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中国人的崛起
然而,南人不能入主为王的耻辱史,据说被一个与乞丐有瓜葛的南中国人朱元璋抹去了,那个小名叫朱重八的流氓与当时的**红花会组织勾结在一切,起兵于江淮一带,很快消灭了脚不踩地的元王朝,定都南京,为南中国人出了一口恶气。流氓人才做了皇帝后,生怕后辈步其后尘,对下大肆实行保甲制度,企图断了老百姓造反的工具,对上实施特务管理制度,后来臭名昭彰的东厂,就是这个制度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典型翻版。
朱元璋凭借这些臭名昭彰的制度,将他的江山硬是后续了十六位子孙数百年,即(1368~1644),可以说,从朱开始,南方人便犹如咸鱼翻身,只盼到了深山出太阳的日子。三百年后,到了崇祯皇帝那年,大北方满族人、曾经当过明朝指挥使的努尔哈赤,以所谓“七大恨”誓师告天,正式发兵反明,到次年就攻占了辽东大片明朝国土,建立了“后金”。时年,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攻占北京得手,可怜崇祯皇帝杀了全家后,自己吊死在北京的煤山老槐树下,以谢天下,当了回真正的男人。
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今江苏高邮——出咸蛋的地方)面临内外交困的绝地,一方面是要堵住努尔哈赤的侵犯边关,另一方面要为主子报仇。两难之际他选择了中国人帮中国人,于是他挥师准备投奔李自成,在半途听说其佳人被李部手下奸.辱,一气之下返回边关,开城放努尔哈赤军队入城,即所谓的“一怒为红颜”,于是吴三贵开门迎敌,北方的满人骑马长驱直入,很快李自成不敌比他更北的马上民族,虽然李自成决黄河以堵努尔哈赤大军,无奈,除了溺死无数百姓外,没有任何效果,只能够继续西逃,直到人间蒸发,一说被战死,一说做了和尚隐居了,总之,他的“大顺”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北中国人失去了重新夺去全政权的机会。后金入主中国,改国号为清,公元1644年顺治登基,为清朝年鉴开始。
然而,正如中国所有历代王朝一样,清朝夺取明王朝后,开始对南中国人进行报复,政治上大肆排挤南中国人,除了男人一律留辫外,在当时的满清等级制度中,以满民族为最高等级,汉人是第三等,汉人中南中国人的地位还不如北中国人,位于最底层,根本没有做七品以上官的机会。
但是,满清人骑马打猎在行,管理国家却远远不如先朝,甚至不如隋朝。清朝开国后,从太祖努尔哈赤到福临登基在先,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清王朝基本上都把精力化在宫廷内斗上,康熙时,国家开始搞建设,到了乾隆年鉴为清朝全盛期,然后是富不过三代,唐宋几百年积下的老本被消耗殆尽,民族矛盾加上封闭自守的政策带来的国力虚弱,至使1840年的那场鸦片战争,西方国家以枪炮轰开了腐朽、封闭的清王朝国门,上演了中国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耻辱的一幕。现在有常常搞不懂,电视里经常有辫子戏为康乾大唱赞歌,事实上整个中国历史中清朝是最无能的管理者,有人说,清朝的康乾王朝是伟大的,中国的疆土清朝时期是最庞大的,以后到了嘉庆年后,才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倘若清朝篡夺中国政权之前,没有明朝的经济底子,清朝恐怕亡得更快。
1900年戊戌变法,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从南中国进军北京,他们聚集满清举子上书当时的皇帝光绪,试图以改良救中国,史称“公车上书”,被说动的光绪皇帝下昭全国实行变法,变法的触角刺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腐朽势力,损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终于也激怒了慈禧等发动势力,最后,这场所谓的变法运动只维持了一百天,就寿终正寝了,北京的菜市口又多了六具断了头的尸体。清政府的腐败不是改良可以救治得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许是必然的,首先清朝的腐败政权不是一些书生能够改变的,这个方面伟大领袖毛泽东看得很清楚,他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让一群不懂政治的人去关心政治,其结果一定是可悲的,历史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一点,读书人追求真理的结果,必然被利用完后被无情抛弃,也许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记得这样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却忘记了还有另外一句话“莫谈国事。”
也许我们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要求变革与抵制变革的矛盾内因,大凡掌握国家政权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吃好玩好睡好,他们不愿意改变现状,所以就像现在的富人一样,有钱人不愿意打架,打伤了自己“人死了钱没花了”,穷人不一样,革命的胜利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革命失败最多还是老样子当穷人,所以前不久有人说,越是穷人越爱国,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富人爱的是自己的财富,没有多余的爱给自己国家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个叫孙文的南中国人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帜,依靠北方重兵在握的袁世凯,孙文推翻满清彻底推翻了北中国的满清旧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我们现在的历史年鉴将清朝列为祖宗的序列之中了,也就是说,奴尔哈赤也是中国人,但在孙文的世界观里,却是个鞑虏,如果鞑虏还不能够证明是外国人的话,那么“恢复中华”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孙文为了依靠袁世凯的武装力量与其达成协议,孙文让出大总统的位子,甘当总理,却在首都的选址上与袁世凯发生纠葛。袁是河南项城人,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然中国的南北方以黄河中上游与中下游为界,河南位居中原,却被传统划为北方,作为南方人的孙文,虽然放弃了大总统的位子,但是他并不想真正放弃手中的权力,他要定都南京,让袁世凯在南方办公,等于是架空了以北方为根基的袁世凯,经过斗争,孙文取胜,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作为回报,中国国语以北京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即“普通话”。至此双方矛盾得以基本缓和,南北之争在革命后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相对平衡点,尽管几年后袁世凯又在北京复辟,想真正夺去国家的实际权利,其结果必然失败了,北中国人还是没有翻身。
