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三、封爵与品秩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2:07:21

●【食邑】●

古代封爵与封地连在一起,称为食邑,或采邑,列侯功大者食县,所谓“万户侯”者,即食一县民户之赋税;

小者食乡,如诸葛亮封武“乡侯”,有人以为是武乡地方的侯,误;

最小食亭(十亭为一乡),如关羽封汉寿“亭侯”,汉寿在今湖南,属常德市,有人以为是汉朝寿亭地方的侯,亦误——马连良《甘露寺》昔唱“他有个二弟寿亭侯”,有人指正,马收回唱片,销毁,重灌。

后来,封爵者不再食邑,称封爵不封土。爵有荣名,并享爵禄,如清代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5000斛(hú)。

 

●【明之封】●

明除宗室可封王外,功劳再大,封爵也仅公、侯、伯。明太祖封徐达魏国公,死后才追封为中山王(两个字的王,实际上是郡王;朱元璋封儿子们的都一个字,是亲王,高于郡王);

文臣除李善长特例封公外,最高封伯,连侯也不给,如刘伯温是诚意伯。

 

●【清之封】●

清代以努尔哈赤之父的直系子孙为宗室,俗称黄带子;旁系为觉罗,俗称红带子。

皇后生女称固伦公主,嫔(pín)妃生女称和硕公主。宗室封爵十二级,前列者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贝勒原义部落领袖,复数称贝子)、固山贝子,其夫人都称福晋,意贵妇,女儿都称格格,即满语姑娘;以下镇国公、辅国公……

按中国古制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爵位传一代降一级,称“降封”,至五世而终。但亲王、郡王也有少数获特别恩宠,传代不降级者,即“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清初八家,礼、睿、豫、肃、庄、郑亲王和克勤、顺承郡王;至清末,也仅增加怡、恭、醇、庆亲王,共十二家。

非宗室,封爵为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等九级。

 

●【皇宫女性】●

皇帝之正妻皇后——“后”的名位至高,此外即使封王者,其正妻也不能称王后,要称王妃,或夫人。1959年郭沫若创作话剧《蔡文姬》,演定本的最后一句,是众人齐呼:“祝魏王与王后千秋万岁,万岁千秋!”我诧:毛泽东称赞曹操,你写剧本迎合,可以理解,作为历史学家,怎么对卞氏乱称呢?果然“文革”后再演,“王后”改“王妃”了。

皇帝母辈皇太后,祖母辈太皇太后,前者在皇帝年幼时,可以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后者不能。

皇帝姑母称大长(zháng)公主,姐妹称长公主,女儿称公主。为什么叫公主?据《周礼》,天子嫁女,须公侯主婚,故名。

因魏晋时授帝婿以驸(副)马都尉官职,后世称驸马,清代称额驸。与公主结婚不能叫娶,叫“尚”,意为高攀;在公主则是“降”,意为下嫁。历史上,身份低的人家,皇帝看不上;身份高的,不愿与帝王结亲。“皇帝女儿不愁嫁”,说说而已。

清代后妃定制:皇后一、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以下贵人、答应、常在,无定额。

 

 

●【汉以俸禄称品级】●

品是官阶。秦汉无品级之名。

汉代以俸禄称品级,丞相最高,号称万石(dàn);九卿中二千石,即中央政府的二千石;次则二千石,郡守,以致“二千石”成了其代称;再次比二千石,“比”是相当于。再低还有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等。

 

●【“石”】●

 “石”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作市制的容积单位,一石十斗,这个石是不能折算为重量的;

另一是旧重量单位,如从前说武将可以开得多少石硬弓,《汉书》载三十斤(市斤)为钧,四钧为石,即一石等于120斤。

俸禄的“石”是容积,粮食。

 

●【品级与“未入流”】●

魏始实行九品之制,分级九至三十不等。隋及元、明、清,均为九品,同一品有正、从两级,最高正一品,最低从九品,故共十八级,文武职同。

再小就不是官,是“未入流”的吏,如《水浒》里宋江任职的押司。清代各级衙门都设“笔帖式”,司文书,或满汉文翻译,最高正七品,最低未入流。

 

