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夷 拾 零
武夷山有多美?有郁达夫诗为证:“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重。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当然,还苏东坡、范仲淹、辛弃疾、陆放翁们的诗和徐霞客们的文章,赞美武夷山的,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老夫不敢不知好歹,干狗尾续貂的蠢事,只拣些大文豪们写剩下的鸡零狗碎且尚有所得者录于下,也算是不虚此一行耳。
一线天
中国的旅游胜地有多少“一线天”?说不清。杭州飞来峰的一线天,峨眉山的一线天,黄山的一线天……不过,据说武夷山的一线天是目前发现的全国“一线天”之“最”。因为是“最”,不才是非走一遭不可了。
果不其然。武夷山的一线天长达178米,而且奇窄,最宽处不过一米,最窄的地方仅50公分,所以人要通过那里,就得侧身而行,何况,整个走向是自下而上的,要摸索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十分吃力,为此,我们一行中的一位胖子可费了不少周折,几次要退回去,在大家的鼓励下才勉强得以通过。因为窄,而且深,里面的光线就特暗,只能仰首见到一线亮光,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洞顶还不时落下水滴来,钻进衣领里,凉得直缩脖子,但因此也就有了剌激,大伙就尖声怪叫起来,气氛就格外的热烈。好不容易出得豁口,相互对视都似落汤鸡一般,就更乐了,几乎欢呼雀跃起来。
宋人蔡公亮为这一线天写过一首诗:“石室阴幽却郎然,仰窥长罅见清元。不知谁把如椽笔,画出光明一字天。”也是的,造物主总要造出一些险怪深幽的景致,同时留一线光明,让人迷恋,并决心去探个究竟,便演译出许多人间的壮美,这在神话传说中比比皆是。人生呢?我看也是如此,否则世界也就不会如此绚丽多彩了。
拥抱生活吧,尽管生活中有许多恶作剧。
水帘洞
“赤壁千寻晴疑雨,明珠万斛画垂帘。”“千丝不断摇珠箔,匹练长悬泻镜湖。”这是古代文人写下的对武夷山水帘洞的溢美之辞。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记》中则仅有“登陆,觅换骨岩、水帘洞诸胜”几字,可见此处所谓水帘洞者,不过尔尔。
水帘洞位于武夷山北,于瑞泉岩下,拾阶北上,只见一座危崖斜覆,上凸下嵌,高数百米,高崖之巅便见“急雨”洒落磴道,这就是水帘洞了。而且,水帘也很窄,水势又不大,所以我想,要么是因为如今缺水,便失去了往日的气度,要么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故意渲染夸张了。不过,也有个性特色──崖上洒落的是两股泉水,形若两条游龙喷出的龙涎,飘然而下,风掠过,化作无数细小水珠,忽东倏西,乍分乍合,晶莹如珠,似是珠帘高悬。这是其它地方的水帘洞所无的。既然千里迢迢来了,总得要找点儿乐趣,于是我们就钻进“帘”下,那“龙涎”似有灵性,撵着我们不放,越要逃避它就越是紧追不放,结果弄得大家一身是水,因此乐不可支,笑语飞扬。
因此我想,景是自然生成的,却是相对静止的,人们只有注之以情,才能“情景交融”,便会产生美感和剌激,景也就随情而升华。也许,诗人们就是靠情的煽动,才写出如诗如画的诗来的吧?
