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纠缠

作者:浴火胡杨    更新时间:2015-01-20 16:58:30

                                    480.阴差阳错


    这一来,满街瞧热闹的人顿时朝这边涌了过来。

    此时,在姚五帮衬下起了身的丁三也是昏了头。他不怪自个儿走路没长眼,一个劲地把气撒在了棺材铺,早破口大骂开了。还要这姚五来帮他一帮。瞧着这小哥,此时的姚五不禁暗笑。要说倒霉,今个儿自己算得上是倒了大霉,结果还有更倒霉的,大过年的一头撞在了棺材上。

    姚五一面帮丁三掸去身上的泥污,一面讯问是咋回事。

    就在丁三准备应承他的时候,只听身后响起一串尖锐的蹄声。随后就见巷子口卷过俩牲口。不多一会儿,那蹄声又返了回来。姚五原本竖起耳朵在紧张地听那着甚,此时脸色大变,仓惶逃命而来的姚五,早已是惊弓之鸟,哪敢再拿大。赶紧把他掺扶下爬起身来,埋头便挤出人堆,慌忙牵了驴拐入一旁的巷子。拽起丁三就朝身旁的茅房躲去。等他俩身子进了茅房,才瞧见他俩的座骑,却还横在巷子中间。姚五伸出脑袋一瞧,正巧撞上那童能逼过来的尖锐的眼光。他见躲不过去了,赶紧扭头掠入巷道,翻身上了丁三先前骑的那头健驴、一溜烟逃之夭夭。连刚才搭在马背上,慌乱间掉下地的棉袍也没顾得上捡。丁三有点儿莫名其妙。他弯腰捡起那件棉袍。他好动,一向穿得少。这几天睡得少,又累得够呛,眼下瞧见这厚实的棉袍,身上顿然感到凉了。于是他套上棉袍、跨上马背。他下意识地扭头朝后瞧了一瞧。他不认得童能,却认出随后赶到巷子口朝他瞅来的那人,竟然是小道士冯纳。这一瞧可把他三魂吓掉两个半。

    于是,他一踢马臀、埋下脑袋尾随姚五疾去。


                                            481.冤家还相逢


    姚五骑驴要灵便的多。

    他也够狡诈,尽捡弯道跑。丁三跟着跑了一个弯,瞧着不对劲,索性自顾放马在大道上狂奔起来。不一会儿便来到了长安天街,也把盯上了他的那俩娃儿连带着姚五给甩掉了。

    想到先前吃了大亏,如今他那小眼儿也来了劲,不停地前后照应。

    也亏得他留了神。瞧着过了长安天街东南铺户稠密、人流涌塞的务本坊南街,快到了南北向的启夏门大道;而过了大道,就是平康坊。他多了一个心眼。泥鳅似地溜下马背,把缰绳系在马脖子上;一拍马臀,打发老黑马自个儿回家;然后挤进人流。他不但得防着小道童尾随而来,还要留神有人做了那俩娃儿的奸细、堵在道口逮人。就这样,他装模作样地东看看,西瞧瞧;两只小眼却一刻不停地在身前身后流走。直到确定没人盯梢,这才朝街道的东出口走去。走出街道口前,他先掩蔽在一街口设摊的算命先生身旁,四下里瞧了一瞧。

    这一瞧,还真管用。

    此时,小道童人马正巧已过了道口,朝天街方向趟去。随后,便瞅见小道童转过身来,又死又死把在天街道口。姚五憋住劲没动弹。

    而那个何十三的小搭当,也在斜对面的一家铺子前,朝他瞧过来。吓得他赶紧返身钻入街道旁一家面北而开的、平日与他极友善的裱画铺。等了有一袋烟功夫,还不见小道童和他的同伴有拔腿走人的意思。这下他才着了急,冷不丁打了个寒禁。也就在这时,他才发觉,好不容易从童能那儿骗来的棉袍,竟然不见了。

    要不是面对着童能,他准能对着树碰起脑袋。


                                        482.换位


    这童能又是咋回事?

    原来,刚才在大街旁,这道人颜初子的小跟班,早一眼瞧见了姚五。只是他当下耍了个滑头,有意扭过脑袋去瞧身后的动静。不过,这一招却没能把机伶的姚五给骗过。

瞧着姚五仓惶而去,他依旧不动声色,只是冷冷地观察他的去向。

    此时,跟在后面的童能,也认出了姚五还有丁三,还瞧见了他手里提着的宝剑。

    童能打马上前,把丁三的情况告诉了他。那小道人直到那姚五和丁三由靖善坊西北角朝东,拐入了坊道,他才扭过脑袋,沉吟片刻后,把他的打算跟童能说了。童能满口赞成。于是小道人道声“走”,随后朝东南领起缰绳,猛然一勒;转过身夹紧马腹。那马儿一声长嘶,只三两下便来到了街口。这小哥俩掠过大道,贴了大兴善寺前的坊道,打马狂奔。穿过一条南北坊道。瞧着快到了启夏门大道道口,这才勒住马。小道人引身往北一瞧,宽广的大道上车水马龙、次序井然,并无异常。于是一面翻身溜下马来,把手里的面袍套到身上,掩到道旁信马由缰、缓缓朝北而来;一面睁大眼睛在街头巷尾仔细搜索、尤其是骑了驴的各色人等。就这样一路左顾右盼,直到走近长安天街,依然一无所获。却差不多花了小半个时辰。

