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作者:耕华 奇龙    更新时间:2015-08-04 13:47:36

前面第一节中已经讲到过,嘉定二中的老校长张昌革先生在那时热情地接待了她,让她在该校的书库中安下了家。在这段时间里,她与二中的学生和老师们打成了一片。他们的真诚和热情在精神上给了她很大的安慰,使她从少年们纯洁的心灵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了创作的热情。这个时期,她写下了她的两部十分优美、灵动、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儿童生活长篇《夜明珠》和《晨露》。

这个中学原来是一所民办学校,是张昌革先生和他的父亲张浩如老先生一手创办起来的。办学的目标也是农村中的穷苦孩子。因此,开始时它直接就是一所“农技校”,全名叫“江苏省南翔农校”。学校里设有学生直接参加劳动的实验农场,目的是培养一代有文化知识的新农民。后来学校被政府接管,变为普通初中,改名叫南翔中学。1956年开始开设高中班,变成完全中学,并改名为嘉定二中。虽然体制上一再变化改名,但学生基本上还是以本县范围内的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子弟为主。这段时期,社会上狂热地大办钢铁,大跃进搞得轰轰烈烈,学校也响应号召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学校本来就有农场,与此同时又办起了许多小工厂,例如翻砂厂、酒精厂、金属加工厂、化工厂等等。同学们常常白天忙于在工厂或农场干活,上课的时间被挤掉了许多,有时只能在晚上或星期日补课。但学生们多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他们不但干活时不怕脏和累,就是在学习上,也没有放松,因为他们懂得自己来此念书的机会是十分宝贵的。就这样,到两届高中生在1959年、60年毕业的时候,他们的高考成绩出奇的好。许多学生进了当时国内的一流大学。1960年的两个班共100名高中生毕业时,已赶上大跃进后的国家困难时期,全国大学的招生总数只有10万左右,而他们却百分之一百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上当时全国一类重点大学的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光北大、清华就有十几个。

这样骄人的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津津乐道的。竹林在1980年至81年在该校生活及写作期间,就常听教语文的肖老师和其他一些老师讲述当年的一些情况。肖老师做过这两届高中班的毕业班班主任。尤其是1960年毕业的那两个班级学生办的小化工厂的故事,竹林听得非常详细——他们将南翔镇上的一家化工厂的废料(含有醋酸和工业苯等成份的废水),运回学校,用纯碱中和,将生成的醋酸钠脱水脱色,便生产出了一种当时纺织工业十分需要的媒染剂。小化工厂既治理了大化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水,又生产出了国家需要的工业原料,并且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靠小工厂的收益,学校修建了校舍,改善了教学和校园环境;而且与此同时,投身于劳动生产的学生,不但没有影响学习质量,反而创造了该校历史上少有的教育质量奇迹!嘉定二中也因此一跃而成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学生们办小工厂的事迹就成了小说的生活素材。

灵感、故事、生活具备以后,想象便是文学创作的翅膀,靠着这双翅膀,竹林决定让作品中的人物在宇宙的时空里遨游一番;而时空的交汇点则虚拟了一个“七星石窟”。于是,经过了近两年的思想遨游,《今日出门昨夜归》这部小说便诞生了。

小说的内容大意是:在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的山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超越人类文明能力所及的石窟群;但在石窟周围却生活着一群几乎被现代文明摈弃的被人们称做“二百五”(穷苦学生报名时要回答25道题目,考满250分,即可在校免费食宿、读书)的穷学生。为了使这些“二百五”们有书可读,一个名叫路云天的奇人在这里自筹资金办起了一所初级中学。正当学生们在贫困的现实中满怀信心地向现代科学和理想进军时,路校长突然被害而且遗体不翼而飞。学生们怀着对路校长的无限崇敬和怀恋,一面在自办的农场和工厂坚持劳动和学习,一面追寻有关路校长的遗体和被害的线索。在追寻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异事件,内部也因此碰撞出了情感与人性的火花,使大家对路校长的追寻过程,变成了对宇宙、人类之爱和人性的寻觅和理解过程,同时也成了对人类自身、对地球文明的拷问与思索过程。

路校长最终是奇迹般地回来了!然而他死而复活的奇迹究竟是人类理智战胜邪恶的结果,还是外星文明带给地球人的礼物?这就需要仔细地读完这部充满了现代科学与幻想、但又不是科幻小说的小说以后,再经过思考,去作出自己的结论了。 