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灵魂所在。因为,5公里长的九曲溪就有18道弯,而且都是“碧水丹山”,“水抱山环”,所以古诗有云:“十里溪流通宛转,千寻列岫尽嶙峋。”这是指的自然风景。九曲溪上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九曲溪两旁的山崖上还留有许许多多诗林崖刻,可谓多不胜数,美不胜收,尤其是有关理学文化的近四十幅摩崖石刻,这是九曲溪与它山它水尤其不同并因此而蜚声中外、享誉古今的一绝。所以当年郭沫若游罢九曲溪后,赞言经此胜游,“不会题诗也会题”。可惜的是,九曲溪之一、二、三、四……曲是逆流而进的,当年徐霞客们游九曲溪也是逆流而上的,而今却时行乘竹排顺流而下,这等于只看到了一个美人冷冷的后背,所以游罢九曲,令我一头雾水。所幸这里的山尚有看头,峰峻谷深,怪石千姿百态,;水也颇多灵性,山环水转,逶迤而行,如诉如歌,才算没有白走这一遭。
我也由此想起,如今许多旅游景点,为了方便,上了缆车,许多游客,更是懒得徒步,游必假交通工具,这实际上不叫旅游,不过旅行耳。其实,这是一种煞风景的事。
还有更教人煞风景的呢。我们所坐竹排的那位船工,是一位生性能说会道又见了些世面的农民,一路之上,他就没闭过嘴,尽讲一些当今百姓中流传的评论贪官污吏的顺口流,还有一些黄段子,虽然不时博得一阵阵笑声,却破坏了游兴,连眼前的山水也变得黯然失色、饶无情趣了。可见游山逛景,心情也是很重要的。
岩茶
武夷岩茶,可与武夷的山水、朱熹理学并列。苏轼有诗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丁、蔡指丁谓、蔡襄二人),可见武夷山的岩茶名声之大。
行走于武夷山中,是到处都可以看到武夷茶园的。大多是一小方一小方的砾壤,看上去贫脊得很,茶树也是,叶儿剌剌毛毛的,一点不惹人喜爱。可是,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叶子,焙制出了名扬四海的“乌龙茶”、“大红袍”,真是匪夷所思!
武夷山人不但精于制茶,更擅品茶。到处都是茶室,到处都有茶香扑鼻而来。喝茶的名堂也多,其程序繁复到27道,什么“悬壶高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遗憾的是,这里的商业气味太浓,往往一开始甚是热情,小姐都是点头哈腰,文质彬彬的,等你把茶喝过,没有表示出要买的意思时,马上就会口出不逊之言,不用说“山骨”、“岩韵”之味了,连隔夜茶都想吐出来了。没法,每到一处,我们必被“倒游”领进茶室,也就必有人被迫慷慨解囊买上些许,也就是忍痛让人家宰些,最后怏怏而去。
所以我想,一位姣美的女子,不仅要长得出色,而且要有一种好心情,好个性,好心肠;一个美丽的地方,要使它吸引游客,何尝不是这样呢?
2002.7.于反哺斋
乌 镇 的 魅 力
乌镇早已是我心驰神望的地方了。今春,我在中国作协杭州创作之家休假,创作之家组织我们去乌镇,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心就“飞”到乌镇了。
一条自西向东或是自东向西的市河;河之北是正街,石板路两面是灰瓦白墙参差不齐的木结构小二楼,两边的房檐几乎相接,街的上空便是一线兰天白云了。河之南,靠河是一溜弯弯曲曲的廊棚,廊棚与一排座南向北的屋舍相连;河面上,十步一拱,百步一桥,形态各异,错落有致,更有小船穿梭其间,静谧中渗了几多生气;还有长长的窄窄的弄堂,还有染坊、酒房、铁匠铺、典当、药店……一律是古色古香的,像一位板着面孔的长者,可这位长者的眉感宇间又流露着缕缕慈祥的笑意……这便是我与乌镇谋面前的我心中的乌镇的格局和风韵。因为,我的家乡离乌镇很近,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度过的。当然据长辈们叙述,在遭受日本兵燹之前,我的故乡比我看到的就更美了。后来,“大跃进”,“文革”“破四旧”,小镇旧被折腾的面目全非了,最扎眼的是许多赏心悦目的石桥和整洁坚固的石驳岸全拆了,改以拙劣的水泥桥以便通“手扶”,再加上这几年无序的“开发”,于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特色也就丧失几尽了。不过,虽然时过境迁,我也已远离故乡近三十年了,但是在我的脑海里,故乡还是我年少时见到的哪个样子,甚至是长辈们给我描述的哪个样子,所以我对她魂牵梦萦,想的死去活来,然而……!
然而,我毕竟找到了我梦中的故乡!
