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新世纪文学必须讨论网络文学。人们总是希望新世纪文学能给传统的文学赋予一些新的因素,而从影响之众和更替之新来说,舍网络文学无有其它。网络作为一种新科技被应用于社会生活也就短短几十年的工夫,而网络文学,在新世纪来临前夕更是星星点点的散兵游勇,根本不成阵势,那时候大多数作家对网络文学是不屑一顾的。仅仅十来年的光景,现在的网络文学大有要与传统的文学分庭抗礼的劲头。而未来的网络文学将是什么样的情景,我们更是难以预料,仅从它目前所显示出的巨大能量和超强的变异性来看,也许可以用得上一句广告语来描述它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文学是新世纪带给文学的一份厚礼。
从传统文学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构成了一种挑战,有的人会把这种挑战看成是一种威胁,会感到恐慌,会把网络文学当成负面的东西,要对网络文学行使扼杀权。但我觉得这种挑战对传统文学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挑战,将会给传统文学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 网络文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网络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载体,有人总是强调,网络文学不能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论依据就是把网络看成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文学不过是从原来我们习惯了的纸媒载体移到了新的载体网络上罢了,网络文学的区别只不过是我们阅读的方式改变了而已,过去我们是捧着一本书在读文学,网络文学则是让我们坐在电脑前,用鼠标上下移动着阅读文学。把网络看成是一种新的载体并没有错,但它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载体而已。这个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即使我们把网络仅仅看成是一种载体,也不要轻估了它的影响力。从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来看,新的载体往往会带来一场文学的革命。远的就不必讨论了,就说我们现在作为主流的文学,即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场文学革命的结果。这场文学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就因为当时涌现出了新的媒体,这就是现代报刊的诞生。中国的现代报刊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有人做过统计,清末最后五年共创办报刊231种,平均每年为46.2种。民国最初五年共创办报刊457种,平均每年91.4种。1917年至1922年6年中出版期刊1626种,平均每年出版期刊271种。现代报刊最开始刊登的文学作品还是传统的文学样式,格律诗,文言文的散文随笔,还有半文半白的小说。那时候,人们大概不会想到这些报刊的流行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文学革命,从此以文言文为基础的古代文学就基本上退出了文坛。因此,今天我们千万不要轻看了网络这种新的载体,它发展的速度显然要比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所出现的新载体现代报刊更加惊人。
新的载体只是引起文学革命的一个方面的因素,还需要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要有新语言,一种与新的载体相匹配的语言。还是以上个世纪初的文学革命为例,与现代报刊这种新媒体相匹配的新的语言就是白话文。现代报刊面向市场,它必须寻求与广大读者沟通的渠道,语言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现代报刊从诞生起就在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语言,白话文的兴起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今天的网络文学之所以也具有革命性,同样也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新媒体就是网络,而新的语言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指上网者在网上交流时所使用的一种话语形式,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并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形成其特定的含义。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文字组成的语言。如:东东——东西。么么黑——非常黑暗;做脸——整容;偶——我;可爱——可怜而没人爱;大虾——大侠;我倒——用于表示佩服,或出其意料之外;我闪——用于表示惹不起躲得起。二是用汉语拼音字母和外文字母组成的语言。如:“BT”表示“变态”、“PMP”表示“拍马屁”、“GG”表示“哥哥”、“JJ”表示“姐姐”,还有用英文谐音的,如:“I服了U”。三是用数字组成的语言。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等等。四是用符号组成的语言。如,:-)普通笑脸。:-D张开嘴大笑。@>>- -)收下这束漂亮的玫瑰花等。五是网名形成的语言。如:“云”、“秋水”、“开心鬼”、“风雨飘摇”、“陪你到永远”、“孤独的牧羊人”、“没有天使的天堂”。六是约定俗成的网上语言:如驴友者,旅游也。这是旅游天下者的昵称,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叫法。博客,一种网上共享空间,让人以日记随笔等不拘一格的方式在网络上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形式。闪客,使用Flash软件做动画的人。
有人对网络语言深表忧虑,认为是在污染现代汉语的纯洁性。猛的一看,网络语言的确像一只怪兽,它的组词方式和表达方式完全是违反逻辑的。比如“喜欢”叫“稀饭”,“我爱你”叫“爱老虎油”,“为人民”则变成了“4人民”。其实把网络语言看成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语言的话,这些表达又是合逻辑的。在这个系统里,数字、英语字母都成为了词素。所以,马屁精就成了MPJ,谢谢就成3Q,再见则成了3166。(在当下的语境里,网络语言的语法规则中还有一条最为重要的规则,就是自由最大化的规则,出于自由表达的需要,网络语言会针对自由的障碍而采取应变的措施,比如为了逃避严厉的网管,网络上就会以一些特殊的词语替代那些被过滤的词语,如“河蟹替代了和谐,太阳替代了日”。)新的语言具有强大的自生能力,再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经典的词语。现代汉语最初也经历了一个异常活跃也异常不稳定的阶段,大量的新词让人目不暇接。当时有一个重要的组词法,就是音译西方新词,如鲁迅曾在那篇著名的杂文中使用“费厄泼赖”来表示公平忍让的意思。造这样的新词成为当时新派人物乐此不疲的时尚。有些新词流传至今,如沙发、咖啡、迷思等,但大量的新词被淘汰,如今我们还有谁能明白“尖头鳗”、“奥伏赫变”呢?这都是当时流行的新词,前者是英语“绅士”的音译,后者是德语“扬弃”的音译。现代汉语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异常活跃也异常不稳定的阶段,才逐渐被典雅化和规范化。如今,网络语言正处在一个异常活跃也异常不稳定的阶段,它将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逐步走向规范化,我们不必将其视为现代汉语的污染源,像防止洪水猛兽一般地抗拒它。
