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 “兼收并蓄”不应迷失自我

作者:立仁    更新时间:2014-08-29 09:43:01

走在大街上,常闻小青年们略带台味儿的普通话。这也不奇怪,正说明两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记得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许多商品标签没有汉字,使用汉语拼音冒充洋文;商铺招牌广告也大量充斥着“家俬”、“料理”、“味の斋”等不伦不类的词语。这些已成为过眼烟云,而那些经过筛选的真正的好东西逐渐被我们消化吸收了。

一种语言在吸收其他语言之营养中壮大自我,这是语言生命力之所在。比方说大多数北方人虽然并不真正了解“企”字是“直立着站起来”的意思,但能够自如地使用诸如“企鹅”、“企及”“企望”之类词汇。因为“企”字本来就是北方语言从南方方言中“学”来的。再如从台湾“学”来的“提升”一词,在很多地方就比“提高”表达得准确,“提高”侧重于过程,而“提升”则侧重于结果。固化于汉语系统的外来词汇更如雨后春笋。汉语之所以有今天的博大,就得益于一个“博”字。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这么一个开放的语言体系而自豪。

吸收是一种“扬弃”,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对一个新东西表述不准的,不妨把人家的“拿来”。乱补就可能失衡。近年来有些事儿就让我很困惑:打开电视(主要是娱乐性节目),满堂大“哇”;翻开书本,满篇大“哇”。国人都懂的“比赛”,偏要说“屁剋”;“开始”也变成了“癞什么死狗”。亲切顺耳的儿化音不见了,“这儿”变成了“这边”,“这样儿”变成了“这样子”。更让人担忧的还不只是词汇,语法体系也在受到冲击。两个不相关的及物动词连用,不知语言学家作何解释:“用走的”!

大众传媒不同于街头卖艺,它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们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人师表者以何教人?恐怕一句“师之堕”不足以说明问题吧!记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绍刚先生,曾在某选拔主持人节目现场对一位选手作过中肯而精彩的批评,让人解闷、解痒、解渴。那位东北选手满口的“来这边”、“我们那边”,让人感觉她来自海峡的另一边。

“博”并不完全等同于“兼收并蓄”。从哲学范畴讲,“变”和“不变”都有一个度,过于不变则死,只求变则恐怕会永远找不到自我了。历史上北魏鲜卑族因过于求变失去了自己,东西汉之间的王莽新政的乱变造成了丧权,应该被视为前车。当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造成了一切事物加速度地变,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都在变。各种各样的外来词汇一天天进入百姓生活,语言也不可能再一味讲纯洁了。但是,“变”必须有度。比如行船,越是风高浪急越不能放任自流。文化部门、国家语言文字权威机构就是我们的舵手,起码对那些为人师表的出版、新闻、影视等大众传媒有一个语言规范吧?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