我记得,当我一走进乌镇的那一刹那,我的心似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之猛的托起,随之,我仿佛穿过了时空的隧道,徜徉在我那魂牵梦萦、想的死去活来的梦域之中了。首先扑入我眼帘中的是一片熟悉的依河而立、黑瓦覆盖、飞檐翘角的屋宇,由于年代已久,给人一种怆凉感,却又透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沉思不懈,让人叹喟不迭。是啊,眼前的一切,不正如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经劫难,却似以不屈的精神依然倔强地屹立着,虽然她显得有些单薄而有苍老。沿河房下,是一汪绿水,由于连日下雨,河水暴涨,水面几乎贴近了底楼的地面,就给人留下了一种房子就浮在水上的感觉,心理便倍觉清爽和惬意。走过双桥,便是逶迤曲折、一眼望不到头的正街。虽然游人如织,嘈杂之声不绝于耳,但是,由于两旁的民居基本上是紧闭的,只有一些零星的店铺敞着,又是一律的古旧的木门面,加之石板上发出的咚咚的脚步声,听起来悠远而又深沉,心理便觉出奇的清静,同时激发出了一股思古之幽情。随着人流,我走进了散发浓烈的中药味的药店,走进了热气腾腾的酒坊,走进了用传统工艺染布的染坊,我还驻足于古老的铁匠铺前,我又学着影视中看来得把戏将手中之物高举过头顶递向典当高高的柜台……我完全沉静在一种似梦非梦、亦真亦幻的境界里了。
当然,水乡江南最能撩人心弦的自然是那“小桥流水”了。乌镇的水竟还是那么绿因此也就那么柔情万种,这是我意料之外的。因为绿,衬托在绿水之上的小桥就变的更加剔透玲珑了;因为绿,穿行在绿水之上的小舟也就显得更加亲切可爱了;也就因为绿,倒映河水中的房屋、石桥、树木、船儿……几乎就成了一个水晶晶的世界了。我记得我在少年时代,夏天,在故乡,就总要为类似的这种情与景所动,变常常从河埠甚至石桥上纵身跳入,今天,我仿佛旧梦重回,真恨不得纵身一跃,把自己融进这水晶晶的世界里去。
乌镇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着我,自然与矛盾先生也是分不开的。矛盾的名字是与乌镇连在一起的。矛盾纪念馆就坐落于乌镇的正街上。它是由矛盾故居和矛盾童年时就读的立志小学组成的。踏进矛盾故居,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那张凝重而又慈祥的面孔,同时又有许多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撞入眼帘。我屏息静气,游览了先生生前生活过的地方,参观了介绍先生生平事迹的实物和图片。我为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也似乎领略到了一种特殊的风采和灵气,然而却又说不上来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这与我就在到乌镇前一日去鲁迅先生的故居时的感觉一样,确实只能意会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此我想,这种只能意会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底蕴”呢?“昭明书室”遗址就在离乌镇不远处,可惜我等未能成行,不过有镇志可稽:梁天监元年(公元513年,梁武帝生下台子萧统,这太子刚生下时,右手紧握成拳,没人能扒开它。后张榜招贤,原籍武康、家居乌镇的沈约揭榜进宫,只轻轻一叭,萧统的手就伸展开了。于是沈约被封为萧统即后来为后世留下了煌煌巨著——《文选》的“昭明太子”的老师。沈约崇孝,每年都要返乡扫墓,并要守墓数月,梁武帝为了不让儿子荒废学业,就在乌镇十景塘北面建了一座书室即“昭明书室”,并命太子随沈约来乌镇读书。所以我似乎可断定,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与“昭明书室”相连的,因为,地灵人杰与人杰地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正如我们今天在感叹矛盾先生的伟大时望不了孕育他成长的这快神奇的土地,而在赞美乌镇的美丽时必然要缅怀起矛盾这位文学巨擘一样。
我们离开乌镇时乌镇已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中。乌云笼罩下的乌镇就显得更加凝重而又迷离恍惚了。因之,它也就更具魅力了。这魅力已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里。不过,我忽然又想到了周庄。去年我去周庄,是旅游淡季,又是傍晚,第二天一早又匆匆离去,所以,周庄给我留下了一个宁静、祥和、美丽的形像。今年,我又去了,就去乌镇前不久,可是令我很失望,因为人太多了,用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来形容都是嫌不够准确的,而且,满街都是“正宗”或“厂家直销”的“万三蹄”,一股铜臭扑面而来,我心中的周庄一是面目全非。想到周庄,我也就为乌镇担忧了起来。因为我想,昔日的周庄和今天的乌镇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魅力,是由于她的安谧、宁静、纯真、古拙,当然还有她的文化底蕴,但是,她一旦失去了原有的韵致,她的价值也就几近丧失殆尽了。这正如一块美玉,破碎会使它一文不值,过分的雕琢也会使它失去本真,因为他的真正价值是他的固有的内涵和完整的个性。
哦,乌镇,把我带回孩提时代的乌镇,我梦中的故乡!