从新载体和新语言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网络文学具备了革命性的因素,它是否也会像上个世纪导致一场白话文运动的文学革命呢,可能不能这么简单地进行对比,虽然说新载体和新语言是文学革命的重要条件,但这种革命性因素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革命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导致新的文学完全取代旧的文学的结果,又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目前还看不出网络文学会完全取代传统的现代汉语文学。首先,今天的现代汉语文学实际上还是一个未发展成熟的文学,不像传统的古典文学,到了上个世纪已经发展得烂熟了,要变革已经很难了,它也就很难去适应现实变革的需要,也就是说,以文言文为基础的古代文学面对新的时代已经失去了表达的能力。因此,“五四”文学革命就会采取一种完全对抗性的革命方式,它要以新的文学形态完全取代以文言文为基础的古代文学。今天,网络语言催生的网络文学虽然方兴未艾,但它并非与现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传统势不两立,二者不是对抗性的,重要的是,现代汉语文学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有强大的能力去表现新的时代。这反应了两个时代的根本区别。前一个时代是一个一元的时代,新的必须取代旧的,才有生存的位置。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是一个多中心的时代,每一种文学都对应于一元,各自确定了各自的位置,并产生互动效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文学格局应该是现代汉语文学与网络文学两峰对峙、相得益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由对抗性到互补性,这反映了两个时代的特征,其实也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对抗性能迅速确立新生力量的地位,但它也会带来长久的后遗症。我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因其尖锐的对抗性对后来的现代汉语文学带来的最大后遗症,就是使现代汉语的典雅性的生成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其实,在上个世纪的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站在文言文立场上的学者并不是没有看到白话文的生命活力,没有看到白话文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他们却要维护文言文在文学的地位,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担心文学的典雅性因此而丧失。但是,在当时出于对启蒙和革命的需要,激进主义占了上风,所以对于坚持文言文写作的主张只是简单化地进行了一种保守的解读,完全掩盖了他们在文学传统延续性的思考。比如最初与胡适进行论争的梅光迪是胡适在美国的同学,他反对胡适的白话诗,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诗歌语言是人们对语言锤炼的产物。他说:“诗文截然两途,诗之文字与文之文字,自有诗文以来(无论中西)已分道而驰。”为什么诗歌的文字格外不同呢?因为他认为“诗者,为人类最高最美之思想感情之所发宣,故其文字亦须最高最美,择而又择,选而又选,加以种种格律音调以限制之,而后始见奇才焉,故非白话所能为力者。”因此,他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白话文,而是认为,应该看到白话文的长处和劣处,不能因为倡导白话文而否定了文言文的典雅性。他说:“以白话之为物,如西文之provincialism(方言),slang其源多出于市井伧父之口,不合文字学之根源与法律,且其用途与意义取普及、含糊、无精微之区辨,故有教育者摈之于寻常谈话之外惟恐不及,岂敢用之于文章哉!文章之愈高者,其用字愈主有精细之区别,愈主广博。”他也不是一般地反对文学革命,相反,他也认为,语言文字确实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需要进行文学革新。那么,他设想的文学革新是什么样的呢?他说:“一曰摈去通用陈言腐语,如今之南社人作诗,开口燕子、流莺……等已毫无意义,徒成一种文字上之俗套而已,故不可不摈去之。二曰复用古字以增加字数,如上所言。三曰添入新名词,如科学、法政诸新名词,为旧文学中所无者。四曰选择白话中之有来源、有意义、有美术之价值者之一部分,以加入文学,然须慎之又慎耳。”今天再来看“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论争,就会发现反对方的一些意见还是很正确的。他们的担忧和预见都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事实。如梅光迪就认为胡适们所采取的是一种与欧美现代主义思潮相通的激进思想,这种激进思想将带来文化、道德伦理的失范和无序,所以他将胡适的行为说成是剽窃新潮的行为:“盖今西洋诗界,若足下之张革命旗者亦数见不鲜,……”梅光迪预感到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如果实现了,将对传统文化产生破坏性甚至颠覆性的后果。而后来的历史也确实如此,现代汉语为基础的新文学确实对以文言文为基础的传统文学造成了破坏性甚至颠覆性的后果。我觉得,梅光迪的思想方法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处理网络文学与传统的现代汉语文学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梅光迪的思想方法说到底就是一种中庸的方法,一种改良的方法。梅光迪说:“凡世界上事,惟中庸则无弊。学术思想一尊之流弊,在狭隘而无发扬余地。学术思想自由极端之流弊,在如狂澜决堤而不可收拾。”梅光迪也就是从这一思想立场出发反对胡适的“白话入诗”主张和其他文学革命思想的,认为他们的主张和思想是极端的和偏激的,是唯求其而新,缺乏应有的中庸与理性的态度,因此也不可能达到求真的目的。
