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作者:裘山山    更新时间:2015-01-21 15:51:26

31、昨日硝烟

其实我们被堵住的地方,到前方的X站,也就30多公里了,但大雪让这30多公里的路程变成天堑。当然,不是绝对不能去,也可以走过去,用自己的脚翻过山去。

一位在西藏从军38年的将军告诉我,当年他当新兵的时候,就是靠双脚翻过这座山的,而且还背着几十斤重的行囊,而且还发烧30度,翻过山到达边境后,他度过了他18岁的生日。

这位将军姓王,曾是我们军区政治部的副主任。今年刚休息。他是我所知道的在西藏从军时间最长的军人,整整38年,除了探亲和学习,没离开过西藏。在西藏,他从一个战士,成长为一名将军。他也是西藏军区唯一一个经历了从第一任司令到现任司令的人,可谓名副其实的老西藏。

2003年,我们军区话剧团将《我在天堂等你》搬上了话剧舞台。王将军一连看了7遍,每一遍都热泪盈眶。由此可见他对西藏那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王将军给我讲故事的日子,正是他入伍的日子。1962年的7月,他穿上了军装。当时我们国家周边的形势都不太安稳,东南沿海紧张,西藏方向也有情况。为了更好的保卫边疆,西藏军区在北京招收了100名高中毕业生,准备进行外语培训后,分配到驻藏各部队。那是我军第一次大面积的招收学生兵。他便是其中一名。

7月12日,当时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接见了他们,作了动员。7月13日,他们就离开北京前往兰州。在兰州,又与另外100名从西安招收的学生一起,参加了一个月军训,之后就前往格尔木,从格尔木经青藏线入藏。那时候,他们坐的是大卡车,苏联产的大道奇,坐在自己的背包上,晚上则打开背包睡兵站。那时的兵站连干打垒的土房子都没有,只有帐篷。这样一路风餐露宿到达拉萨。

到拉萨时已9月,他们刚刚分班编队准备开始学习,边境硝烟突起。印军挑衅,开了第一枪,打死我方1名军官和2名士兵,随即又进入我防区修筑工事,并且向我部队开枪开炮,造成33人伤亡。十分猖狂。即我在前面写到的发生在RTB的事件。面对印军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西藏部队立即投入了战斗,进行还击。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少说到、但人所周知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王将军一当兵,就赶上了这场战争。战争一打响,他们也不可能再安静读书了。他们虽是学生,更是战士。王将军第一个咬破手指写了血书,要求上前线去。其他学生也纷纷请战,那时的青年,单纯而热情,一心想为国家和人民效忠。于是他们这些学生兵,很快被分配到各个部队。王将军与16个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正在错那方向棒山口作战的某边防团。

那时候,从错那县城出来没几里路,就不通车了。他们就下车来行军。背着背包,包括大衣雨衣毛皮鞋帆布水桶脸盆之类,还背着干粮,背着枪支弹药,每个人负重都是七八十斤,在一个中尉的带领下翻山越岭赶赴战场。离开错那时,王将军就在发烧,高烧到39度多。但照样和大家一起走。由于翻山,浑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了,但竟然就这么退了烧!人的生命有时真的很神奇。照我们现在的说法,若是到西藏感冒了,那是要送命的。可是王将军不但发烧,还翻越了海拔5000米的雪山,还是步行,还负重。真让人难以置信。

只能归结为年轻了。或者,命大。

从波山口到X,37公里路,他们从上午9点出发,走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整22小时。夜间都没有停止。一方面是为了赶时间,一方面也是气候太冷,不敢睡。10月底的西藏,相当冷了。翻过雪山后,他们沿着河谷地带前进。鞋子干了又湿了又干,早上7点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终于达到了X。

“当看见炊烟,看到部队的帐篷时,那种喜悦,简直无法表述。”

王将军马上被编入了战斗班。11月15日,第二战役打响了,他们的部队奉命前往BDL,在边境上行军7天7夜。行军中不断的遭到敌人炮击,有两次炮弹就在离他几十米远地方炸开,他只挨了些土石而没受伤。真可谓命大。

“我那个时候是新兵,从没打过仗摸过枪,多少有些紧张,我就紧紧跟在班长后面。班长叫蔡佑军。保佑的佑,军队的军。”

之所以那么清楚的记得班长的名字,实在是这个班长太好了,让他终生难忘。在整个参战过程中,班长时时处处的想着他保护着他。刚开始行军时,他穿着新胶鞋新袜子,满脚打水泡。到了驻地,班长就烧开水让他烫脚,让副班长给他挑水泡。他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而一旦有敌情,总是班长第一个跳起来摸起枪就向前冲。有一回班长正洗头,他在给班长淋水,突然发生了战斗,班长马上跳起来拿上枪就冲了出去,他也跟着冲了出去。那时他们的任务是守卫一个桥,敌军派人来破坏那个桥,见他们冲上来,敌人夺路而逃。班长一头水淋淋的湿发就追上去,钻进杜鹃丛里捕获了两个俘虏。

王将军说,那个时候,我们部队有着非常好的传统,老兵爱护新兵,班长爱护战士。你到日喀则的烈士陵园去看看,你就会发现,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都是老战士。很少有新兵。

而一场战斗,也让他这个新兵,成了老兵。

整个战斗结束后,班长立了二等功,他受到团嘉奖。

王将军给我讲完这段故事后我问,你和你的班长后来还有联系吗?他说没有,仗打完后,他调到内地部队去了,我去西藏步兵学校读书,就失去了联系。但我还是非常想念他。

我说,你也很想念西藏吧,出来5年了。

他说可不是。前两天我让人带了些西藏的黄瓜和西红柿给我。你看变化多大,现在不是往里带,是往外带了。今天早上我吃了个西藏的西红柿,真是好吃。我跟我侄儿说:

Such nice tomato appers only in Tabet!(只有西藏才有这么好的西红柿!)

