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木    更新时间:2015-12-16 13:25:34

诗歌是人性的花朵

——自   序

如今诗歌在中国,正处在一个艰难跋涉的时期。一方面,诗作为文学表达形式中最形而上的方式,其先前静思、独吟、反复推敲……的生成环境已经与当下的市场规律发生了严重不适应的情况。商品交换的残酷竞争和快速周转的急迫,压缩了诗歌的环境。人类生存为先的生命原则,迫使人们不得不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谋生的“钱”上。因此,诗歌被迫进入了又一轮衰颓,似乎成了“有闲人” 的 “病号饭”。经济的爆发和旧式道德的溃退,物质的增长与过去文化的衰落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世界和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和现状也是必然不可更改的。文化正在波浪式运动发展的低谷期。

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的文化格局,仍然停留在清末西方凭借坚船厉炮带来的西方文化被片面独尊的状态。它像强龙,与被压抑着的,依赖固有的语言、地域和习惯的基础,不甘泯灭、拼命挣扎的东方文化相互矛盾。这使得东方,尤其当代中国的主流思维标准和尺度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混乱——既“抛弃、背离了固有的传统”,又没有“全盘西化”成“现代普世价值观”,也没有形成新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的独立价值体系。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二合一整合未果的情况下,许多社会思潮互动交错,让人们无所适从。表现在诗歌上,有的倾向于复古,有的走向纯抽象、纯荒诞,有的则走向打油、回车。使得诗歌整体的规模、影响力和动能小了,却出现了繁荣的多样化局面。

有人惊呼诗歌不再了(如韩寒),有人则把诗歌奉若神灵;有人复古地崇尚格律、否定诗歌的其它形式,有人则崇尚自由,对“打油诗”、“回车诗”、“梨花诗”……情有独钟。

其实只要认清诗歌的性质和意义,诗歌的多种倾向就都能接受。诗歌不过是人们对生命与环境(这里指大环境概念)相互作用关系的体验及表达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诗歌只是不同作者的思想表达形式或者叫做表达方式不同。

从这个概念出发,诗歌有格律诗词、十四行诗等严格形式要求的;有古韵或近代散文诗等只需要一定的(注意押韵、语言抽象化、运用比兴和借喻手段等)表达形式,规则相对宽松、“相对表达自由”的;还有完全没有形式要求,任意表达的所谓“现代诗”那样“绝对自由”的表达形式。作为人的思想的表达形式,它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位置,而不可兴此弃彼专求一致。

从表达意象的意义上谈诗歌,就表达与思维进而与思维意象的关系来说,相对于感觉,思维是贫乏的,相对于思维,表达又是贫乏的。也就是说事物的本在意象通过特定的表达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已经与意象本身查了很远。我们本来丰沛的海量信息经过思维符号、表达符号(字词、语法、格律、平仄等)的双重筛选,已经所剩无几、甚至完全异化了。相对与感觉,它们几乎就是一些“零星的碎片”。

印度最早的诗歌性经典《黎俱吠陀》中,把人的意识分为嗣明(先天之明)、颂明(思维之明)、歌名(表达之明);庄子在《秋水》篇里曾把人们的意识分成玄、精、粗不同等级;差不多2000年后,德国的康德、奥地利的(其实他生在现在的捷克境内)佛洛伊德先后以自己不同的表达同样指出了这种意识的分类。这说明,我们人类的意识结构早就通过“心证”渠道,“非逻辑”地进入到了古今中外先贤大德的脑海中并被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在他们向我们展示的意识体系里,我们所说的诗歌,只不过是意识最外层——表达的一部分。

非常有趣的是,世界各地最早的文明文字记录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印度的《黎俱吠陀》、中国的《诗经》、欧洲的《荷马史诗》……这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印象;诗歌之所以先于其他文学形式出现并被用来记录人类社会的生活,一定与有节奏、有韵律的图腾崇拜语言有关。也就是说,诗歌更多关联到人对神、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以至于直到如今,诗歌仍然是最接近人类心灵,与哲学、美学、艺术本质,与生命关联最为密切的文学表达形式。因为它的节奏和韵律来自人类自身的脉搏、繁殖和生产的节奏性运动、来自人类对生死和来去的深刻思考(图腾崇拜和祭祀)、来自便于记忆传送的规律性记忆方式、来自人们最早用线条符号对声音符号的图解…… 于是,诗歌一直关联着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人性内容中最内核部分的表达。是生命最原始、最基础的表达方式。是源自图腾崇拜和哲学思考的最具动能、最精炼动人的“感觉碎片”。

