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美国影片《老人与海》与原著作了一些比较分析。首先在引言部分作者对电影的意义作了概述性的总结,以引出下文对影片的进一步解析;在第二部分初步探讨了涉及影片文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层面上与原著的关系,详细分析了影片与文本原著在此三者上的区别,并因此而指出了影片的不足所在,提出了个人的观点;第三部分从由文化内涵层面反映出的影片与小说文本的不同,指出影片在此方面的不足;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对于原著与影片的关系问题的论述,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文学性,艺术性,技术性,文化内涵
一、 引言
当人类的祖先数千年前在各种材料上镌刻、书写文字以记载、传承人类的生存史时,怎能想到一百多年前这种记载、传承的方式会因为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而发生革命性的巨变,这就是电影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它用声光影的方式记载、传承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况。故事影片则将文学、艺术与技术充分地糅合,把传统的文本阅读引向了声画欣赏的途径,也使得经典文学能以一种更为通俗的方式得以传播,成为大众文化中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文学名著的改编即是这样一种很好的传播经典的方式。
毫无疑问,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了,而1958年由美国导演斯特奇斯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影片却远远没有小说那样著名,①只是获得了第31届奥斯卡的最佳配乐奖和最佳男主角及摄影的提名。我们很少听说有根据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成为经典影片的,似乎一流名著与一流影片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对等的公式,往往倒是一些根据不知名作家作品改编的影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学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关系问题了。
二、《老人与海》原著与影片的关系比较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根据一位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写就的,全篇仅两万多字,却倾注其全部的创作理念与人生理想,因而获得1953年度的普利策奖与1954年度的诺贝尔奖,应该算得上是一流的文学原著了。②但文学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探讨。
1、 关于文学性方面。
首先,叙事方式不同。以《老人与海》的开头为例:
文本:直接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老人出海打鱼84天未捉到一鱼一虾,扛着那面 “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③回来了……
影片:连着推出几个加勒比海旖旎风光的镜头:
[远景]建筑在海岸边的瞭望台;
[近景]古老的石墙边一条小狗在自由穿梭,空中一只翱翔的大鸟正向下俯冲;
[近景]有人悠闲地坐在海边的长椅上看书;
[近景]几个渔民在架子上晒着渔网;
[远景]几个渔民扛着船帆行走在坡道上;
[近景]一位渔民熟练地用力向海面甩出手中的渔网;
[特写]渔网在水面上渐渐隐开去……
随即通过蒙太奇切换出现的是一个远景:一个划着扬帆小船的老渔民向岸边徐徐驶来。随之画外音(旁白)出现,开始了与小说文本几乎相同的叙述。这个旁白者就像一个旁观者,完全是一种“全知叙事”,它替代了作家用第三人称在纸面上的叙述。
从以上的比较可看出,文本叙事采用的是作者一贯简洁明快的类似新闻特写的叙述语体,而影片则是运用了电影所特有的叙事语言,以影像方式充实了原著的简略。但由于旁白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小说的叙述语言,给人感觉这部影片只不过是原著的艺术化播讲与立体活动画面的结合。
其次,视点不同。
文本:完全是作者海明威视点中的古巴渔民的生存状况和他的精神世界;
影片:完全是由摄像机在运用“镜像”视点观察这个发生在加勒比岛国一个渔民身上的故事。
由文学原著改编的影片不外乎两种情况:忠实于原著或作巨大改动。由以上分析可知,《老人与海》这部影片是非常忠实于文学原著的,虽然在影片开头补充了一些内容,却完全是出于电影叙事的需要,也由于这个旁白的存在,更使其成为一部地地道道的“文学电影”。其实这个“忠实”,以我个人的观点,应该重点表现在对原著内在“精神”的把握上,而不是外在情节的原样照搬上。这个“全知全觉”的“旁白”也并不是缺一不可的,处处出现就显得有些滥了。电影是综合艺术,应该从原著的文学性特性中跳出来,更多地采用纯影视的手段来表现。
2、艺术性
《老人与海》的文本作为小说,它是一种语言艺术,正如上述,是一种语言叙事艺术。要将其转化为电影,让观众能够接受,就必定要融入语言艺术以外的其它诸种艺术成分。
首先是影片的绘画元素。一般的观点总认为电影是在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拍出的镜头画面应该是出色的摄影作品。但《老人与海》给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整部《老人与海》几乎都笼罩在一种蓝色的主调里,似乎是一个偏爱靛蓝颜料的画家在奢侈地任意挥洒。而观其整个的绘画风格,完全像是一位水彩画家的作品集或者资料库,每一幅画面、每一个定格的镜头似乎都能拿来当一帧水彩画作。这一点成就了这部影片在审美上的价值意义。