真不愧是我军培养的外语干部,现在还说这么溜呢!

32、高原温泉

从格金拉山口下来,赶到错那,12点。

有些累。早上7点出发,且不说赶了5个小时的路,关键是海拔一家伙升高了2000米,从氧气瓶里跑出来了。辛苦指数大大上升。下得车来,人是眩晕的,脚像踩在棉花上。

不过坐下来,居然也吃了一满碗饭。

吃饭的时候,我见到一位女同志,是团参谋长张军的妻子,正好进藏来探亲。姓唐,是个中学老师,我就叫她唐老师。

唐老师长发披肩,模样清秀。10年前她嫁给了张军。和许多西藏军人的婚姻一样,他们的婚姻也遭到了亲友们的反对,当然主要是来自女方家长的反对。他们说你嫁给一个在西藏当兵的人,以后有的是苦头吃呢。你会后悔的。

但唐老师很有主见,没有因为害怕而放弃她的爱情。当然,婚后的她的确吃了不少苦头,即使丈夫在内地当兵,婚后女人都会觉得很辛劳,更何况丈夫远在西藏,更何况她一生就生了一对双。

唐老师跟我说,我就是觉得他好,他有出息,对我也好。

他们的一对双胞女儿,一个叫蓝芳,一个叫蓝天。

我马上多嘴说,应该一个叫蓝天,一个叫白云。

唐老师笑眯眯的,没理我的碴。

C大校见我们在聊天,就跟她说,今天下午,你带她们两个去洗温泉吧。唐老师说,好啊,我也没去过呢。

原来她也刚来,才三天,反应刚过去。我问她准备呆多久,她笑笑说三个月,为此已经把孩子安排好了。

天,三个月?海拔4300米啊。了不起的女人,了不起的妻子。

饭后,我和Y被安排在团长的宿舍里。团长回内地休假去了,我又一次进驻到主人不在的屋子里了。在西藏部队这是常事,谁回内地探亲,钥匙得留下来。我已经多次在主人不在的情况下,住在别人家了。想到前次在L住宿,Y让我睡大间,这次我赶紧自觉的进了朝北的小屋。

屋里阴冷,我摸了一下床,简直像冰床。我估计我若是就这么上了床,那躺上两小时也睡不暖和的。睡不暖和就肯定睡不着。旺东的兵可以把湿被子睡干,他们的身体里有青春的火焰。我没有啦。很后悔没带个热水袋。忽然想起1990年冬天进藏,那位在机场与我相遇的营长就送给我一个热水袋,非常之顶用,任何寒冷的地方,我只要把热水袋灌满,把脚烫暖,就能入睡。在西藏,找一张干燥温暖的床很重要。每到一个招待所,我都先确定哪张床是白天晒过太阳的。睡上去可大不一样。现在想这些也没用啦。

到底是错那,两天没拉的“风箱”又拉上了,呼哧呼哧的。我看见Y又趴在那里刷刷刷的写笔记了。她每到一个地方就狂写,那状态真让我羡慕。西藏总能燃起艺术家的热情。我显然不在此列了。我需要尽努力不被高原拒绝,好下次再来。我喘着粗气打水烫脚,很奢侈的用了一暖壶水,终于把脚烫热了,然后上床,盖了两床被子,再加大衣,把自己整个埋起来。可仍像睡在铁床上一样,冰冷。我裹紧被子,一动不动,默默的喘着粗气。半个小时后,终于被高原拥入温暖的怀抱,睡着了。

一觉醒来,三点四十。睡了一个半小时呢,感觉很好。

问Y,她却没睡好。太冷。很后悔没学我的样子烫个脚。

唐老师很守信用,来叫我们去洗温泉了。

天气晴朗了,天一晴朗,就很蓝很蓝。蓝得让人想流泪。我又想起了那位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军校生高原,想起了那位曾在这里代职一年的郝政委,不知他们是否也和我一样,站在蓝天下,没有任何缘由的热泪盈眶?

驱车不到10分钟,小李就告诉我们到了。一条破烂的小街上,有一排简陋的房子,房檐上挂了块牌子,写着“某某部队温泉池”。

原来这就是我们来之前C大校说的高海拔温泉啊,和我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和Y互相看了一眼,这不就是个澡塘嘛。

当然,在西藏,能有洗澡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知足。想不到错那这个看上去冰冷荒凉的地方,却有温泉。温泉水滚烫,冒着腾腾热气,窗外是雪山,若再飘那么点儿雪花就更美妙了。

走出温泉室,看见唐老师笑吟吟的站在那里等我们,我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念头:这些军人家属们,就像高原温泉。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