这部小说将现代科学、科幻、侦探、反腐极校园生活等许多内容融汇到一起来写。首先是路云天校长的突然¬¬失踪和被宣布死亡,雷摩斯等同学一心要去追寻路校长遗体的去向和死亡之谜,使小说带上了侦探破案色彩;但随着破案的进展,孩子们追寻到了七星石窟,并且了解了童老师父母在七星石窟附近出现球状闪电后失踪等一系列特异现象后,小说又带上了神秘的科学与科幻色彩;雷摩斯和温晓云不怕暗中的黑手用阻截与绑架等威胁手段进行的恐吓,追查到诚信化工厂,无意中却遇到了温晓云母亲的好友绿马甲干妈,弄清了孤儿温晓云的身世之谜,与此同时,又揭出了化工厂的腐败案;化工厂的贪腐案又牵出了腐败分子为了掩盖罪行企图把抗战时期日军遗留下来的ß病毒偷运进学校的小化工厂,而阴差阳错,危险的病毒又进入了七星石窟,使故事中的人物又进入了扑朔迷离的时空穿梭之中……

然而,这些仅仅是作者在内容构思上的奇妙融合,而其本意还是在于通过对学生生活的真实描绘和人物的情感碰撞,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诉求——鼓励当代中学生自立自强,崇尚科学与道德,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与社会和生活中的腐朽势力勇敢地斗争,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和人间的真情挚爱。而书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就都是围绕着这个精神内涵跃然纸上的。

学生雷摩斯和温晓云,是两个被命运抛弃的苦孩子。他们各自有非常不幸的童年:雷摩斯的爸爸是一名军人,在一次演习中牺牲后,母亲改嫁,他留在伯伯家受尽了虐待,离家出走后在流浪中被他父亲的战友路云天救起;温晓云的母亲是一个工厂会计,被贪腐的厂领导栽赃诬陷而遭抄家劳改。温晓云无依无靠到处流浪企图寻找母亲,却因为饥饿昏迷在芭蕉林里,被路云天救起。当路校长突然被宣布死亡、同学们围在医院的大铁门外要求进去瞻仰他们敬爱的人时,雷摩斯和温晓云不约而同地声称自己是路云天的儿女。而事实上,两人也是把路校长当做他们在这个世界的唯一亲人来看待的。而从此,雷摩斯便以自己坚韧的毅力和决心,像一个真正的福尔摩斯那样机灵勇敢、不畏艰险,不放过任何疑点和蛛丝马迹,追寻起杀害路校长的凶手和遗体的下落。而温晓云,则怀着与雷摩斯同样的目的和决心,但在与雷摩斯的合作过程中,心思更加细密深沉,但同时又表现出了女孩子的清纯、善良、聪慧又不失倔强坚持的性格特点。

而追寻过程中两人碰撞出的情感火花,则更为微妙、细腻、纯情而真挚。

除他们两人外,作品塑造的其他学生群像也都十分鲜明逼真。班长石春生正直、勇敢、坚强,但他对年轻美丽而又敬业的童老师的暗恋情思,又显得十分微妙、青涩、单纯,给人以美感而无半点亵渎之态。石洞花农村女孩的朴实真诚,王大漠小镇孩子追求小资情调的描写,在诙谐幽默中不乏真情;乐华生作为城镇中较贫困家庭出身的女孩的矜持和热情;还有同学们之间青春期少年的朦胧又复杂的感情纠葛,也写得细腻传神、惟妙惟肖。

小说里还写了一个游离于自立中学之外的高中生王东,着墨不多,他的形象在众多学生群像中却很有魅力。他对宇宙科学知识十分迷恋,对学弟学妹们对高科技的向往和探求愿望非常理解并给予真诚的支持;对在暗中爱慕他的女孩子温晓云更是关怀备至,但在情感处理方式上,则很纯真稳重。

班主任童老师,不但外在形象上年轻温婉美丽,而且主要的是以她献身于为穷苦孩子而办的自立中学的教学事业的执着和面对困难和阻力的勇气,她的理想主义情怀以及给予她的学生的理解、同情与爱,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使大家对她产生了深深的依恋之情。她的形象,在校园文学的教师形象塑造中,无疑是一个十分耀眼的亮点。

路校长着墨更少,基本上是隐身在作品里面的,但是他又是自立中学乃至整部作品的脊梁。他的形象处处不在处处在。他像一颗在天空中永远照耀着的星星,放射着一个教育者的良知的光芒,昭示着学生们前进的方向。

甚至作品中的一些陪衬性人物,例如童老师的男友,绿马甲干妈,太平洋师傅等等,也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总之,这部小说以科技、科幻的奇妙玄幻,侦探悬疑的扑朔迷离,青春探秘的飘逸朦胧和飞扬气息,在校园文学的园地里,独树一帜。因此,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将它冠名叫做“二十一世纪青春探秘小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与此同时,它出版后,无可阻挡地引起了读者的欢迎和不少评论者的重视。

