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奖牌还是要精神?

作者:韩红    更新时间:2014-10-18 05:55:12

这几天在开“全运会”,我当然不会不知,但我真的没兴趣看赛事转播了。

头一天看开幕式时,一看那体育场的规模,着实吓了一大跳,虽然不会不为山东的经济实力由衷感叹,但真的感觉并不怎么舒服。不知下一届的体育场会建设到何种规模,真的是要“安得场地大又大,大庇天下‘球迷’俱欢颜”了。

这种源自“前苏联”的“大而全”式的“全运会”,确实为我们国家培养、发现了不少优秀运动员,这应该也是这种运动会目前得以存在下去的唯一说得过去的理由。

我对“全运会”的反感也只是近年来才滋生的。光是那个各参赛队的“奖牌统计榜”就能让我“气愤”:一块奖牌分两半,“爹”半块来“娘”半块。为了提高本队的成绩,为了脸面好看,近年来许多有经济实力,却没有体育实力的地方队、行业队纷纷花钱“挖人”,而且俨然成了允许的规则。为的是让这四年一度的“全国盛会”更有看头、更有吸引力。当然这“吸引力”并不来自观众,而是来自“奖牌”带来的实际利益。

于是,一些原本退役的老运动员会重新披挂上阵,我毫无批判真正的“体育精神”、“拼搏精神”之意,但确实有人是为了获得“奖牌”而战,而非“精神”。毕竟,许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真的不高,除了那些名气大的、面相好的,可以经商、可以从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将体育生涯作为谋生的一种渠道,所以抓紧一切机会多做个人财富的积累,而不至于将来上澡堂子做“搓澡工”。但还是说句正直、公道的话:让“全运会”为新人创造机会吧。

如今“奥运会”一直致力于“缩小规模”,搞得中国的武术至今上不了“奥运”赛场,当然这其中有许多比赛规则、项目本身特殊性的问题,但总归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说句老实话,与其让我观赏各个级别的拳击(现在女子项目也有了)、跆拳道、柔道、摔跤,还不如欣赏带有点舞蹈性的武术更有味道、更为文明些,毕竟我不是古罗马时期的贵族元老。

说到底,这其实是关于“物质”与“精神”的选择问题。但这不是哲学层面的问题,这是体育文化的问题,把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还是作为一种产业?这就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要“奖牌”,还是要“体育精神”?曾几何时,我们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某种程度上这对“体育精神”的推广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负面效应就是兴起了“让球”的潜规则,将公平、公正的比赛当成一般的“游戏”了,把“弄虚作假”的作风运用到体育领域。偏偏那个何智丽“不太识相”,不买球队的帐,不买国家的帐,偏要逞强,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结果何智丽无法在国内“存活”,成了“小山智丽”,到后来,“小山”也不“小山”了。

我个人是欣赏、推崇何智丽的,其实她倒是体现了体育精神的,但她不太听话,所以人们从来不敢去赞赏她。她真的是难容于现实的“空间”,将来怎么样,不得而知。

在“奖牌”与“体育精神”的选择问题上,其实并不是一个“鱼”与“熊掌”的割舍问题,而是合二为一的真理问题。

2009.10.20.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