2002年5月18日
-
天 平 丹 枫 别 样 红
到苏州旅游的人,都是不会放过虎丘、寒山寺、拙政院、狮子林这些名胜古迹的。我也是,多次造访姑苏,也就是在这些地方留连而已。所以,当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人引到天平山时,我还真不知道要来这儿看什么呢。
天平山竟是以一篇《岳阳楼记》声动天下的宋朝名臣范仲淹的祠墓所在地!
其实,天平山南临太湖,就在苏州西30里处木渎古镇之侧。天平山不仅留下了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临天平的足迹,还因为历代众多文人墨客常常到此交游对话,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文坛佳话和不朽的诗画墨迹,如白居易、范成大、苏舜钦、高启、文徵明、唐伯虎、姚鼐、陈子龙……天平山还有被称为“天平三绝”的奇石、清泉、古枫,不过,以我观之,当首推天平之古枫矣。
天平古枫,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400多年前,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自福建返吴,带回了380株枫香幼苗,遍植天平山庄西侧。不想,经过多年的雨滋霜染,枫林渐老,游客愈多,十月游天平观古枫竟成了吴人的习俗,自然,许多儒士名流也争相观枫,也就留下了无数吟咏天平古枫的美文华章。我不善写景渲染,也一不愿狗尾续貂,只得借助古人之笔向读者约略介绍一下天平丹枫之气度。清吴县名士顾禄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郡西天平山,为诸山枫林最胜处。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可见天平丹枫之壮之美之奇了。所以顾莼《吴中风景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丹枫烂漫锦装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
深秋赏枫,古已盛行,晚唐诗人李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已道尽了观枫之无与伦比的壮美。然而,在天平观枫,是非北京之香山,南京之栖霞山,长沙之岳麓山等红叶观赏胜地可比的,因为,这里的红叶丹枫,是与历史风采凝合在一起的,天人合一,相映成辉,就有了与众不同的韵致了。
枫林西侧,便是“范文正公忠烈庙”。忠烈庙前,耸立着一座高大石坊,这石坊就是镌刻着范公那句千古传颂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坊”。“忧乐坊”造型古朴,石质洁白如玉,在参天古枫掩映下,不但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而且会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反之,“忧乐坊”身后的古枫林也就显得更加凝重更具人格化了。众所周知,范仲淹不单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言的提出者,而且也是此言的实践者。他二十七岁中进士后,为官近四十年,定边事,行新政,历任南北各州军政长官,最高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却一生清正廉洁,忠厚仁德,每到一处为官,都有惠民的德政;就是后来回到苏州,他也不忘所诺,兴府学,办义庄,创义田,为姑苏的穷人办了不少实事好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沤心沥血、德高望重之人,一生却坎坷不平,屡遭贬责,并未得到朝庭真正的重用,64岁那年他只是个知府,从青州(今山东益州长)徙知颍州(今安徽阜阳),结果病逝徐州途中。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地实践了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是中国“士大夫”们学习的典范。
站在“忧乐坊”前,缅怀范公的不朽人生和高风亮节,眼前的枫叶就显得更加“霜重色愈浓”了。同时,面对这灿若红霞的丹枫红叶,我也似乎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我想,大凡读过几天书的中国人都念过范公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先忧后乐”,几乎妇孺皆知,许多会议室、办公室里也常见挂有象模象样的范公名言的条幅,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在身体力行呢?