这部小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2004年12月初版3万册,很快售完,接着2005年3月就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它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最具阅读价值的儿童文学原创图书之一。2007年又被评为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及上海市文艺创作精品奖。国内的许多报刊媒体,如人民日报、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网、文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报等发表了许多报道和评论文章,在评论界和读者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度。

2005年4月3日,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竹林的《今日出门昨夜归》和《灵魂有影子》两部校园小说的研讨会。中华读书报在同年4月13日报道这次研讨会时综述道:“这两部小说,情节曲折、扑朔迷离,在科幻、魔幻与现实主义之间,以极富时代感和青春特色的语言,为当代中学生讲述了一个个奇妙诡异、气势磅礴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作品在探秘青春心事的同时,抒写倡扬了一种长情大爱……”

“与会者在研讨时表示,竹林的这两部新作为一直在自说自话的漩涡中打转的青春文学吹入了一股令人振奋的清新风气。两部小说大大不同于当下流行的以某些少男少女恋情和青春感伤与反叛为主题的个人化的轻薄之作。小说崭新的创作气势完全突破了以往青春小说的套路,反映了青少年深层次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诉求,展示了一种内在的冲击力。

“她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作品中去表现人文的道德的关怀,把孕育人类历史的大宇宙和个体生命的小宇宙相互渗透在一起,使之交相辉映,和谐统一。这两部作品也体现了作者一贯严谨的创作态度;而她对校园生活的青春律动和鲜活语言的应和,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可读性,给了未成年人从精神层面到阅读层面周全而真切的立体关照。”

    将文学与科学联姻,是《今日出门昨夜归》这部作品最受评论家关注和肯定的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之举。著名评论家张炯先生指出,艺术和科学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两种追求:美与真。前者要求感情的具象,后者则离不开理性的抽象。两者似乎不相容,但实际上真善美在艺术形象中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统一的。 把科学的真理、道德的良善和艺术形式的美在感性的形象世界里尽可能结合起来,是世界上许多有见识的作家所致力以求的。但如果结合得不好,使小说变成枯燥的科学课本或道德箴言,从而失去了美感的愉悦,也会导致艺术上的失败。竹林的《今日出门昨夜归》应该说结合得比较好。她掌握了一个恰当的度,使真善美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弘扬,同时科学知识更使故事具有强烈的悬念和引人入胜的神秘感与诗情画意,让科学知识也沉浸在艺术美的愉悦境界里,并得到道德的升华。(张炯《可喜和成功的尝试》文学报2005、7、7)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说:真想不到校园小说也可以写得这么好看!麦田怪圈啦,李淳风的推背图啦,还有球状闪电和外星人,七星石窟和四维空间,人可以凭借光速追回昨天的图景……这令我忽然想到科普史上一件有意思的事:在中国,最早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不是物理学家,而是诗人徐志摩。他在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时,写了《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一文介绍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理论,还写了一篇散文《夜》,想象着用光速的眼睛去欣赏宇宙中壮观的夜景。可见科学与文学具有同构性,都需要想象。(严家炎《既吸引人,又感染人》文学报第1608期)

儿童文学评论家谭旭东说,这部小说吸取了幻想小说对幻想空间的构造,还吸取了童话对诗性语言的重视和对原始思维的表现;而且这部小说也具有神话色彩和科学小说对科学思维的张扬。可以说,竹林的这部小说创造了一种杂体互渗、内涵丰富,具有探索性的新的小说形式。它不但吸引广大读者去阅读、去参与,而且将吸引更多的作家去学习、去借鉴,还会吸引理论批评家去研究、去透析。(谭旭东《小说艺术的新形式》,文学报2005、7、7)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总编辑张秋林则指出,这两部小说不是科幻也不是魔幻。“幻想”是在理性的制约下展开翅膀的;也就是说作者以科学的理念构筑了小说的框架,同时又以无形的想象张扬了科学的理念。这种文学与科学的联姻,在目前尚属新鲜。它介乎科幻与魔幻之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而竹林,则是这片处女地的拓荒者。

这部作品被评论者推崇和赞赏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它在青春文学中竖起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格局。

儿童文作家曹文轩认为,我们现在的青春类小说是由孩子来完成的。现在的孩子写书有一个奇怪现象:作品非常冷酷,非常阴暗,秋意深重,其中表现的不是孩子的天真活泼,反而是萎靡、颓废、无聊,觉得这个世界不可救药。他对目前青春文学的格局有看法,他提倡阳光写作,并且认为竹林的作品是很大气的,是很正气、阳光、阳刚的作品。竹林的这两部书的出版可以把上面那种风气和格局做一次调整。(中华读书报2005、4、13)

