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记与序言

作者:枯泉    更新时间:2014-07-04 09:45:45

题记

我的家乡,是豫南唐河县的祁仪乡,山区,与湖北省枣阳市交界。因出冯友兰、李季,在我们那一带很有名。表面上,乡亲们都跟着沾光。

我的学历不高,只读过二年师范。因是恢复高考之初考取的,总算读完了二年高中(我们那一届之后,就是从初中毕业生中录取了),那时,招考人数有限,能在高考中被录取,很不容易,只要能正常毕业,国家包分配,就能拿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购粮本,从一个农村孩子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吃公粮的国家工作人员了。为了拿到那个梦寝以求的购粮本,那时考取的学生,读书都很用功。毕业时,学校会根据学生自己填写的分配志愿,大部分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

我回到家乡后,先教书,后从政,老实做人。曾有一个年轻的老领导表扬我是一个老黄牛。其实人家是在好心提醒我:别光会低头拉车,还得学会抬头看路。咱山里人心实,眼里看到了,实际上却做不到,也不愿意做,一直是个年长小职员。

不知不觉将近三十年过去了。忽一日“时来运转”,大小也算是一个“十品乌纱官帽”,按政策框框轮到了自己头上,组织部门一纸调令,自己从小县城的最东南边的山区小乡调到了县城最北边的水乡码头大镇——源潭。

原在家乡时,工作之余,偶尔写点小文,挣几文朋友相聚的小酒钱。到了一个新地方,大小十个“官儿”了,应酬势必难免,那时还没有禁酒,源潭是个大乡镇,迎来送往事务较多,工作是工作,应酬亦是工作,除了上午,余下的时间,多是满脑子的事务,且是处在半醉半醒之中,就是想写点小文,既挤不出时间,也撸不出思路。好的是,源潭不但乡大(有将近十万人口),而且还是一个传统的码头商业文化大镇,历史文化的深厚,出儒商、儒将。在我们那一带的响亮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家乡祁仪。

在家乡时,养育我的是厚蕴朴实的山文化。到了源潭,接触的是清新精灵的水文化。山与水的碰撞与交融,激起了一种新的创作欲望和冲动。欲望和冲动,勃起在醉意朦胧的晚间——因为,只有在那一个时间段,自己才有权支配自己的时间……

就是在这种欲望、冲动、醉意的胶织碰撞中,一日晚间醉览贴吧,偶有所想,注册账号,手击键盘在贴吧页面上敲打起来。不曾想,半醉半醒敲出的文字,还有乡人关心,《石柱山》杂志还连续选登了几期,那就继续敲吧,一直到一纸调令离开源潭时,仍意犹未尽……

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也就失去那种原有的氛围和情愫,新单位的工作比源潭这个大乡镇更忙,那意犹未尽的侃贴儿,也就不得不放下了。

原本早已忘却了胡侃的文字,在近日文友聚会中,又有朋友提起,我的老乡,《躬耕》文学月刊编辑部主任冰生先生还提出了可贵的意见和看法,并鼓励把那组侃文继续侃下去,最好能把唐河的文化侃透。自己知道没那个能力,当然不敢应允。但忍不住还是把那时醉侃的文字翻出来浏览。

写那组文章的时间是2010年5月20日至2012年4月18晚。2012年4月,正是我调离源潭的那段时间。

今把醉侃拙文拿出来,剔除啰嗦、重复的文字,基本保持原来的味道献丑给朋友,希望能有朋友提出意见参加讨论,不知是否还能激发出自己接着往下侃的欲望……


序言

余,生在山乡,却喜嬉水。

日前,与朋友相约,外出云游。一路登山远眺,划船嬉水,边侃边玩,心情愉悦,忽想起家乡祁仪和现在工作的源潭二个乡镇来。祁仪是山乡古镇,源潭是水陆“码头”重镇。(唐)刘禹锡《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祁仪多山,也许是占了仙缘,就出了以哲学圣人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群文化名人;源潭是历史上的水陆码头,一定是得了龙的灵气,早在明清朝时期,就成为素有“小汉口”之称的商业重镇。

晚间小宴结束,住进宾馆,趁着微微酒意,任天马行空,思绪泉涌。祁仪和源潭,县内南北二地,一山一水,民情相近,民风迥异。祁地文人领风骚,民风纯厚;源水政要显魁首,商贾独秀。可谓唐河南北,二枝梅花争秀,山水相映竟风流。忍耐不住,随打开电脑,走进家乡的贴吧,放飞思绪的翅膀,随想随侃,聊以记之。

言及之处,有不对、不妥、不到的地方,请祁仪、源潭,以及熟悉和关心祁仪和源潭的朋友,给予纠错补正,参与探讨,余将不胜感激。

是为序。


事后非诸葛:

恍惚之间,时间已飞过五年余,现在已体悟不出当时写作此文时的心境。凭心而论,恐怕自己当时也没有想到,因心血来潮时的偶尔“一侃”,竟陆陆续续竟侃出了十多万字,那时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现在很难体味。

闲言不赘述,还是沿着当年的心路,边看边说吧。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