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新世纪的一份厚礼——关于网络文学的革命性和后现代性及其他(下)

作者:贺绍俊    更新时间:2015-11-17 12:55:29

三   网络文学的功能提纯

文学包含着多种功能,如娱乐功能、教化功能、抒情言志的功能、审美的功能等等。传统的文学往往是多种功能汇集于一身,传统文学理论更是强调要寓教于乐,就是说既要娱乐,也要通过娱乐达到教化的目的。但网络文学则是强调功能提纯,就是说,网络文学不是将多种功能汇集到一起,而是功能的目的性很单一,很明确,如追求娱乐性的就纯粹追求娱乐性,不会再去顾及教化目的了,如为了抒发情感,就会把抒情性强调到极致。我们还是可以把网络文学按照传统文学的分类方式分为小说、诗歌、散文三大块。散文的分类可能更为宽泛,它主要表现为博客和帖子的形式。从这样的分类来看网络文学的功能提纯,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小说的娱乐化,诗歌的率性化,散文的载道化。

功能提纯显然与网络的传播方式有关,功能越纯粹、功能性越突出,也才会吸引网民的眼球,才会留得住鼠标。所以对网络文学的功能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的多种功能是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文学种类综合实现的,单独一个作品,或者一个种类的作品,可能只是满足人们对于文学一个方面的需求。

网络小说充满着娱乐性,它真是把文学的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致,读网络小说绝对没有精神负担,不会有一种思想的沉重感,通过阅读会获得一种极大的消遣,只要你是喜欢这部小说,你就会愉快地消遣一段阅读的时光。所以真正能在网络上站住脚的小说作家多半都是把娱乐功能强调到极致的作家,他们把握到了网络的本质,就是它的后现代性。网络文学与网络的文学往往区分不清,其实只要看它是不是功能单纯就大致上能分出一二来。比方说,一些大的网站经常进行一些网络小说征文、网络小说大奖赛之类的,参加者中有很多其实还是传统文学的写法,写的是传统的文学,不过是贴到网上而已,有的人因此还获了奖,但这类人肯定不会在网上立住脚。2004年前我参加了新浪网的原创文学大奖赛,这是他们举办的第二届大奖赛,这一届获金奖的是湖北的一位新手,网名千里烟,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他一直进行文学创作,但始终没有成功,没有得到认可,这次参赛的作品是《豆豆的爱情》,这是典型的传统写法,写年轻人经历,现实感,叙述上日常化,有励志的主题,青春的主题。她或许可以在传统文坛打拼一番,但网络显然不会是她长久的平台。小说的娱乐性决定了网络小说基本上走的是类型小说的路子。在各个网站基本上也是按类型来划分的,如“玄幻”、“武侠”、“仙侠”、“盗墓”、“穿越”、“后宫”等。类型小说完全以愉悦读者为目的,特定的读者在相应的类型小说里怎样才能获得愉悦,他们期待读到什么,通过小说的类型化得到了实现。小说的娱乐化再向前发展一步,就变成了网络游戏,也就是说,读者不满足于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快感,还要亲自参与其中,于是网络小说就被网络商开发成网络游戏。有一个网站有一篇“新手必读”的文章,告诉你要想写网络小说,就得注意一些什么的规律。其中就有:不能有政治,不能有思想,不必讲情节的合理性,不要太诗意的铺垫,说到底就是要在娱乐性上下功夫,其它的东西都是多余的。网络还有一个自己的说法,叫做YY小说,也叫做意淫小说。这个YY,显然不仅是性的意思,按邵燕君的解释,是“一切放纵想象的白日梦”,是“讲究无限制地夸大个人实力,把一切不合理变成合理,把一切不实际变成实际,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网络小说在功能上的娱乐化,是网络小说遭到批评指责的最根本的原因,进而人们推广到整个网络文学,认为网络文学只是追求娱乐性和消遣性,因此只是一堆一次性消费的垃圾,是对人的思想精神没有多少教育和启迪的东西。这样的指责还是欠推敲的。首先,关于教育和启迪就可以讨论一番,阅读中的启迪其实是多方面的,读者在阅读中即使纯粹想获得一种消遣,也与在洗浴中心按摩房里获得一次消遣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纯粹的消遣,但阅读的消遣激发了精神的活动,而按摩完全是一种身体的消遣。因此,即使一部文学作品仅仅给我们提供了娱乐性的功能,也是可取的。比如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最佳小说大奖的获得者《灰锡时代》,是富有想象力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30世纪的故事:未来世界,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从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好像海底世界一样,每呼一口气,就会有一种劈波斩浪的感觉;灰尘很快分成左右两边,当中是一条清爽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人的气息……”。 人们不得不带着防毒面具才可以出门,而且因之也产生一些非常奇怪的社会制度,像犯了罪的人,“每进一次局子,都要在身上敲一个钢印,以便登录档案。”小说在构思和语言上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作者非凡的想象力、戏谑幽默的语言风格,令网友们纷纷惊叹仿佛“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的手笔。