梅光迪的观点在今天就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梅光迪的中庸和改良的观点适应了今天的互补性时代特征。它可以避免现代汉语文学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缺失和遗憾。现代汉语文学最大的缺失和遗憾就是强行将它与传统文学设置在一个对立和对抗的态势之中,使得传统文学的典雅性难以顺畅地转移到现代汉语文学之中,因此,现代汉语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变得非常艰难和缓慢。
今天,现代汉语文学已经成为主流文学,成为文学的强势,它现在又面临着网络文学的挑战。网络文学虽然来势凶猛,但它不像上个世纪的新文学那样气势汹汹,非取而代之不可。现代汉语文学虽然处在主流地位,渐渐地也认可了这个新来的文学伙伴。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趋势,主流文学也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向网络文学不断地暗送秋波,不断地传递过去橄榄枝,网络文学当然没有必要拒绝,接受这边的橄榄枝也决不是一种被招安的结果。因为事实上两种形态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是不可能被招安的。当然,对于具体的人和事来说,可能会发生形态上的转变,比如,有的网络作家最终可能转型成为了纯粹的纸媒的传统作家。
二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
网络文学与传统的现代汉语文学在本质上的不同是什么呢?我以为,本质上的不同就在于,现代汉语文学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文学形态,而网络文学是建立在后现代性基础上的文学形态。后现代性就是网络文学的最大特征。后现代性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立身之本,凭着这一点,网络文学就不必担心会被强大的传统文学吞没、收购或者说招安。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进行质疑和挑战的思想武器,从一点来说,传统的现代汉语文学倒是要提防网络文学的侵蚀和同化。
刚才说到了网络文学独立成阵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新的载体,二是新的语言,但是大家可能会发问,尽管网络上流行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并没有成为网络文学的主体语言成分。幸亏还没有成为主体语言成分,不然的话,网络文学取代传统的现代汉语文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我想强调的是,网络语言的思维特征渗透进了网络文学之中,使得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具有一种不可逆转之势。也就是说,网络语言的思维特征就是后现代性的特征。网络是一个自由进出的世界,也是一个争奇斗艳、花样翻新的世界。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反规范化、简约性、多变性等特点,这一切又是建立在后现代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网络语言的思维特征就是后现代文化的思维特征。后现代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早在80年代的先锋文学,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文学世俗化潮流里,后现代往往成为创新的一个标志。但那时候基本上是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基本上是形式的后现代,他们的后现代多有一种做作、虚假、生硬的成分,有一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情绪。网络世界提供了一个完全彻底的后现代文化语境,网络文学则是在这种语境中的自然生长物,在思维方式上体现出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卑琐性、内在性、非中心等特征。其审美取向上因而也具备鲜明的后现代性,反讽、戏谑、幽默、反智、自我解构,不仅成为基本的审美形式,而且其本身就成为一种意义表达。
后现代性是针对现代性而言的,后现代主义是要纠正现代性带来的社会问题,对现代性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中国其实是一个现代化还没有完成的国家,所以有人认为后现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超前的思想,是一种奢求。但是,应该看到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已经不同于过去西方进行的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了,在全球化时代,一切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进行了,中国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存的时代。后现代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的,它可能会起到一种匡正现代化弊端的作用。但后现代的革命形态与我们熟悉的革命形态不一样,我们是在革命意识形态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一点可能感觉更明显。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从思维特征看,后现代不再顾忌逻辑思维和反思等严谨的和系统性的理性活动,只注意“当下”立即可以达到的、并直接得到验证而生效的感性活动,它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现在人们对网络文学还有很多非议,对这种新的文学形态还是表示了一种拒绝的态度。我以为关键还是对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本质缺乏认识,当然,归根结底也是对后现代性缺乏认识,对后现代的颠覆性和破坏性难以接受,其实,后现代性也是具有建设性的,它是通过颠覆和破坏的方式达到革命和建设的目的。
关于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应该是一个大题目。它首先涉及到对于后现代的理解,我不想把它变成特别学院化的无聊讨论,我就想举一个例子。2009年,网友郭宝锋等人因在网上传播“严晓玲遭**致死”的相关信息,郭宝锋就被福州马尾警方以“涉嫌诽谤罪”拘留,然后就有网友在网上发起声援运动,声援的方式就是按看守所地址,向被拘者郭宝锋邮寄明信片,明信片上统一写上“郭宝锋,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据说看守所一下子收到了数百封明信片,当然郭宝锋都没有收到,但半个月以后,郭宝锋就以取保候审的方式离开了看守所。我以为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语言表达,就是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