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节.关于河南的情报和作战建议书
1944年初,二战大势已根本转折。德军、意军在英军、苏军、美军的强力打击下,疲态尽现。日军在中国大陆长期、长线的消耗战中,渐成强弩之末。而美军在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中获胜、又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终于夺得了太平洋的制海、制空权,并将日军从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到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交通线,切割得七零八落。
3月上旬,顾乾元获得日军一份重要情报:日军约7个师团行动异常;经分析,日军有突破我军黄河防线并攻占河南郑州、开封、洛阳的意图。为此,顾乾元急将情报发送给龚仙舫转戴笠,同时附上自己对此次可能发生的“河南战役”的作战建议书。
作战建议书的要点是:
一,日军将集中3个以上师团,选择国军黄河防线上的1--3个点,予以突破,并与后续部队5--8个师团共约20万人,全力攻占郑州、开封、洛阳。三城若陷,日军将可能向西推进,进攻陕西、四川,并严重威胁重庆;也可能向南推进,相机攻入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夺取各省巨量资产、粮食、矿产等,控制各主要铁路、公路,打通大陆交通线。
二,我军可在黄河防线日军的主攻点上,布重兵防御,阻敌于黄河以北;也可在日军进入河南进攻第一个城市(不论是郑州还是开封、洛阳)时,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主力。本人认为,我军战略取向,应为后者。
三,为此,本人建议:
1、设立总指挥部,蒋委员长兼任总指挥。
2、增加郑州、开封、洛阳的守城兵力,增设此三城的外围防线至6道以上。
3、一旦日军向某一城市(如郑州)进攻,我军一战区汤恩伯将军部即应调动野战部队及开封、洛阳等20——30城的兵力约35万人、九战区薛岳将军部即应调动20万兵力、八战区胡宗南将军部即应调动15万兵力,及空军、炮兵、装甲兵等,以50万兵力,包围进攻郑州之日军,务求全歼;以20万兵力阻日军之援,在歼敌攻城主力后,我军主力即予敌援军以分割、包围,再务求全歼之。
4、集中我军空军、美苏援华空军的70%飞机,集中晋军和河北八路军、游击队12万兵力,地空配合,切断日军补给线。
5、以军委会忠义救国军、别动军的15万兵力和三战区顾祝同将军、蔡熙盛将军部7个师约10万兵力,组成苏浙方面军(日后可扩为京沪苏浙战区),多向进攻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威胁南京、上海,以牵制日伪兵力。
6、以苏鲁战区于学忠东北军等13万兵力、河北游击军6万兵力、山东八路军5万兵力、苏中苏北新四军7万兵力,多向进攻北平、天津、济南、青岛、徐州等地,以牵制日伪兵力。
7、河南战役,应在2个月内结束;战事应控制在河南一省境内。
8、河南战役,应首战必胜,至多“三城三战”定局。
9、河南战役的战略目标是:歼敌16万以上兵力。
戴笠接到顾乾元的情报和作战建议书,十分赞赏。他综合各方情报后,认为日军确实准备发动河南战役,对我军的黄河防线的突破点,是中牟的万滩、荥阳的汜水。随即,他将有关河南战役的情报分析报告和顾乾元的作战建议书,呈送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后,面露喜色,在作战建议书上批了“好,很有见地”,随后下令,于3天之内,设立河南战役总指挥部。
戴笠乘机提出,特赦张学良将军,明令张与于学忠、陈光率东北军、山东八路军等进攻平津,乃至杀回东北。
蒋介石定神看了戴笠好一阵,说:“让我放虎归山?”
