学中没有面积的“点”、没有宽度的“线”、没有厚度的“面”——然后再借助这些元素构建出相应的物理学、数学体系。所有科学理论都是对这些体系进行演绎推导而得出的。这种以虚求实的科学抽象确是不同凡响,就其所涉体系而言,导出的科学规律足以阐明一切,指导一切,预示一切。

科学抽象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这种抽象虽属于主观精神范畴,却是对客观规律最本质、最深刻的反映,也因此而带有普遍性与稳定性。在抽象过程中它最大限度地摒弃了所有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其共性得以凸显出来。故此假想的极限状态也完全摆脱了现实的干扰,使所得科学规律最具颠扑不破的坚实性。你可以颠覆“具象”,却无法颠覆“抽象”。

科学抽象由于进行了最为彻底的简化,也就必然会与客观真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来自本源的近似性。虽说现实世界中没有哪一样事物会严格按照理想化的科学规律演进,但任何事物的运动又都确凿无疑地必定以它作为依据。

抽象是事物的“灵魂”,它支配着一切事物的运动,一切本质上的真实俱在抽象之中。

抽象通“神”,它使人们得以深切探知造物主的本来意志。

没有抽象,便没有科学。

在科学研究中确立理想状态固然必要,而在发现与验证这些规律过程中,为了消减变数,简化影响因子,有时还需要专门设定一些现实中罕有存在的实验条件。如研究气体的体积、温度与压力三者关系的“气体状态方程”,不仅要采用极稀薄状态的理想气体,还会要求三个变量之中,每次体系变化必须要让其中一个保持恒定,只观察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依赖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发现这些因素彼此之间的定量关系。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