不过,我又看见,在古枫林四周已有一片新树立起,也是枫香。据碑文介绍,84年,苏州军民已在此新栽枫树一千多株,名之为“接班枫香”。我还看到,枫林间立有许多牌子,都有主动认管人的姓名。我因此又大为振奋。我想,等我下次再来天平,也许这里的丹枫红叶就更加绚丽壮观了。但愿如此……
2002.7.反哺斋
峨 眉 猴 观 感
我第一次去峨眉山是80年代末。全是靠两条腿走的。因为是徒步,走着走着,我与妻子就成了游兵散勇了。不想,冷不防从两边的树林里蹿出几只猴子来,吓得妻子一声尖叫,连忙抱住我不敢前行一步了。其实临来时导游——那时导游不陪全程,只在两头接送——交代过,说要过猴区的,让大家稍带些食物,见了猴子不必紧张,将食物给它们就可走人,但绝不能给一点留一点,那样的话猴子们还要缠住你不放。于是,我便故作镇静,将所带食物丢到地上,埋怨妻子也太胆小了,便加快步子朝前走去。不想,还没走几步呢,前面又唰唰唰从树上跳下一大群猴子来,抓包的,拽衣的,作揖的,吱吱叫唤的,把我妻子吓得连哭带呼起来。我也怕了,怕得心里直哆嗦,心想今天怕是难过这一关了。忽然想起妻子包里还带着路上自己吃的食品,就连喊把包里吃的全扔了把包里吃的全扔了,妻子照我说的做了,那群猴子才哄抢着呼啸着最后都跳上树分享胜利的果实去了。
世上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身临其境时似乎十分可怕,过后回想起来就觉得很过瘾,很有意思,很好笑,很想再重温一下。所以今年上峨眉听说要徒步过猴道,我就兴奋了好一阵。导游为了提高大伙的游兴,还讲了几段荤段子,什么流氓猴色猴的怎么怎么的,吓得几位女游客望而却步,我就把当年的经历陈述了一番,鼓励她们一定不要错过良机,大胆去“触摸大自然的野趣”。同时我自己也作出了充分的准备,买了花生、香肠等不少食物,决心好好逗一逗我那久违了的峨眉猴们,同时要重新找回我那曾经在此失落的男子汉气慨。然而,我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刚刚进入猴区,门口就有一群把门的,当然不是猴而是人,把门是虚宰客是实——一袋花生米二元,其它食物一律不得带入。打开一看,也就20颗左右,其价可上吉尼斯纪录。我不甘,偏偏把所带食物藏匿起来,硬着头皮闯了进去。可是一到里面,简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我有点胆怯了,就把一大包食物悄悄扔进了垃圾箱,只留两根香肠剥了包装攥在手里。就这样,还是让“猴食供给员”发现了,只得扔了。这时我的游兴已失大半。如今的“猴道”,实际上已是人工搭建的木头栈道,人们都得顺着它往里走。可是走了半天也没见着一只猴子。正着急呢,忽然看到一伙人在起哄,走近一看,一只峨眉猴正站立在一处木栏上,大家正在争相喂食花生,争相留影,一位管理人员手里攥着一叠钞票,忙着收钱。四顾再三,方发现还有三四只猴子静静地蹲在几处,想必也是待价而沽的。我纳闷,问猴区到底在哪里呢,一位穿号衣的说就这里,前面在施工,不让过了。心想就这算是游了猴区了?千里迢迢的不冤了!就想,逗一逗也值,不然不是白来一遭了,便朝一只猴子走去。那猴好气派,却一点不见“猴相”,肥得跟啤酒桶一般,皮毛亮得耀眼(我分析是花生吃的,那玩艺儿油大),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连挪一挪身子都不干。有人上来喂花生米给它,它只抬抬眼皮,不屑地又转过脸去。我一气之下,大声一吼,它一惊,又一蹿,打算攀上身后的树枝上去,不想由于胖,一个不慎,差点没抓住树杆栽下地去。这时,山谷里马上响起了一片笑声。循着笑声我细细看去,除了有数的几个游客,那些比猴多得多的穿着各种颜色号衣的安全管理员、猴食供给员、卫生保洁员(我记得背上是这么印的,而且大多脖子上挎着相机)一个个都笑得前俯后仰,不亦乐乎。我也笑了,不过我那是苦笑。
我并不反对对自然景区的野生动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不过我想,这种保护应该是对原生态的保护,也就是要还自然以本真,否则不仅不能把原汁原味的野趣奉献给游人,可能还会破坏生物链的延承。峨眉猴自然也应如是,不然它们很有可能如如今的东北虎、扬子鳄、中华鲟们一样,无法回到它们本该生活的地方去。可是,那些人就为了那几个臭钱……!
当然,我又想,除了动物,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界,对于一切有用的传统的文化,乃至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又未尝不应如此呢?
2002年10 月于反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