文学理论家徐俊西先生则说:竹林是上海女性作家中富有“特立独行”品性和艺术创新精神的作家。他对她在最近连续推出两部“新科技校园探秘小说”感到“惊喜”之余,并不感到意外。他指出,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净化人们的心灵。这在注重物质和功利,将精神和道德看得一钱不值的现实社会里,这样的思考当然沉重,但也更为必要。

儿童文学作家王一地说,竹林的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科学探索性和文学作品的思想穿透力;把握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喜欢猎奇和富有梦想、勇于探索的性格特征。它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和人生理想志向引向高远,引向未来。是文学创新的重要收获。(王一地《新思维塑造新形象》,文学报2005、7、7)

金炳华、桂晓风、周榕芳等有关文化出版界领导则赞扬竹林的这两部小说为方兴未艾的青春文学注入了一股令人振奋的清新气息,它们全无个人化的轻薄姿态,充满了青春活力,反映了中国青少年的远大理想和美好心灵,能给浮华有余、阳刚不足,好似患了软骨病的青春文学起到补钙的作用;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们指出两部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语言纯净流畅,优雅唯美,语调节制含蓄,抒写少男少女的情怀真切、准确、生动而又具有新时代的特点。

谭旭东在同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今日出门昨夜归》这部小说兼具校园成长小说的青春激扬气息和少年内心世界的探索,描写传神入微,给人美感,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作家似乎并没有将中学生青春期情感的表现作为一个重点,但却达到了一般的校园小说所难以达到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严家炎先生还指出了《今日出门昨夜归》在叙述过程中随时夹杂着作者要言不烦的评点,或期许,或嘲讽,或幽默,读起来活泼而有趣。这也是竹林小说创作中的一次不错的创新尝试。这在她以往的小说中,是没有见过的

评论者对竹林的这两部小说除了指出上面三个方面的特色外,还有人从想象思维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探讨。

文艺报常务副总编辑范咏戈认为,竹林的这部作品既非科幻,又非魔幻,更非科普作品,它是一部最接近文学本质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对校园小说有所突破的地方是充分应用了“想象思维”。他十分同意钱学森提出的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外,还有第三种思维即想象思维。他认为竹林就是充分运用了想象思维。用七星石窟、虫洞、外星人、ß病毒等等天文的、宇宙的科学的第二现实来衬托和反映我们生活中的第一现实——教育界的现状、校办厂、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等,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

诚然,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思维”,它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乱想,也不是无逻辑的狂想;它必须是在真实的客观生活的基础上,符合逻辑和科学精神的理性的想象。因此,范咏戈先生才说,实质上它仍是现实主义的。

竹林在《今日出门昨夜归》中,确实是发扬了这种丰富的想象思维。从而,使这部小说有了一次有趣的“奇遇”——

2004年下半年,《今日出门昨夜归》刚刚完稿,竹林在嘉定的一位画家朋友上她的住所来聊天。这位朋友告诉她,前几天他去了一次浙江龙游。那里有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工程浩大得不可思议,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什么人、为什么开凿的;有人甚至认为是外星人在地球上创造的奇迹。

竹林听罢,笑嘻嘻地指指她书桌上的一摞稿子说:“那肯定是外星人的杰作。你说的这些我在这部小说里都写到了。”

 朋友说:“你也去过龙游?”

 竹林说:“没有。”

 “那你怎么知道?”

 “我不知道。”

 “不知道怎么能写出石窟的这些情况?”

 “想象的。”

 朋友不信,临走将《今日出门昨夜归》的手稿抱了去。他闷头看了一晚上再加上第二天一个上午,第二天下午他抑制不住兴奋又跑到竹林家里,说:“真是太奇怪了!你小说里写的石窟竟与龙游的石窟一模一样。龙游的石窟群也是排成北斗七星状的。”于是朋友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外星人?或者与外星人有沟通?”

 当然竹林不是外星人。小说里关于七星石窟的描写,仅仅是根据她平时所掌握的宇宙、天文、地理、历史知识,通过想象思维构思出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与她想象出来的东西一样的存在,她不免也感到奇妙。于是,她与那位画家朋友相约,一块去了一次龙游,到那里实地参观了蔚为壮观的龙游石窟,才知道画家朋友的话不是虚妄。龙游县的旅游领导部门听说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神奇。小说出版后在上海举行研讨会时,他们也派出了代表前来参加。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