问题还在于,网络文学既然是采取的功能提纯的方式,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去指责网络文学,不能因为网络小说强调了娱乐性就看不到网络文学通过另外的途径去发挥文学的其它功能。比方说,我们能说网络文学缺少思想的锋芒吗?看看这几年的社会大事件,很多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言论正是通过网络发出的,没有网络,这些言论还出不来,而这些文章不就是类似于传统文学的散文、随笔、杂文吗?这就是我说的网络文学中的散文载道化,散文更强调思想的直接表达,更强调锋芒,强调批判性,强调针对性。网络文学针砭时弊,指点江山,一点也不比“五四”时期的《新青年》逊色。举个例子。网络上曾流行一首奥巴马版的歌曲《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本来是为奥运写的,一首唱赞歌的曲子被网络改编成一首表达不同政治见解的歌曲:“(官)迎接下一桩生意,赶紧梳妆整齐。给多给少我都愿意,哪怕半个硬币。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不留余地。炸我使馆撞我飞机,假装全都忘记。我的存款老婆儿子全在你手里,知道你家闹危机,借你两万亿……”另外,还有像改写的《中国话——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也是非常犀利的。谈到网络文学中的散文,我特别要提到韩寒。这位“80后”的领军人物,后来又成为了一位网络作家。他在网络上的贡献就是博客,这就是典型的网络文学中的散文。有人曾夸韩寒是新世纪的鲁迅。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还是抓住了韩寒的实质。也就是说,韩寒的博客类似于鲁迅的杂文写作,这是一种时效性特别强的文体,直接针对社会现实发言,最鲜明地干预现实,这还不是典型的“载道”吗?韩寒的思想言行是典型的后现代,具有破坏性,同时也具有建设性。在尖锐、一针见血、见解犀利、立论独辟蹊径等方面,韩寒的博客确实与鲁迅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思维方式,鲁迅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思维方式,韩寒则是建立在后现代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所以更明显地具有反讽、正话反说、举重若轻、调侃等特点。再看看各种文学刊物和报刊上的散文,净是一些做作的情感、虚伪的思想,如果说传统的现代汉语文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鲁迅风的批判精神的话,那么,真的可以说,这种批判精神更多地保存在网络文学之中。

网络文学中的诗歌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了。网络诗歌显然与网络小说不一样,因为很简单,功能不一样,诗歌不像小说那样强调娱乐化的功能。诗歌是率性化的,它体现了文学的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功能。既然是率性化的,因此各种各样的诗歌都存在,充分自由地表现诗人的性情,其中也不乏神圣的、崇高的,具有纯粹文学精神的诗歌。2008年汶川大地震,最感人的一首诗歌就来自网络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这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在网上一出现,便广为传诵,虽然后来围绕汶川大地震写的诗歌不计其数,几乎是个人都来写诗,仿佛不写首诗就不能证明自己是个爱国者似的,甚至还弄巧成拙,写出了“纵做鬼,也幸福”的献媚诗。但最终最为真诚也最为感人的还不得不说是这首网络诗歌。所以于坚、韩东这样的成名诗人也会说,当下中国诗歌的现场在网络,好诗在网络。汶川大地震后,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感人的好诗,当时很多人还大惊小怪,意思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网络诗歌会这么好,言外之意,网络上就应该只有垃圾。这只能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网络文学,他们对网络文学一直存在偏见。

在网络文学中,始终都是多元化的,既有垃圾,也有佳肴;既有谩骂,也有神圣,既有恶俗,也有崇高。可是在大多数人眼里,或者说在一种公共的舆论里,只看到网络文学中的前者,看不到网络文学的后者。当然这也与网络的特点有关。这涉及到网络的自由精神的问题。

