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历史的房间——华懋饭店

作者:竹林    更新时间:2016-03-08 11:30:03

黄昏,站在和平饭店北楼临江的房间里向外眺望,黄浦江宛如一位正当青春年华的美丽少女,带着满身的珠光宝气,正迈着轻盈的舞步向前舞蹈而去。她的神情自信而又自傲。在两岸林立高楼的雄姿和辉煌的灯火中,似乎对我站在的这栋灰楼已经没有多少眷顾了。我不由得怀着惆怅和迷茫的思绪痴痴地想:历史真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她常常穿着不同的时装,泰然自若地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全然不顾人们的愿望和感受。然而她毕竟又在那些房间里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记录下了那段时空中的欢乐与苦难,成就与挫折……

黄浦江的滩涂上,第一批脚印是渔民们踩下的,当然还留下了当年楚王的相国春申君的足迹。19 世纪至20 世纪初,这里又出现了洋人的脚步。而一个叫沙逊的英籍犹太富商,也在这里深深地踏了一脚——1929年,他在黄浦江西岸最繁华的地段、如今的中山东一路22号,建造了一座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华懋饭店(又称沙逊大厦)。大楼高77米、十三层,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学派风格。它那高高的金字塔形绿色尖顶,象征着主人伊拉克出生的犹太人家乡的风格。大楼内部的装饰,当然是竭尽历史的精美与富贵的。它还装饰了一批分别具有英、美、法、德、日、西班牙、印度、中国等九个国家格调的一等客房。

顺着时间隧道回溯,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著名作家科沃德住在豪华的英国套房内俯视风景如画的黄浦江,文思泉涌,挥笔写就了他的力作《私人生活》。奥斯卡特别荣誉奖得主、戏剧大师卓别林也在这里与中国的戏剧名流们切磋艺术。在印度客房里,身披漂亮纱丽的孟加拉姑娘正翩翩起舞;当你随时间流步入美国套房时,我们又遇见了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和美国特使马歇尔,还有美国将军史迪威和陈纳德,他们有的是来协助中国抗战、有的是来调停内战的。然而,历史姑娘实在是太顽皮了,她本该进入这个房间,却偏偏走向了另一个房间:以致1941年它被日军占领,1945年收回;1952年被人民政府接管歇业,1956年又改名和平饭店重新开放。在时空又叉开了半个世纪以后,它还将一位美国总统克林顿请了进来,让他在这里品尝了中国海派风味的佳肴。

诚然,历史姑娘有时候也温柔、明理:沙逊这位犹太人在上海留下了这座值得纪念的建筑;而上海也尽力庇护了二次大战中饱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许许多多犹太人……

不久前,历史姑娘又将一群人召集到了和平饭店的大厅里,聆听由耄耋老人组成的一支乐队的弹奏;他们用颤巍巍的手,演奏自己昔日热爱的乐曲——爵士乐。虽然当今的上海年轻一代有着太多的时尚和前卫要追求,有太多的责任和事业要背负,他们是不会特地去关注这些遗老们的爱好了;然而,爵士乐的强烈节奏,依然如教堂里的钟声,重重地叩击着这些上海老克勒的心房,谁也无法将他们从以前曾经沉醉过的历史房间里拉出来。

青山遮不住。

黄浦江畔的和平饭店,终究还将随着历史姑娘的脚步,踏进下一个未知的房间。

                                            (写于2001年)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