●【吏与胥】●

吏属文秘,其下更有跑腿办事的胥,如三班衙役(站班皂隶、捕班快手、壮班民壮,分别相当于现代之法警、刑警、武警)——俗称受拘禁为“坐班房”,“班”即出于此,后来引申为入狱坐牢。《水浒》中武松做过都头,其实是捕班衙役,属胥。

吏和胥不仅给人们印象颇坏,地位也很低,明太祖下诏:“科举……惟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到清代,不仅吏胥本人,其子孙三代都不许应科举考试。想想有点过分,吏和胥,人家好歹也算公务员嘛(读《水浒》可知,宋江、武松当时就被称为“公人”)。

 

●【清代官品举例】●

明清都以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从一品,皆荣衔。

清代内阁大学士正一品(比明代高了许多);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和左右都御使皆从一品;

总督正二品;侍郎、巡抚、布政使从二品;

大理寺卿、按察司正三品;光禄寺卿、盐运使从三品;

苏松太道员(俗称上海道)正四品;国子监祭酒、松江知府从四品;

六科给事中、郎中、府同知正五品;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从五品;

部院主事、国子监司业正六品;翰林院编撰、州同知从六品;

国子监监丞、上海知县正七品;内阁中书、州判、国子监博士和助教从七品;

太医院御医、州学正、县教谕正八品;州府县训导从八品;

府知事、县主簿正九品;翰林院待诏、刑部司狱、太常寺司乐从九品……

 

●【七品并非芝麻官】●

因朝廷任命地方官,最小七品,故知县自嘲“七品芝麻官”,但其实他下面还有不属于朝廷任命的小官,如:其副手、兼理粮务的县丞,正八品;辅教生员读书的训导,从八品;带管水利的县主簿,正九品;掌文书档案的孔目,从九品。

通常(后来渐滥)正四品以上京官、正三品以上外(地方)官,为朝廷高官,有资格直接向皇帝上奏折,或“面圣”(蒙皇帝个别召见),故可称“大人”;

从四品和五、六品,可称“大老爷”;正七品以下的只能称“老爷”,老百姓称“太爷”,但官场无此称。

 

●【官名相同品不同】●

古代相同的官职官称,各个朝代品阶不一定相同。

如尚书,在秦汉为掌书,“尚”即掌之意,大约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东汉以后,尚书职权渐重;隋始为六部长官,等于国务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官阶愈来愈高。

又如中书,魏晋始设中书省,有中书监、中书令,为事实上的宰相;隋因避文帝之父名杨忠讳,改作内史令;唐代必须任宰相而又有特殊资望者,才加授中书令;宋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常以皇太子兼任。

总之,简称中书的中书令,向来是朝廷正一品的高官。然而到了明清两代,不设宰相,设内阁了,有内阁中书一职,看起来又是“内阁”又是“中书”,官肯定不小,可实际上,内阁中书仅是内阁一般办事人员,从七品,还不如知县,清代定额多至124名。

 

●【民国职官】●

民国文官分特、简、荐、委四任九等。

“特任”,如各部总长、民政长(省长);

“简任”,一、二等,如各部次长、局长,都由国家元首任命;

    “荐任”,三、四、五等,由各主管长官推荐,中央政府任命;

“委任”,六、七、八、九等,由主管长官任命。

武官分帅、将、校、尉、士五级。

 

●【品级与服饰】●

历朝大多以服饰区分品级,早先是系官印的绶带,因官印小,看不清,绶带用不一样颜色,易于区分;后来用官服,大致原先绶带的颜色。

如唐代,一、二、三品紫;四品深绯(fēi,红,据此,可知“红得发紫”一语由来),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明代,一、二、三、四品红(花色不同),五、六、七品青,八、九品绿。

 

●【补子】●

明代官品主要显示于朝服胸腹处的“补子”。如文官补子图案,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

明代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等。

清代类之,补子稍小。

南京旅游局近年出的一本导游书,说此即成语“衣冠禽兽”来历,其不讲文化竟至于斯。

 

●【顶戴】●

清代还用不同质材的帽饰区分,因置于帽顶,称为顶戴,如一二品官员红顶子,三品亮蓝顶子……

皇帝可赏给无官阶者某品顶戴,也可对官员赏加高一等的顶戴,如总督正二品,兼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几乎没有不兼的),再赏加正一品的顶戴,即可享受正一品待遇。