从意象的思维和表达角度看诗歌的多种形式,如同我们对客观事物不同的理解而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和表达结果一样,诗歌的多样化是客观必然的。诗歌像一座语言文字的金字塔,本就是由各种元素集合成各种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本身就是由人们的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表达构成的。诗歌只要发自真诚的内心感受,引起了别人的共鸣,就已经在自己的层次里成功了。因此从本质上讲,个体生命对感觉的表达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诗歌差别在表达的形式上。所谓大诗人,是在更高的层次上体察到了更具人类人性本质的、更完整的意象及其各种联系与运动的规律,用被多数人认可的形式,表达出让更多人深刻共鸣作品的诗人。他们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也就获得了比较高层次的成功。这其中既有诗人的能力,也有条件和机遇。然而,他们也只是诗歌金字塔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通过精神上的共鸣滋养生命、陶冶情操是诗歌的根本使命。放下诗歌作者的阶级,放弃表达形式的束缚,让人们用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把自己或美好或痛苦的,或空灵或朴实的情感,按照诗歌的不同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感染世人,给社会创造精神快乐和滋养。就像远古人在得到猎物的傍晚篝火旁,敞开心胸地释放情感相互激励并相互欣赏那样。

期待着人类活动中的诗意不断地被人们重视和发掘,让诗歌陶冶人们美好心灵的同时,成为更多人心灵的灯塔和情感的亲密朋友,让人性之花开遍大地。

           2011.11于布拉格

再版序言

这本诗选三年前第一次印刷的时候,由于时间紧迫又缺乏经验做得比较仓促。出版后发现一些问题,只能待再版时修正。今次再版除了修正以前的错误还添加了近三年的诗作。

第一版的问题除了修辞上的毛病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许多人说看不懂。不是朦胧诗的那种词法句法上的不懂,而是对简单词语背后借喻的内容看不懂。比如:有个朋友说,《高跟鞋》那首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没有一个拗口的句子,但对它的指向总有似是而非的感觉。叙述平常一件生活小事的文字,经过用心编排和断句后,感觉有了一种逻辑上和意象上的张力,但一下又说不清楚。当我回答说是在比喻人们为了快乐建立起来的文化、习惯会反过来约束人、扭曲人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地说构思巧妙。又比如《清明这天》那首,当朋友得知我是用女性角度,通过叙述男女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所蕴含的思维规律,揭示男女交往的人性规律,提醒人们和社会适时修正旧有道德规范,正视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以后,高兴地说这首诗所表达和阐释的人性、道德、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太有意思了,有了解释再读越觉得有味道了。凡此种种还有很多次。

于是就有朋友说:老木最好在每首诗后面写个提示,省得还要再问你。也有朋友说:诗歌留的空白越多就越有意味,让看懂的看懂、看不懂的闷着、问过的明白不是很好吗?更有朋友开玩笑说:与其怕别人看不懂就写注释,还不如干脆把诗歌改成散文得了。

对于写不写提示,老木犹豫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不惜画蛇添足,抽部分作品写提示。原因是除了给读者明确自己的立意之外,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今后书写《生命哲学》多留些线索。毕竟其中的许多篇章本就是哲学笔记。

写诗歌提示的过程中既要回忆写作时的立意、又要根据几年来对生命哲学问题思考的加深,对过去的诗歌做些修正。于是把二版的订正补充变成了一次重新创作的过程。

新版诗选编辑完后,自己对这种自编自演的“翻译”工作感到既有些可笑,又有些担心,恐怕这种自以为是的“创造”性工作将来会成为众人的笑谈。

后来依据自己的意识结构理论想想也没有什么。任何文字无非是作者思想的表达。至于用什么形式、是否符合某种规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文字所代表的思想有没有意义,所论述的事情有没有道理。想到这里,自诩自己的诗歌有些思想性的老木便释然了。想想可能引起的不同反应也就有了些自信。

但愿这本诗选能给它的读者们一些思想方法上的启发,倘能如此,就有了老木可聊以自慰的积极意义。

诚心希望各处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老木

                               2015.10.于北京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