四  网络的自由

网络文学的自由度是人们最乐于谈论到的。的确如此,没有比在网络上再自由不过的了。与其说网络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空间,不如说它首先是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这个自由交往的空间撤除了社会的一切屏障,没有等级约束,没有道德禁忌,也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人们以任何一种姿态与他人交流、对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因此,网络上的许多作品大部分属于“泛文学文本”,它们是较传统纸介媒体的文学更松散随意的作品。传统文学界限比较分明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家族的文体界限被淡化,一种相互渗透、互为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四不像”文体在网络的写作空间里大行其道,确如万花筒式变幻多端,此消彼长。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络写作获得了表达的充分自由。一些网络写手的言论都表明了网络写作虚拟性所带来的多种变化,邢育森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在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了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主体。”宁财神说:“以前我们哥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咱们是为了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个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只是该换个名字,叫记录。”安妮宝贝也说:“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是独特的,但现在的传统媒介不够自由和个性化,受正统的导向压制太多。就像一个网友对我说的,我的那些狂野抑郁的中文小说如果没有网络,他就无法看到。”写作的虚拟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写作者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与体验传达出来。

网络上的双向交流,唤起了被主流意识形态所遮蔽的那份民间的存在,使它得以自由流露。民间精神说到底是一种自由精神,而网络,起码在现时给予了人们一份相对自由地表达的承诺。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纸媒文学,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也与传统纸媒文学的公共空间截然不同。传统纸媒文学的公共空间是有警卫把守着大门的,符合条件的文学作品才会放行,而大量的文学作品是被“警卫”挡在了公共空间的门外。而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是一个没有围墙也没有警卫把守的空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自由地进入。所以在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里,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相互之间差距很大,读者只能以沙里淘金的方式寻觅到质量上乘的作品。如果我们要求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里只能存在质量上乘的作品,那就只有像传统纸媒文学那样立上大门,安置警卫。但如此一来,网络文学的自由品质也就丧失了,网络文学也就蜕变成了传统纸媒文学,只不过是将载体从纸质改成了网络而已,最终,网络文学的创新性和革命性的意义也不复存在了。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的特点,在讨论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时就会观照得更全面一些。从根本上说,要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首先要让参与到网络文学写作中的广大网民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素养,于是,提高网络文学质量的问题就转换成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既然是沙里淘金,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也意味着如何使沙堆里的金子含量更大一些,金子的成色更纯一些。这就需要为那些脱颖而出的网络文学高手创造更好的写作条件,也为那些高手能够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条件。

网络文学的确给我们带来一个自由度非常大的空间,但自由并不是网络文学所独有的。文学就其本性来说就应该是自由的,文学的诞生就缘于人类心灵的自由表现,自古以来的文学都莫不如此,从本质上说,自由是文学的生命之源。但自由作为文学的生命之源,主要是指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而不是指文学外部空间所提供的自由度。伟大作家为了让心灵和精神的自由得到充分的表达,就不得不与外部的不自由进行抗争。这种抗争对于文学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是在这种抗争中,作家心灵和精神的自由得到了锤炼和锻造,在这种锤炼和锻造的过程中自由之光芒照亮了文学。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在内在自由与外在不自由的紧张关系中磨砺出来的。但我们似乎更看重文学的外部自由,甚至将自由等同于舒适和没有压力,以为在一个鸟语花香、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就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这实在是对自由精神的极大误解。文学的自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文学的自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靠施舍得到的,它必须是通过争取和追求而获得的。其二,文学的自由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具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因此它是一种负责任的自由。网络文学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恰恰缺乏这两个条件。对于大多数的网络写手来说,他们缺乏争取和追求的环节,他们的自由写作多半只是一种率性的、个人放纵的自由写作,而缺乏一种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自由精神的烛照;因此他们的自由纯粹对自我有意义,而缺少一种对人类对文化的责任担当。更重要的是,网络的自由主要是一种外部的自由,许多写手在外部自由最大化的情景下,由于彻底消除了内心自由与外部不自由的紧张关系,心灵和精神的自由仿佛处在的真空状态,反而容易被忽略。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一些网络写作,是在服从于网络经济利益原则下的写作,这时候,你还能说这是一种自由的写作吗?在网络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势的利益体的趋势下,心灵和精神的自由就会逐渐从网络上退位和缺席。因此,不要以为,网络有了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自由大得多的空间,就一定会产生充满自由精神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的内心始终处在不自由的状态之中,就相当于我们的内心没有被阳光照亮,一个缺乏内心自由的作家,即使你给他提供最自由的空间,他也不可能写出充满自由精神的作品的。所以,我对文学未来的期待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深度融合,互动互补,也许就能产生出伟大的作品,这个伟大的作品也许产生在传统媒体中,也许产生在网络之中,产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产生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