官帽有倒圆台形的暖帽和斗笠形的凉帽两种式样,随季节换,无品级差。

此外,清代皇帝以降,文至五品,武至四品,还挂“朝珠”,数与佛珠同,一百零八颗,材质仅显示富贵,无关级别。

 

●【花翎】●

有的官帽顶戴的后面,置铜、玉、瓷管,可插蓝翎、花翎。

蓝翎是鹃翎,带有装饰性;花翎是孔雀翎,赏给立功勋者,后来五品官以上也可出钱捐花翎。

花翎最高三眼,所谓眼,是孔雀尾羽上的深蓝色圆纹。

 

●【多磕头,少说话】●

历朝历代官员,为保住头上乌纱帽,进而加官晋爵,大多仰上峰之鼻息,惟马首之是瞻,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宁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只要不违拗、对抗、得罪领导,便可太平无事,乃至步步高升。

所以往古来今,一旦为官,“奉上惟恐不周,克下不惧民怨”,即无独立人格可言。

我虽然不当官(死后若有人忽然性起作行状之类,可写“官至少先队小队长”),但也认识一些官,还因为职业关系,参加过不少小型的会议、高层次的会见,常常见到下级揣摩上级意图的丑态,趋近察言观色的样子,简直就如宵小奴才之伺候主子,令人恶心。

道光时恩遇最隆的大学士兼领军机的曹振镛,虽也为政务实,门生请教他做官诀窍,回答:“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为迎合皇帝节俭,穿打补丁裤子上朝。曹死后谥号,居然是最高级的“文正”。

时人作《一剪梅》讥讽: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长通,炭敬长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在朦胧,议也无庸,驳也无庸(庸,需要)……”

 

●【磕头】●

不要以为磕头便当,官场皆知,磕头有技巧,关键在响。不会磕的磕到头破血流,磕出脑震荡,也不怎么响,皇帝不叫“平身”,就得一直磕下去;会磕的声若擂鼓,不大疼,却让皇帝觉得可怜,一声“起来吧”,赶紧“臣叩谢陛下隆恩”。

笔记载:清宫内殿的地砖,有的下面掏空,太监受了好处,带去那里跪下,磕头就响。左宗棠犟脾气,常引他到结实的地面,有一次把红顶子都磕下来了。

翁同龢戊戌年被开革回籍,每晚在房内三跪九磕五次,才上床安歇,此老活到75岁,据他自己讲,皆赖此健身,可我看来,若不是抱有东山再起的幻想,对着墙壁空磕头也真叫可怜。

 

●【中国的脊梁】●

当然,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古代的官员还负担着儒家理念的身体力行。因此,每个朝代,也都有忠正刚烈的谔谔之士。虽说他们大多没有好结果,但毕竟历史是人民写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碧血树丰碑,丹心照汗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也有人将那些楷模式的人物,说成是沽名钓誉。我道:连身家性命、三代九族都不顾了,这样的沽名钓誉,换了你,敢不敢?做不做得到?

 

秩是俸禄,具体说,是俸银和禄米,与品级挂钩,各朝代多少不一样。

 

●【秦汉俸禄】●

秦之前,官员都发粮食,称“禄”。

汉代,一般以粮食作俸禄,也有发布帛的。如二千石是年俸,其实按月领取,每月发120石(全年1440石),称月俸、月钱、月给、月费,或“柴薪银”,意为日常生活费——后世称公务员、职员、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为“薪水”“薪金”(体力劳动者的报酬称“工资”),即由此来。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陶渊明有句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而去。请问此话怎讲?

一说是不愿奉迎崇尚五斗米道(道教)的上司王凝之(王羲之子、谢安侄婿,妻谢道蕴以“柳絮应风起”比喻纷飞的雪而知名于史);

一说“五斗米”指成人一个月的食粮;

一说当时县令俸禄是月钱2500枚、米15斛(hú),粮食部分按一斛10斗、一个月30天计算,正好合一天五斗。

 

●【各朝俸禄高低】●

唐代,或发实物,或发俸钱。白居易好将薪俸入诗:早年当户曹时,“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35岁,县尉,在《观刈麦》诗中说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37岁,任左拾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晚年为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授太子宾客分司,“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以刑部尚书致仕,拿半薪养老,临死,最后一次“晒”薪水:“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北宋官员待遇甚丰,除正俸、禄粟外,还发茶酒、厨料、炭薪实物,绫、绢、绵料服装费,随从人员的衣粮钱、餐钱,饲马的草料钱等。用现代话说,福利好,津贴多。