“不。” 戴笠回答,“张将军多次表示,打败日本抗战胜利后,他将卸甲出国。”
“嗯,嗯。”蒋随口哼哼,没有明确表态,而是挥挥手,要他出去。戴笠无奈,只得退下。
戴笠特别希望顾乾元作战建议书的第三项第5条建议能被蒋批准,如能批准,他将自荐,努力争取成为苏浙方面军的司令,为他以后出任军委会秘书长或海军总司令打好基础。这和他的五年计划中的思路,不谋而合。
河南战役,应该是抗战后期的重要战役,甚至是最重要的战役,是汤恩伯立首功、他和胡宗南立大功的关键一役,这和他五年计划第一年的“要立大功”,相符。
他考虑将“很有见地”的顾乾元调入局本部,或直接推荐给委座以参与河南战役。
回到军统局他的办公室后,他叫来了龚仙舫。龚认为,调顾参与河南战役,还是由委座自定;委座多疑,关键时刻用人,不喜欢他人推荐。而调顾入局本部,不如在组建苏浙方面军时委以重任。戴笠采纳了龚的意见,让龚向顾传达他的指令:一,着力搜集有关河南战役的情报;二,对忠救军、别动军的主官进行能力调查并提出结构调整意见;三,提出对华东、华南今后战局的看法;四,拟出建立苏浙方面军的方案,尤为重要的是,“令专心写出一份建立京沪苏浙战区的好方案”。
几天后,蒋介石忽然发出一道密令,令戴笠闷了好一阵。蒋决定:蒋介石自任河南战役总指挥部总指挥,以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为副总指挥;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等为总指挥部成员,协助蒋鼎文、薛岳、胡宗南完成作战任务。
戴笠心知,蒋鼎文的作战指挥能力,远不如汤。这个汤兄,在对日作战中,屡建大功、奇功;也是这个汤兄,盘剥中原百姓太过。两个月前,豫西、豫北农民纷纷暴动,打掉地方政府、民团不算,还缴了汤的部下几个团的枪。然大战临近,需用能战之将,而委座却将汤之实权归于蒋鼎文,则河南战役,必大受影响。他想面见委座恳请,让蒋鼎文挂虚衔而汤负主责,完成此役之后,再削汤之军权也不迟,但……还是不提了罢。
016节.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1944年4月上旬,日本大本营发布特级密令:为占领、控制平汉、湘桂、粤汉铁路线南段及相关公路主线,打通自中国东北至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尽最大可能摧毁中、美、苏空军基地和机场,即从本土、东北、华北、华中调集37万兵力,分阶段实施一号战役。这一战役,后来也称为豫湘桂战役。
4月18日,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率第12集团军5个师团、第1集团军一部和1个飞行师团(战机、轰炸机168架)共14.8万兵力,突破中牟万滩一带的国军黄河防线,在第11、13集团军各一部约3万兵力的配合下,西攻郑州、洛阳。
蒋鼎文、薛岳、胡宗南各部集中8个集团军、1个兵团共17个军近40万兵力和战机、轰炸机156架迎战。蒋鼎文指挥失误,没有按计划集中主力围歼攻击郑州之敌,而是分兵防御、阻击、来回救援。因而,虽有孙薪如第四集团军于虎牢关拉锯战7天7夜、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第15军坚守洛阳半个月、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于后卫激战中壮烈牺牲,日军还是分别攻占了郑州、洛阳和其他中小城市。至6月中旬,豫湘桂战役中的豫中会战,宣告结束。
顾乾元曾在4月25日,又一次急电龚仙舫转戴笠,报告湖北、安徽、江西日军有异动,河南日军则分兵南下,估计,日军可能进攻湖南。同时,他又上报了第二份作战建议书,其主要内容为:
一, 增加长沙、岳阳、株洲、衡阳守军兵力至3个军、4个师、1个军、2个军,共22个师,四城加筑防线至6道以上,统一指挥,互联互保,固守20天。
二,以胡宗南、戴笠、汤恩伯、阎锡山和八路军的32万兵力,坚决作战,先收复洛阳,再收复郑州。
三,集中鄂、湘、豫、皖、赣兵力60万,趁虚攻占武汉。四,集中苏、浙、鲁、赣、闽兵力85万,趁虚攻占上海、
南京、无锡、苏州。
