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四声猿》研究初探----存疑辨析(未完稿)

作者:韩红    更新时间:2014-11-03 08:01:17

       一、引言

   沪地滑稽独角戏中曾有戏言:“先有鸡乎?先有蛋乎?”答曰:“为先有鸡也。”且以小说《西游记》为证,盖吴语中“西游记”之发音类同于“先有鸡”也。

   笑话总归是笑话,然于文学与音乐而言,却完全不是什么模棱两可之选择。毫无疑问,音乐事实上远早于文学的诞生。文学是伴随着先民们的歌声芸芸而生的,由口头,再至书面。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莫不如此。

   在中国,由此而承继着这样的文学传统:其一,音乐与文学息息相关,关系密切,文律皆佳;其二,整个的格调大俗大雅,雅俗结合,雅俗共赏。从《诗经》,到楚辞、汉乐府、六朝民歌、隋唐绝句,再到唐末曲子词,从鼓子词、诸宫调,转而宋词,转而元曲,又由元散曲演绎而为全新之元杂剧。在这一过程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支撑元杂剧的核心因素是从宋词发展而来的散曲。惜乎,由曲子词嬗变成的词,至宋末渐失其本真,文人们过分追求音律与词藻,使之只能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文娱游戏,乡村老妪们是绝无兴趣以此念诵于童子的。于是,元代的散曲、杂剧一改宋末的沉闷文风,文人与民间艺人紧密合作,使文学返归其本始状态,还文学以本真、自然,其亲民性显而易见,成为其后几百年里,上至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村妪乡叟、平民百姓雅俗共赏之艺术形式。

   元杂剧与宋时兴起的南戏在明代持续得到发展,许多文人参与其中,徐渭亦不例外。徐渭即是一位力主文学、尤其剧作应追求“本色”的曲家,在其《南词叙录》等著述中对其这一文学理念均多有具体论述。而其《四声猿》即为贯彻了其创作思想、一展其创作才华之佳作,剧作始出,顿改明初以来文人剧作之过分注重典丽之风,重现了元人风采。

  《四声猿》自诞生之后,各种评述众说纷纭。但由于徐渭卓尔不群之个性所致,即便是同时代的,即便是相识相熟的,对于徐渭的理解也是不一而足、有所偏失的,附会穿凿是完全有可能的。细究明代以来众多研究者对徐渭的各种研究论述,缺失在所难免。而对于某些研究者而言,知识面的欠缺、疏忽遗漏也必然会造成在释解、校订过程中的错误,故应慎重考之。

    由此,《四声猿》之“疑”由然而生。既有“疑”生,则考之、辨之、解之、析之。本文即为此意,谨以此对《四声猿》作一些辨析存疑、查漏补缺的初步研究工作。

   二、正文部分

(一)存疑之因考析

1、其时(时代背景分析)。

  【生卒年代】 徐渭,生于1521年,卒于1593年,其生年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时代背景】 徐渭在其《南词叙录》中提及,明太祖朱元璋在阅毕高则诚《琵琶记》后,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并“令优人进演”。足见当时朱元璋对戏曲之重视。明李开先在其《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也述及:“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 《明史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乐一》交代朱元璋本人精通音律。无论戏曲还是宫廷雅乐,其均投入了一个统治者所能付出的最大热忱。其子嗣后代亦有人热衷于此,朱权、朱有燉、朱载堉即是,三人于曲学、于音律可谓成就卓著。

   由此可知,有明一朝乃是崇尚雅乐、崇尚戏曲,并大力促其发展的时期。虽然期间亦曾出现不和谐音,如明顾起元在其《客座赘语》的“国初榜文”就提到:洪武二十二年曾发榜文禁止军人唱曲、永乐九年又禁止上演亵渎帝王圣贤的剧目,所颁刑罚都不可谓不重。但总的来说,明代是中国的戏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的时期,虽然仅从文本角度衡量,其艺术成就是无法超越元杂剧的,而其对中国文学中雅俗结合、乐文合一的传统承继、发展作用却是非常巨大的。事实上,明代的戏曲(包括传奇与杂剧)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诞生是紧密相关的,与其说是前者催生了后者,毋宁说是前者滋养了后者。第一个写了长篇小说的罗贯中,也是一位兼擅词曲的曲家,其后的许多小说家大多脱不了与词曲、戏曲之干系。一直到清代的曹雪芹,更是深陷其中不可拔也。试想,若无前代的词曲、《西厢》,《红楼梦》将何以立足?正如前述,徐渭之《四声猿》当然不能与关汉卿的众多剧作、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但其文学成就在明代当属翘楚无疑。细读其《四声猿》(尤以《女状元辞凤得凰》为最),一览便知:清代之曹雪芹私下定然暗投于青藤门下走了数个来回。

【综述】由上述可知,明代还能算是一个适宜文人创作的时期。但徐渭却非专门的曲家,纯属业余“玩票”。他的才华横溢,书画、诗文以及其他才能占去了他大量的创作时间,直到后半生才偶尔试笔。所以徐渭存世的确凿戏曲作品仅《四声猿》一部及后代尚存疑的《歌代啸》。于后世而言,这无疑是可惜的,然在其时,这无疑是出彩的。