明之俸禄,比先前历代都低,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多石,正七品90石,其中一部分折算为纸币发给。

清又低于明,发俸银,禄米论石,规定是俸额之半数,如:

正一品年俸银180两、禄米90石;正七品(如文职知县、武职把总)45两、22.5石。

京官因收入来源少,发双俸禄。

 

●【高官未必厚禄】●

依此看来,明清之高官,未必厚禄,县太爷更是“穷”得很,月收入银子不满4两,大约相当于今之2000、3000元,家用之外,还要自费聘幕僚、雇仆役。

所以为官一清廉,日子就不大好过。

 

●【一两银子合多少人民币】●

常有人问我:古代一两银子,合今人民币多少?这个问题,实在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计算币值,也即购买力,必须比照物价,而作价之“物”,又包括粮食、菜肴、布帛、住房、舟车、书籍、教育等等,各个时期不一样。

我只能很大约地说,明清时代,1两银合今500元上下。

 

●【恩俸“养廉”】●

然而,官员毕竟是国家的公务员,在正俸之外,还有皇帝另外赏给的“恩俸”,即所谓“养廉银”。

清代雍正始,实行“耗羡归公”,官员定额发银养廉,常超过正俸10倍甚至100倍以上。如每年的恩俸,同为总督,两江总督3万两,闽浙总督1.8万两;同为巡抚,江苏1.2万两,安徽1万两。

如工作中犯错误,若非钦犯,要罚俸,只罚正俸,不罚恩俸。

 

●【贪官会弄钱】●

贪官别有弄钱的法子。如地方官将赋税银子熔化铸锭再解送朝廷,有“火耗”,清代火耗常在一钱(10%)以上,多的四五钱;粮米仓储运输有“雀鼠耗”,缴纳时有“踢斛”“淋尖”等名堂,不用解释就能懂。

征收钱谷时,允许加收多至原额几成的“羡余”。“耗”与“羡”合称“耗羡”,甚至“数倍于正额”。

京官收受外官四时八节送礼的“节敬”;上司每逢三节(新年、端午、中秋)、两寿(夫妇各一次生日,妾不许),收受下级“节礼”“寿礼”,统称“规例”“常例”;

夏季“冰敬”“瓜敬”,冬季“炭敬”(实际上是“馈岁”,即过年礼金);

京官外放,或升迁,或地方官进京后回去,临行前向上司孝敬银子,称“别敬”;若是上司出行,则送上一笔路费,以壮行色,名“程仪”。

下级至上级衙门办事,要送“使费”,送给中央部院的,名“部费”“土仪”;

向长官的胥吏送“茶仪”,跟班送“跟敬”,登门通报向门子送“门包”(连李鸿章进宫都不敢省这笔钱)。

京官向外官,上级向下级“打秋风(抽丰)”,更巧立名目,层出不穷。

诸如此类,都属正常。而且受礼是个人照单全收,送礼的开销却不用自掏腰包,可以向下摊派,往往聚敛多于支出,则又是一笔外快,中饱私囊,顺理成章。

 

●【戒石铭】●

所以,尽管从宋代始,全国各府、州、县衙正门院子内,都要刻《戒石铭》碑文,提醒坐堂的官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但谁都知道,那是摆摆样子的。

此戒石朝外的一面,刻“公生明”三字,出自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更是以此标榜于百姓。

 

●【捐官尤难放心】●

真正的情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连“清”知府都如此,又何况不清者!