五,美国海军应攻入长江直至宜昌、三峡。
六,中、美、苏空军应全力支持武汉会战、京沪会战。
七,相机围歼攻入湖南、河南之日军。
八,冀、晋、察、鲁之我军,可多向徉攻北平、天津、石家庄、济南。
九,湘鄂战役、京沪战役的战略目标是:攻占武汉、上海、南京,歼敌60万(含伪军25万)。
然而,顾的作战建议,因种种原由,未被蒋介石、军委会采用。
5月上旬,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率各部20万兵力及飞机坦克等,发起长衡会战。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率各部40万兵力及飞机、重炮等迎战。然而,虽有数次战斗胜利,虽有长沙守军第4军的全军战死,虽有衡阳守军第10军空前绝后的三次共47天的惨烈苦战,日军还是占领了长沙、衡阳和其他城市。至8月8日,长衡会战结束。
在此期间的6月15日,顾乾元以特急专电恳请戴笠批准“确定位置,劫虎出山”的计划。顾拟精选360名军官、特工,组成飞鹰特别支队(含敢死队60人),迅猛突击,劫出张学良后,再以改编的20个疑兵组,虚虚实实、分分合合地将张学良送到河北巨鹿。巨鹿驻军有两个团,是东北军旧部。届时,少帅一声虎吼,即可聚军招兵10万乃至30万,并以国军副总司令之职,统制胡宗南、阎锡山、于学忠、粟裕、陈光等部,可北上,可南下,一举改变我军被动战局。顾还毅然表态:“劫张”如果失败,他将承担一切罪责,绝不连累他人。
戴笠反复考虑后,回电“暂缓”。
8月中旬,先由横山勇、后由冈村宁次率各部16余万兵力,展开桂柳会战。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率各部20余万兵力迎战。然而,虽有桂林守军第31军的大部战死、柳州守军第26军的伤亡过半,日军还是占领了桂林、柳州和其他城市。至12月10日,桂柳会战结束。
豫湘桂战役,是中日战争中空前绝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中日两军的“最后一战”。此战本应以优势国军的胜利告终,但却由于战役指挥特别是豫中会战中蒋鼎文的指挥严重失误,遂使已是强弩之末的日军,仅集中37万兵力、动用54万兵力,即消灭国军约60万人,攻占豫、湘、桂、粤、闽、黔2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46个市县,摧毁中、美、苏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奴役中国百姓6000余万。
豫湘桂战役的胜负,于中国、美国、日本、国共两党两军的诸种关系,产生了重大、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017节.大败,谁之责
在战役进行中的5月下旬,蒋介石召见了戴笠。
蒋介石问:“河南战役打到河南外面来了,谁之过?”
戴笠回答:“是蒋鼎文司令长官之过。如果蒋长官能按委座计划、指令,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进攻郑州、洛阳之敌,日军就难以再开长衡之战。”
“敌人的补给线,不是已经基本上切断了么?”蒋介石又问。
“敌军由平津、河北向南的补给线确实基本切断,由长江、武汉北上的补给线也多次被切断,但是,敌军一旦攻占了三个以上大中城市,补给问题就不大了。”
“现在看来,顾乾元‘首战必胜,至多三城三战定局’的战略观点,还有他的第二次作战建议,很有道理。可是,我的上将、中将,不顶用。”蒋介石说,“啊,这个顾乾元,以后要到我身边做事。”
“好,委座什么时候要,我就立刻调。”戴笠应声,心中暗喜。顾乾元若能获委座重用,对他和军统将大有裨益。
蒋介石翻开公文看一看,又问:“汤恩伯这个人,你怎么看?”
戴笠已获知,汤恩伯不久前向蒋介石秘密报告了军统的八项罪过,但却决定只说汤的好话:“恩伯兄是能打仗的,此战如由恩伯兄负主责,或许战事能不出河南。”
“好,你批评得对。我用蒋鼎文,是棋错一着。”蒋介石虽然声调冷淡,但显然没有生气。
8月11日,蒋介石又一次召见戴笠。
“方先觉投降了!”蒋介石虎着脸,“我本以为他是个英雄,你说呢?”