    这下小道人可傻了眼。

    此刻,天色已是不早。尽管瞧着有点儿不对劲,可他发起了驴脾气,暗暗发誓,今儿非揪住丁三不可。于是他把心一横,勒转马头,又往回走。正巧走到“小仙居”后门,溜下马来。从街旁一给人代写家书的穷秀才手里,讨了笔墨,写了几行字。又托那人找了个能骑马赶路的后生,骑了他的马,去玄都观北面的一户人家给冯处澄报信。他自个儿索性走到道旁的一棵老槐树下,继续守侯。——其实,这只能怪小道人瞧扁了姚五和丁三,没想着他俩心眼儿不比自个儿少。


                                           483.哑道童


    这小道士和童能从哪里来,又为何要盯着姚五和丁三不放?

先说道童。

    这娃叫冯纳,是老道冯处澄的养子。河南人,出身于极苦贫的农家。七年前黄河发大水,一家人被冲散。他叫一打渔的老大爷从河里救起时,已奄奄一息。在小船上呆了两夜一天,还是高烧不退。也算是他命大,遇上了云游路过的恩言、恩语和尚。靠了热心的恩语和尚给他四处张罗抓药瞧病,才保住他一条小命。可惜烧退了,人也哑了。那打渔的老大爷一急,也一命呜呼了。瞧着这娃可怜,恩语便准备带他上路。思量着在那家寺庙给他度牒为僧,与他一道出游江南。谁料在风陵渡一个官人家化缘时,遇见了在此设坛布道的老道冯处澄,就此他的命运又拐了个弯儿。

    冯处澄一见之下,就喜欢上了木纳无语却聪慧过于常人的哑吧。

    他还托这官人家为他说情,愿意收养他。赶上恩语是个豁达大度的和尚,便让哑吧给自个儿作主。后来瞧见他并非执意不从,还倒过来劝说哑吧遂了冯处澄的意。便让哑吧给自个儿作主。于是,冯处澄便给哑吧取名冯纳,从此随他习武学道、奔走江湖。如今他也有十三、四岁年纪,只是个头儿长得不大,瞧去有小了一点儿。可是,因为天资极好,加之失聪后全部睿智走了内线,悟性特别高;又一心沉浸于学习,武功道行已是不浅,尤其是内力已非常人所能想象的高妙。他是今儿刚回到长安城的。他跟了冯处澄到得大将军葛福顺的府邸,按老道的吩咐,去柳家大院接何十三。

    在街口,他遇见了赶回大院的童能。


                                            484.救命稻草


    再说童能。

    原来,那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朱雀门大街,被姚五骗去了藏有秘件的棉袍,心里是别提有多窝囊。于是一屁股呆坐在道旁那儿,失了方寸。好家伙,这朱雀门大街岂是可以起事的地方,尤其是在新年里?这儿没嘛事都堵得慌。才不过一袋烟功夫,小童能身旁便已是人山人海,说啥的都有。眼看着远处慌慌张张跑过来俩官家模样的人来,围观的闲散人竟起了欢呼。

    小童能不禁打了个寒襟。再一瞧身旁这情景,才警觉起来。

    可事已至此,再呆在这儿,徒惹是非而已。尤其是瞧着身旁一帮嘻嘻哈哈起哄看热闹的过路客。说不定其中便有姚五的同党或别的甚坏人。于是,爬起身来,拍拍屁股,拽了小花驴的缰绳挤出人堆。低头想了一想,便跨上驴背,朝北面去了。——他知道去追姚五是白搭。如今最要紧的是让尽快叫何十三知道这事,一块儿来想想办法、早做安排。他主意已定,便一刻也不敢耽搁,催动小花驴朝城南疾驰而去。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那家“泰安当铺”。结果,非但没瞧见何十三,还听说宝剑被别人赎回了。他听罢当铺小伙计对赎当的描述的一席话,不禁目瞪口呆、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断定,那人就是丁三。

    于是他急忙往柳家大院赶来。

                                            485.转进


    这俩人见了面后一合计,决定先去“小仙居”找着姚五。

    不料那“小仙居”却是铁将军把门。后院里竟也是空无一人。到了这份上,他俩只得先回葛府禀报了老道冯处澄再做打算。于是,疾疾往北而来。穿过天街后,远远望见“回春院”门前围了不少人。走近一瞧,只见围观人们都在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那小道人冯纳很不耐烦,硬是打马从人丛中磕磕碰碰地挤了过去。而童能心里却总感觉有点儿怪,于是留了一个心眼,滑下驴背,牵了驴儿,慢悠悠地在人堆旁东拐西蹭。只听有人在传,那“回春院”隔壁的铁器铺子大白天闹了鬼。两个大活人突然就不见了。

    童能不觉好笑,于是把驴背一拍,硬是从人丛里闯了过去。

    转到了街上,冯纳让童能打马去葛府请冯处澄拿主意。不料葛府管家说他与柳横去了大将军葛福顺的参军朱锴在城西南安业坊的一处宅子。于是这俩人转身骑了一马一驴,朝安业坊疾驰而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