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爵
“爵”原是古代祭祀时用的注酒器,前有流,后有尾,上有两柱,下有三足——两柱是挂滤酒纱囊用的,有人说爵是饮酒器,柱分开胡须用,非。参祭者位有尊卑,故以爵位表示身份地位。
★【商、周、秦之封】★
商封诸侯为侯、伯。
周之诸侯为五等爵位:公(如宋、齐)、侯(晋、燕)、伯(郑)、子(楚)、男(许)。有人以为那是英、法等国贵族爵名,非,事实正相反,是翻译家外译中时套用中国古代制度。
秦商鞅以二十等爵奖励军功,斩敌一首赐爵一级(“首级”一词就是这么来的),设二十等爵,最低一等,称“公士”,谓其高于一般的士;五、六、七等为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九等五大夫,意谓大夫之尊……十九等关内侯,是没有封地的侯;最高二十等“彻侯”,彻是上通于天子之意。
按:汉语以数序标示等级,高低很容易混淆,比如官制,通常总是以“一”为最大,如古代官职,“一品”最高;民国,“一等”最高;当代,干部编制,“一级”最高。
但当代的工人编制,却是“一级”最低;类似的,如医院,“一等”最低。
秦代的二十等爵,也容易误会,因为人们都知道“一等功”最高(再高,便是“特等功”了),没想到秦的“一等爵”是最低的。
★【太子、太孙】★
皇帝之子称皇×(排行)子,册封为皇储者称太子;如以皇孙、皇叔为储君,称太孙、太叔。
民间不懂,把皇帝儿子都叫成太子。皇子都是太子,又何以区别名份?
★【王】★
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享很高特权。汉自高祖以后,只封同姓为王,异姓封列侯。列侯之上,一度增诸侯王,后废止。
以后各朝封爵制度不一,但都不封异姓王。
清朝入关,平定南方需要,封吴三桂等三人为王,后来就是三藩之乱。
造反者,多称王以自大,连强盗草寇,都是大(dà)王。“文革”中造反派对文学史家、北大教授王瑶训话,一言不合,动手要打,王绕桌逃,连呼“大王饶命”!(1988年政协全会上,王还说过一句知识分子自嘲的名言:“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
本章节以下段目:
●【食邑】●
●【明之封】●
●【清之封】●
●【皇宫女性】●
品
●【汉以俸禄称品级】●
●【“石”】●
●【品级与“未入流”】●
●【吏与胥】●
●【清代官品举例】●
●【七品并非芝麻官】●
●【官名相同品不同】●
●【民国职官】●
●【品级与服饰】●
●【补子】●
●【顶戴】●
●【花翎】●
●【多磕头,少说话】●
●【磕头】●
●【中国的脊梁】●
秩
●【秦汉俸禄】●
●【不为五斗米折腰】●
●【各朝俸禄高低】●
●【高官未必厚禄】●
●【一两银子合多少人民币】●
●【恩俸“养廉”】●
●【贪官会弄钱】●
●【戒石铭】●
●【捐官尤难放心】●
●【积习成风】●
●【勿苛责古人】●
●【初厉渐松,法不责众】●
●【“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反贪防腐,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