对于那些花钱捐来的官,清代开始将捐输作为常例的道光,尤其不放心,说“他们素不读书,将本就利,‘廉’之一词,诚有难言”。不放心,为什么不废止?“无奈经费无所出”,朝廷穷,以此为重要的财政补贴。

事实的确如此。明代每每国库匮乏、财政困难,概用“加派”办法,最后压力落到百姓头上,导致官逼民反。清代吸取教训,改为卖官捐纳,起初,只逢事急,如战事输饷,灾难赈济,偶然一次;但鸦战以后,成为常例,如“咸同以来,捐例大开……光宣两朝,则为尤甚,即以江苏言之,候补道至三百余员之多”。

捐班者一旦由候补而实放,当然使出浑身解(xiè)数,大把地捞取银子;甚至提早若干年“打折”收取以后税赋;后任到职,如法炮制,又提早收取更后年份的税赋。地皮刮到这种样子,天下事,可知矣。

 

●【积习成风】●

而且,官场贪污,沿袭成风;官官相护,利害与共。许多人因随波而逐流,既同流便合污,成积习愈难改,终沆瀣(hàng xiè)为一气。谁若不遵守潜规则,反成为众矢之的,必欲去之、杀之而后快。

如海瑞,非但洁身自好,还公然直道孤行,以致“百司惴恐,多患苦之”,群起攻讦(jié),令他深感“窝蜂难犯”。

历史是昨日之今天,由今天也可知昨日之历史。清官之少之不易,古今皆然。

 

●【勿苛责古人】●

有人找到海瑞也纳妾和他曾以道学苛刻其幼女的记载,大加贬损。我颇不以为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鲁迅说:“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海瑞为官清正,有益于百姓,这就是楷模,个人品德是否高尚,又当别论。况且纳妾、道学之类,历史地看,连缺点也算不上。

同样,比如有人撰文嘲笑沈括曾谗害苏轼,批评徐霞客滥支徭役,抨(pēng)击陈独秀用情不专,全都是哗众取宠,无聊,扯淡。

 

●【初厉渐松,法不责众】●

惩贪污反腐败的法律不是没有,如唐初,贪赃15匹绢(约合银10两),处绞刑;北宋初,赃满5贯钱(一贯钱约合银一两)者,处死。

明初,在府、州、县、卫衙署的东侧,官员进出衙门时时看到的地方,建“皮场庙”,祭土地神,兼作剥人皮的场所;凡贪污银60两,就枭首剥皮楦(xuàn)草,制成人壳标本,悬挂于衙门内、公座边,风一吹,晃啊晃的,惊心动魄,儆戒后任(按:此做法仅洪武,建文即废止)。

清初,贪污银1两杖80,80两就绞死。

可这些严刑苛法,每个朝代都是仅开国初行过一时,到后来渐渐松弛,成为一纸空文,官场的腐败,又哪里管得住?特别是诉讼和刑事案件,作奸犯科,苞苴(jū)公行,受贿动辄成千上万,明清两代所有大案、要案中,官吏贪赃枉法犯罪高居首位,就是明证。

 

●【“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其实,贪官是永远抓不光的。人性多恶,自私、贪婪、残忍、**。真正依靠道德、良知,自觉向善的,即使现代社会,也凤毛麟角。

权力之恶,是人性恶的集中表现,而且地位愈高,权力愈大,其恶愈甚。近世号称最博洽的史学家者,英国爵士阿克顿(1834—1902)有名言:“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以今论之,很多人视“党纪”,早已肆无忌惮(党纪的最高处分是开除党籍,对他们来说,为官既贪,自己也不会认为合格在党了吧);就是行政处分,最高开除公职,也不会在乎。但对“国法”,不可能无所畏惧,一旦触犯受惩,轻则身败名裂,最重死刑立即,哪个不知?

但现实呢?官场几乎成了罪恶的渊薮(sǒu),以身试刑、引颈就戮的贪官越来越多,没抓住的,自然更多。

 

●【反贪防腐,体制制度】●

与其指望官员们通过自身修养而自律,或经受教育轮训而规矩,甚至依靠贤内助吹枕边风而不贪,不如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使他们不能贪,不敢贪,或一有小贪动作便心惊肉跳,受到儆诫惩罚。

再说,建立机制的成本,大大低于举报、侦查、核实、制裁的规模与耗费,从时间上说尤其合算。

美国人从来不相信官员,只相信制度,两党制就是极好办法,在野党的监督比什么都管用。北欧社会民主主义(也有人称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不乏防贪反腐的样范。

依我说,也不必舍近求远,学学新加坡乃至本国香港特区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不就得了?香港半个世纪前,贪腐成风,不可救药,1974年成立廉署ICAC,很快改观,终成模范。你知道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直译是什么吗?“反腐败独立委员会”,“独立”——在民主政治体制支持下的独立,就这么简单。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