其次不得不提的是《老人与海》的音乐,因其出色而获得了31届奥斯卡的最佳配乐奖。影片中,音乐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媒介作用。它时而低回,轻轻地隐于画面外;时而雄壮高昂,用进行曲的节奏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意义。在老人出海前叫醒男孩一段,夜色里我们听到了一阵由男声发出的优美和声,如教堂的唱诗班在吟唱,这与后来老人在海上用念祈祷文来激励自己似乎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吻合,也增加了影片的某种宗教意味。
2、 技术性
如果说电影是依靠技术才发展起来的,那么《老人与海》文本的内容、结构特点决定了它是能够采用影像技术来表现一个渔民在海上的冒险经历的。它更适于用电影手段来表现,而不是戏剧舞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技术条件已经达到了足以表现这一作品的能力,无论是剪辑,还是音响等等。立体地用声光影来展现小说原作,是写在纸面上的平面化的文本所无法实现的。
小说文本可以用语言的叙述描写来达到象征、隐喻等效果,而影片则要通过蒙太奇切换、音响剪辑等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画面的叙事效果,④如表现老人梦境时的非洲土著人、狮子的嬉戏等镜头的切换处理。这也是小说文本反映在技术性方面与影片的根本不同。
三、《老人与海》的文化蕴涵。
《老人与海》反映的是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加勒比海岛国古巴渔民生存状况的故事。这里当时是美国殖民地,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⑤人民生活习惯依然是拉美的习俗,但却关心着美国棒球队的胜负输赢。人们也许可以运用西方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其神话、寓言色彩,在我眼里,它是多种文化的共生体,主人公显然被原作者赋予了一些美国文化的因素,再加上其本身的豪放的拉丁血统,不服输、不气馁,崇尚力量、崇尚信仰,注重精神。而这种“精神”,也不同于“西部牛仔”,或是“斗牛士”,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是一种英雄末路式的悲壮,既不是青年人的冒险精神,也不是农民无奈的“精神”宣泄。《老人与海》抒写的是一首失败者之歌:虽败犹荣、永不言败;物质毁灭、精神不朽!
相比较而言,应该说还是文本所承载的文化蕴涵更为丰富些,如英文原著中许多对话是西班牙语的,许多食物是当地所特有的。再如对待动物,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HE”或“SHE”,⑥赋予了感**彩。海明威曾在二战期间到过中国,不知其是否接触过佛学,但小说与影片在反映主人公与动物斗争的过程里分明传递了一种类似佛家的因缘相报的哲学意蕴。这可能是我的附会,但以实际的因果关系与主人公的感受来看,确实有这样的意蕴存在着,虽然原作者与主人公都是西方宗教的虔诚者。这说明,东西方的精神是相通的,人类的文化总体上是趋同的。这在影片里我们也许可以更直观地欣赏到,但引起的思考恐怕没有小说文本来得那么大吧。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影片《老人与海》的分析,初步探讨一下文学原著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以上分析可知《老人与海》的改编并不是十分成功的,至少,它没能超越原著。影片不是活动的“立体连环画”,用来图解原著的。所以有好的故事未必就一定能拍出好的影片来,就如引言所述,一流名著与一流影片并不对等,以导演为中心的“电影作者”与“文本作者”通常也不对等。对于一些非一流的原著,某些导演可以任意更改情节内容,有时甚至不惜采用剽窃手段,只取其框架;而对于一流的文学名著,许多导演、编剧大多不敢造次,没有胆量随意更改,有时就难免过于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也许是许多一流名著无法成为一流影片的基本原因。
或许,让好故事成为好影片的解决途径是:让“电影作者”成为“文本作者”,包括成为优秀经典名著的改编作者;或者同样地,让“文本作者”、名著改编者成为“电影作者”。
《老人与海》虽非第一流影片,但由其传承的文化意义却是无法否认的,其艺术成绩也是不能抹杀的。如题之言:精神不朽,艺术永恒!
[参考文献]
(1)《看经典电影,学纯正英文系列(小册+光盘),老人与海》,P18页,福建: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3年
(2)[美]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序言”部分, P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3)同上,“正文”部分,P1页
(4)戴锦华著:《电影批评》, P17-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
(5)徐世澄编著:《列国志·古巴》,“历史”, P33-67页,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6)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英美文学名著导读详注本之二十四),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