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四、科举考试 1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2:27:22

★【访贤和“察举”】★

古代当政靠世袭贵族,“子孙皆盘踞,虽贪如狼、狠如羊、愚如豕(shǐ,猪),其国君固皆用之,才士秀民,则屈于族姓,老死于田野者,不知凡几。”

真要选拔人才,大多靠发现,然后礼聘,如周文王渭水访姜尚;吴王阖闾请孙武出山;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留下成语“千金买骨”“请自隗始”。也有互相介绍,或自我推荐者,如战国四君子时故事。

汉代有“察举”,西汉以察举贤良文学为盛,东汉以察举孝廉为尚。州举“秀才”,郡举“孝廉”。被举荐者经皇帝“策问”,按等级高下授以官职。

按:“秀才”这个词,原意为杰出人物,创立时还没科举考试,后来人们俗称有科举考试资格者生员为秀才。

察举因为可行贿赂,可托人情,久而弊端渐显。东汉末童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中正”和“征辟”】★

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各郡设中正官一名,根据家世、才德,品评人物,共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下下。

“中正任久,爱憎由己”,官员可任意臧否(pǐ)人物,其实质仍是察举。豪门大族,互相援引推举,也可与察举一样,向中正行贿,到后来,门阀、家世成了惟一的品评标准,以致“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察举不切实,中正不公平,还有皇帝直接选人用才的“征辟”,把握性不大,常常出现“纨绔(wán kù)居高位,贤俊沉下僚”的状况。

较为合理的科举考试,由此应运而生。

但察举、中正、征辟等做法,直至清代仍有。达官贵人都可保荐,或朝廷开“博学鸿(弘,避乾隆讳改)词”科,形式上做篇文章,只要皇帝认定是人才,或有名望的宿儒,赐予举人、进士功名,直接授予高官,布衣卿相,都不无可能。至于满人入仕,照例连科举考试都用不着。

 

★【进士科】★

中国科举考试,开始于隋(举行过四五次,及第共12人,其中有唐初名相房玄龄、名将侯君集);制度于唐,起初科目甚多,光是常科就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文、明字、明算等,最重要进士、明经两科,延续至后世。

但后来,熟悉经典善于背诵的明经科,渐渐不被重视,能写文章会创作的进士科,成为入仕之首选,而终于一枝独秀,以致后来所谓科举考试者,就是指笔头了得的进士科。

 代当政靠世袭贵族,“子孙皆盘踞,虽贪如狼、狠如羊、愚如豕(shǐ,猪),其国君固皆用之,才士秀民,则屈于族姓,老死于田野者,不知凡几。”

真要选拔人才,大多靠发现,然后礼聘,如周文王渭水访姜尚;吴王阖闾请孙武出山;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留下成语“千金买骨”“请自隗始”。也有互相介绍,或自我推荐者,如战国四君子时故事。

汉代有“察举”,西汉以察举贤良文学为盛,东汉以察举孝廉为尚。州举“秀才”,郡举“孝廉”。被举荐者经皇帝“策问”,按等级高下授以官职。

按:“秀才”这个词,原意为杰出人物,创立时还没科举考试,后来人们俗称有科举考试资格者生员为秀才。

察举因为可行贿赂,可托人情,久而弊端渐显。东汉末童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本章节以下段目:

●【科举简史——唐】●

●【——宋】●

●【——元】●

●【——明】●

●【——清】●

●【江南尤其苏州之科举】●

●【满族状元崇绮】●

●【开科几年一次?】●

●【明清考八股】●

●【何为八股文】●

●【公正的“敲门砖”】●

●【“四书”“五经”与八股之害】●

●【八股取士,弊大于利】●

●【清末先废八股,继罢科举】●

●【罢科举后,还赏赐功名】●

●【科举之得四】●

●【科举之失三】●

●【今日之“科举”】●

●【考试制度】●

●【赴考士子“七似”】●

●【营私之严惩——周家科场案例】●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