2、其人(徐渭个性与创作成因分析)。

(1)个人生平与人格成因。

   【个人生平】徐渭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生母却出生卑微,原为其父继室之侍女,祖籍地似为云南丽江一带。出生百日后其父病逝,家境每况愈下。十年后生母被驱。二十一岁入赘潘家,随岳丈客居广东阳江数年。回绍兴后,妻于产子后次年病亡。其后两位胞兄先后离世、婚姻不顺、经济拮据、科考败北,常常处于居无定所、困顿落魄之境。直至三十七岁时被胡宗宪收入幕府,代写文书表章、参与军政谋划。徐渭在此阶段为人生最顺之期,故对胡颇有知遇之恩。四十岁复娶张氏,育一子。四十二岁时,遭遇胡宗宪因严嵩案牵连被捕之事,对其打击巨大,精神几欲崩溃。随后几年,科考再次失利、错乱杀妻入狱,人生跌入深谷。六年后出狱,应邀几经游历,病情几经反复,仍不复颠沛困顿之状。《四声猿》概写于其时也。卒于七十三岁。

【人格成因】试依照心理学知识分析徐渭人格之成因。

 甲、遗传因素。

【依据】 心理研究表明:天才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优秀家系遗传特质集结的结果。

【分析】徐渭祖上 “代多豪隽富贵老寿之人”,及至父辈“或为州郡,或自部郎,俱阶大夫,横黄金。”徐父徐鏓平生喜爱清劲之竹,“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其父又为武举人出身,故而徐渭熟悉军事便合情合理了。其母可能是云南丽江纳西族人,以徐渭成年后的才能兴趣、行为性情观之,他在许多方面存在与该民族特征相吻合的地方:1、艺术方面(包括书画、音乐等等);2、语言方面(对音韵之四声非常**,因纳西语属藏缅语族彝语分支,属声调语言,有四调之分);3、宗教信仰(纳西人除了信仰东巴教外,也有人信仰佛教、道教,徐渭对于佛道即颇有研究);4、医药方面(纳西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传统,起源于藏传医药,而其真正的大源头还是中医药理论,故而徐渭在此方面具有兴趣不是偶然);5、婚姻方面(纳西人长久以来一直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存,徐渭一生曾两次以入赘方式完成婚姻,除了家境原因,本人观念中的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了一些决定因素)。

6、性格方面(纳西人

据此分析:按照一般的遗传规律,徐渭来自母方的遗传性征可能多些。另外按照一般规律,父母双方的亲缘距离越远,其所生子女的智力会更为出色,所以徐渭自小智力出众,六岁即过目成诵,八岁即能属文,常为师长前辈称奇夸赞。十四岁起随人学琴,“止教一曲《颜回》,便自会打谱”,“自谱《前赤壁赋》”,可见其在音乐上之天赋(而其古琴演奏能力可能不行)。其十五、六岁时又跟人学剑,据其自述是“不成”,这进一步证明徐渭作为一个男性,遗传性征更偏向于母亲一方。

乙、环境因素。

【依据】其一:家庭环境。父母的人格特征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塑造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的“社会遗传性”。

徐渭出生百日即丧父,因其母为庶出,故而由嫡母苗宜人一手带大。据徐渭自撰《畸谱》,称其“教爱渭世所未有也,渭百其身莫报也。”从一般情况而言,其嫡母的出身家境、文化程度肯定明显高于其曾为其仆的生母(按照一般推理,二人应该同是来自丽江的纳西人),受到以上【遗传因素】【分析】中提到的诸多文化影响在所难免。

徐渭另有二位比其年长许多的同父异母胞兄,其中尤以受徐淮的影响最大。嫡母苗氏去世后,长兄为父。其兄“性情散  ”,喜欢道教,“性嗜丹术,情系优游”,徐渭后来注《参同契》即为受其影响。 

 由于其兄性格慷慨豪荡,不擅长理家政,家境日益衰落。后生母被迫改嫁,对徐渭打击极大。这些家庭环境的因素对徐渭才能兴趣、行为性情也是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的。

(注:以下均未深入展开)

其二: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对人格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

明代社会……

其三: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对人格形成亦有重要影响作用,与其它因素一起对人格特征产生影响。

【分析】徐渭出生地为浙江绍兴,

【归纳依据】心理学家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主要对人的智力、气质等生物因素特征产生影响,而后天环境则对价值观、信念、性格等社会因素产生影响。

【归纳分析】

(2)思想发展与资质素养。

  【思想发展】

【资质素养】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将曲家的资质素养分成四种,试以此为据分析徐渭之创作成因。

甲、

乙、

丙、

丁、

(二)存疑之处辨析

1、关于题意

(1)总题

  【文献题解释义】对于以往《四声猿》的题意,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本人辨析新解】

(2)分目

  a、关于《狂鼓吏渔阳三弄》。

 【文献源流题解】

【本人辨析】

  b、关于《玉禅师翠乡一梦》。

【文献源流题解】

【本人辨析】

c、关于《雌木兰替父从军》。

【文献源流题解】

【本人辨析】

d、关于《女状元辞凤得凰》。

【文献源流题解】

【本人辨析】

2、关于体制

 关于徐渭《四声猿》的体制问题,因其独创性、与众不同而需作特别辨析。

【文献资料依据】关于戏曲体制,牵涉到明代戏曲的独特性,试以列表形式表述。

表1

【文献资料表述】关于《四声猿》的体制问题,大致有如下表述:

(1)徐渭本人:院本。

(2)

【本人辨析】

3、关于剧作

(1)风格

(2)曲词宾白(对式、衬字、句末平仄、用语、器物、)

(3)音律

(4)分科唱念

三、结论

[参考文献]

2010.3.28.   (未完稿)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