长衡会战展开后,蒋介石、军委会令方先觉率第10军坚守衡阳10--15天。方率缺编的第10军共8个团1.7万兵力,于6月23日开始,抗击横山勇所率2个师团、空军1个军(后又增加2个师团)共9万余人。日军先后猛攻衡阳三次,历时47天,战况极其惨烈。第10军战死4千余,伤8千余,日军伤亡1万9千余,超过了方所率衡阳守军的总数。8月4日,日军发动最后攻击时,总指挥、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由长沙飞赴衡阳,亲自指挥攻城。他给各师团长、旅团长下了死命令:必须在三日内攻下衡阳,否则一齐在前线剖腹自杀。8月7日,第10军弹尽粮绝,孤军难支,方先觉拔枪自戕,被副官阻拦。经反复考虑,为了保全城中8000伤兵和20余万百姓的生命,方先觉经与日军谈判,在日军答应“保证第10军所有官兵生命安全、治疗伤员、埋葬战死官兵、第10军不动建制不出衡阳就地驻防”的条件后,率第10军投降。日军尊重方先觉与第10军的英勇刚烈,仅将第10军改名为“先和军”,仍由方任军长,并不派日军顾问。此战,为中日战争城市保卫战之最,震惊中日两国乃至世界。日军一高级将领称:“衡阳之战,是日中八年战争中唯一艰苦而值得纪念的攻城战。”
“怎么不说话啊?”蒋介石见戴笠默然不语,又问一声。
“委座,”戴笠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此次会战中,望风而逃的、一触即溃的队伍并不少。方将军受命坚守,杀伤了大量日军,况且……”戴笠欲言又止。
“嗯,况且,方先觉奉命应该守10至15天,但是,居然守了47天。我亲口要他‘安心死守’,答应他‘必督促陆空军助弟完成空前大业’,但是,第62军、第79军,直到第47天,始终没有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进衡阳。方先觉投降之前,还说:‘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这话,太让我心痛了!”蒋介石一口气说到这里,老脸一红。
“委座,增援诸军无能,并非党国、委座之错。我以为,应该追究62军军长张达、79军军长夏楚中治军不力、作战无能之责。”戴笠边说边考虑是否再提“少帅出山”,但这一话题,最好由委座先开口。
“如果我有30个方先觉,日本早就输了;可是,丢脸啊。”蒋之言语中,居然爱恨交加。
戴笠垂首,说:“我看,我看方将军,还是,功大于过。”
蒋介石忽然说:“你把他,给我弄回来。”
“是,一定办到。”戴笠应命。
蒋介石诡异地笑:“我要他为我为党国争气,而不是在日本人那里受气。”
“对,对。”戴笠附和。
“那个顾乾元,什么军衔?”
“上校。”
“你调他过来,到军委会秘书处当少将战略研究员。方先觉回来以后,可以让顾当第10军的参谋长。”
“是!”戴笠领命,辞别而出。
戴笠坐车回寓所时,心中又计算一番。委座上次对“张学良出山”不予表态,但到了现在,委座心底的想法,恐怕已是定了:在中国大势未定前,无论如何都不会释放张学良。
此次豫湘桂战役,国军败得太迅速太彻底,连方先觉也投降了,这使得戴笠失去了进一步劝蒋释张的机会。若战局陷入僵局,国军处于劣势,则是请张出山、替换蒋鼎文担任战役副总指挥的良机。而目前,于学忠已调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外界对张学良又缺少实质性的政治、军事的助力,那么,即使大会战的混乱局面,让他戴笠有了私纵猛虎的机会,却没有足以让少帅归而藏身的“大山”。拟用顾乾元带特别支队劫救张学良并转藏周伟龙部、再送于学忠部的计划,不得不“暂缓”实行。
为此,顾乾元非常地“难以理解”。
军机大事,瞬息万变,天不遂人愿,又何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