统一后的旧中国军阀割据依然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的斗争是一触即发,北方的冯玉祥、张作霖等更是画地为牢,占山为王,南方的李宗仁也自成桂系派与中.央的意见常常相左,大有皇帝轮流做的架势。不仅如此,由于当时的中国定都南方的南京,政府机构和国家的主要军事势力盘踞中国的南方,而北方的军阀割据大都各自为政,以使中国北方实际上军事空虚,于是日本人乘虚而入,北方军阀为保全实力不战而退,自此,“东.三省”沦.陷,整个中国的大北方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南中国人又一次联合在一起“北上抗.日”。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南方人又开始逐鹿中原,虽然是正邪的较量,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是为了南北之争而起的战火,历史确实应该偏向中国的南方人了,似乎它验证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古语,只是对中国的南方人而言,这个等待实在是太长久了,长久得令南方人胆战心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是南中国人的湖南农民毛泽东入主北京,宣告了中国浩瀚两千年的南北争斗的结束,同时也翻开了人民可以议政的历史篇章,然而南北之争并没有因此彻底消亡,只是转移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南方沿海地区独领风骚,仿佛变得如历史上北方一样,一下子成了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每次国家.领导层的安排,仿佛都难以摆脱南北的权力均衡方面的讨价还价、暂时的妥协等方面的考虑,以换取政治上的彼此平衡点,也许这就是中国的政治风景。
南北之争的政治暗流也不可避免的从政治到经济,从经济到文化领域,直到民间,历史的变迁仿佛并没有改变北方人生活在天子脚下、中国的政治中心等优裕感,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下,北方人仍然看不起南方人,鄙视南方人的吝啬,排斥南方人的方言,甚至嘲笑广东粤语是鸟语,不要忘了,倘若当初孙文将其家乡话定为中国的国语,那么今天北京话、甚至普通话便是中国的鸟语了。
当然南方人也毫不示弱,以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心态,挟沿海雄厚的经济作为后盾,认为北方人迟钝,不能担待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仿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纷争,皆因为北方人愚昧造成的一样。总之,南方人以一种“奴隶翻身”的快感开始扬眉吐气,与先朝不同的是,这次南中国人并没有孙文在首都的选址方面的过于狭隘,毅然将中国的政治中心回归了北方,即一度被孙文刻意贬低成北平的北京地城,似乎在历史的皇气中,完成了大北方的战略布局。而北方人从此在南方人的眼皮底下,只能在茶余饭后津津有味地回忆一回他们曾经的辉煌。
自此,南方人终于掌握了中国政权,并以雄厚的经济为资本,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气象,似乎成了不可挽回的定局,也许从这点看,现在的中国政权布局,要比孙文时代高明的多,但也未必真的很高明,毕竟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在遭遇外来侵略时,举国大迁移的壮举,历史会重演吗?或者说,南中国人把持北方政权能否长久呢?
后记
当然,目前的中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在不断的改善,内战和外部侵略的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似乎不会轻易重开,尽管台湾仍然漂泊在外,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而且同样在上演南北之争的循环,但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既然台.湾目前没有独立的成另外一个新的国家,至少在客观上它仍然在祖国的怀抱中。
也许我们应该去担心的是,台湾的南北之争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以所谓绿营为代表的南方本土人,在风急浪尖中仍然把持着台湾政权,他们最终会战胜代表蓝营的外来政权挑战吗?总之,未来的台湾成为整个大中国的政治走向和某种焦点部分,它既是一块战略要地,更是考验中国政府的一块心病,然而事物总是辨证的,矛盾的本质是“对立和统一”,既然台湾问题是中国的一道难题,它的存在自然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少统一中国是所有南北中国人的一致意愿。
南人北人——中国历次的大分裂皆有此形成,当历史这篇长卷被翻过后,明天的中国将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是,明天却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21世纪的中国会不会重演过去两千年里,曾上演的无数次分分合合的活剧?
21世纪的大江百川,载着两千多年的绝唱,滚滚的流向未知的深海,回过头当我们再一次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是辛酸抑或欣慰?我们会想——倘若历史的伟人今天重新回到他们当初感叹的长河边,他们还会不约而同地临风长叹“逝着如斯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