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闽游思(二)

作者:韩红    更新时间:2014-10-22 06:44:43

二、厦大漫思

有趣之极,南普陀的对面居然就是鼎鼎大名的传播现代文明的厦门大学。遁入眼际的是一幢近年所造的高层建筑,除了楼顶似有古典意味外,整个楼身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待进入校园,的确甚感失望,以我之挑剔眼光观之,厦大的建筑真的没有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村建造的校舍那般美轮美奂,稍稍入眼的也就是一幢尚在修建的大会堂了。当然我只是走了厦大的一隅,所见似有偏激。想当年陈先生倾尽家产兴办教育,在修完集美后再造“厦大”,资金上总有吃紧之难,而数十年后的如我之辈,却对“厦大”的建筑特色说三道四,实在有些不够识相。

漫步于厦大,触目所及的是极富南国特色的热带植物,在这样的树木掩映下的建筑事实上是很美的。其实建筑的华美、校园的美丽只不过是学校的“硬件”,教育的质量才是一所大学响当当、拿得出手的引以自豪的“软件”。导游介绍“厦大”时称其为“全国最适合谈恋爱的大学”,而旅游说明书亦称为:“中国最浪漫的校园之一。”吾儿年幼,竟将此句如法引入作文,我哑然失笑,又不便点破,顺乎自然吧。时下人们最熟悉的“厦大人”恐怕非学识渊博、能言善辩的“易教授”莫属,然而迂腐如我之辈,脑中闪现的既不是当年的鲁迅,也不是时下的易教授,却偏偏是一个最不会“谈恋爱”、极其木纳寡言的数学家----三十多年前红遍全国的陈景润,他年轻时即毕业于此。为了一个普通人很难理解的数学命题----哥德巴赫猜想(1+1),他“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用来演算的草稿纸累积有十几麻袋之多,终在数学事业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陈景润成了当时著名的“书呆子”典型,走路撞树,不懂生活,被当成“事迹”广泛传播。若干年后,人们渐渐已将其淡忘,陈先生也在上世纪的90年代悄悄离世,卒年不老矣。如今在许多大学校园里,似乎已很难寻觅到“陈景润”式的师生了,学生们是“学习、工作、娱乐、恋爱”皆不误,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们,更是与学生们真正地“打成一片”,“得饶人处且绕人”,在学业上对学生们充分地“体谅”与“宽容”,时下鲜有严厉之师长,鲜有对事业执着之师生。所幸在厦大的校园里见到了厦大独有的小教室,每个教室都只有二十个左右的学生在安静地看书自习,让人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似乎是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中的现实翻版了。像“陈景润”这样的清教徒式的学者似乎已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了,我们当代人也确实没有必要再效仿他的外在形式,倒是应该学习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敢于攀登科学高峰,执着而坚韧。迂腐如我者,内心是极其反感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谈恋爱的,更是担心某些道貌岸然的已婚老师在女生堆里当“采花大盗”的。以我之见:如确有心仪之人,也须含蓄为佳,如果某些人把恋爱当作游戏、娱乐方式,那是万万不可的,男生、女生应互相尊重,尤其是尊重人格。但像我这样看法的如今似乎只能归入少而又少的小众了,且可能被他人视作“伪君子”、“假道学”之流了。尊重人性、尊重人权确有必要,但也不要因噎废食。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吸收知识转化能力,有这么一副对联:“好(第三声)读书不好(第四声)读书,好(第四声)读书不好(第三声)读书。”其意旨在说明人年轻时有条件读好书,却不喜欢读书,而到了年老或者猛醒以后,准备发奋读书时,却因某些限制而无法很好地读书了,因此抱憾一生。而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还是要一点的,不要搞得“师不像师,生不像生”的,千万不要出现那种专以泄露考试内容、帮人过关为“哥们义气”的“酒肉老师”。好的老师既不要在学生中传播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站不住脚的言论,也不要禁锢学生们活跃的思想。师与生理性而和谐地共处,互补互利,教学相长,才能为校园增添出别样的风景线。厦大的校训选用了儒家《四书》中“大学”一篇中的“止于至善”,概与我以上所述有相通之处吧,教与学在高尚品德的追求中得到提高、得到升华。

游了厦大,让我对大学教育生发出如此之多的感慨,但愿不是隔靴搔痒吧。

2009.9.2.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