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 空 寺 感 悟
如果把悬空寺缩小到巴掌大小,你是不会相信这是一座真实的古建筑的,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帧匠心独运、玲珑剔透的壁间嵌雕。然而,它确实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古代寺院,而且,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悬空寺面对恒山,背倚陡崖,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却是层层叠叠,逶逶迤迤,全寺竟有殿阁四十余间。而这些建筑,只是凭借数十根臂膀粗细的木柱和插在岩孔里的横梁支撑起来的。所以,仰望悬空寺,似有一种凌空翱翔的感觉;身处其上,便不由得四肢发软心悸得不能自己了。当然,到了悬空寺是不能因为怕而却步的,这可是世上罕见的高空古建筑,是恒山十八景之魁,又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其实,除了悬空寺以外,将寺院建于崖壁的为数不少,如五台山的观音洞。可是古人为什么偏偏要择险而建呢?是风水所限,是取其险静,还是为了创新呢?我想,是创新。就是这种创新的理念,引导着人类不畏风险,从一个台阶走上另一个更高的台阶。一位哲人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既然是音乐,幻想和创新便是它的生命。
炎黄子孙是一个富于幻想和创新精神的群体。现代中国更需要这种精神。
7月14日写于反哺斋
黄山松赋(外一章)
现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说过:“五月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惜,黄山常常与我失之交臂,只到去年十月全如愿以偿。
又都说,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去过一次张家界,所以,黄山的“怪石”就见怪不怪了;上黄山哪天,是个大日头艳阳天,无“云海”可览,也就领略不上“黄山自古云成海”的壮观了;“温泉”自然也是只闻其名,因为一要时间二要金钱,就自个儿免了。所以我上黄山,直观赏了“奇松”。然而,黄山松之奇,不仅让我“叹为观之”,我甚至敢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了。
黄山之上,名松不胜枚举,如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探海松、连理松、异罗松……这些名松,苍劲古朴,年逾千载,有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仔细把玩,赏心悦目,这是意料之中的。我之所以被黄山松所倾倒,却是另有所得的。首先,我发现,黄山之上,可以说是无峰不松,无石不松。登临黄山,无论你站在那座山峰,极目四望,满目苍松。近的远的,疏的密的,高的矮的,甚至就在你的身边头顶,你几乎畅游在松的海洋里了。偶尔,有风涌动,松涛骤起,充耳涛声,似乎两脚脱地,扶摇直上,如神若仙。
黄山松由于黄山的特殊地貌便又形成了他的裂石而出,松石交映的特色。徐霞客在其《游黄山日记》中写道:“绝巘危崖,尽皆怪松悬结”,就说明了黄山松的这一个性。所以,不管你站于何处远眺任一山峰,峰上之石,石上之松,无不奇异古拙而又剔透玲珑,宛若一放大了的精致盆景,让你“爱部释目”呢。同时会引起你的由衷叹喟,为黄山松不畏艰难,咬定青山,自强不息的精神所震憾。于是人间坎坷,个人烦恼,也就一扫而光。
黄山松的“奇”自然还不止于此。黄山之松,几乎均无循规蹈矩之例,更无千树一面之体。它们大多“斜拖曲结”,张扬不羁,如徐霞客所述:或“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或“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或“忧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我问过一位过路的山民,他说,黄山上的松树之所以长的形态各异,而且大多臂干横挺如招收者如执戟者,主要是黄山的地型所迫,如一面是悬崖,其向内的枝桠就少见阳光,更无空间发展,其向外的枝桠就只能为争阳光而纵横张扬了,也就形成了黄山松的这一个性。我相信这样的解释有道理的,所以我觉得那些曲挺纵横、盘根虬劲的枝干上散发了无穷的张力,而我的耳边轰响的也不只是松涛,却是一曲洪亮的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是的,这是一种生命的张力的有形铨释,他催人振奋。
,黄山松,你是我心中的偶像,你的无穷魅力让我倾倒,使我震撼,令我振奋。因此,我自问:
树犹如是,我呢?人呢?我们人类呢?
天 目 柳 杉
天目山离黄山不远。从黄山市进入浙江,就到了临安的天目山了。
天目山名气不大,然而,这里的杉树大的出奇。明代袁宏道(字中郎)称天目有七绝,其第六绝就是“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型如盖……六绝也。”
的确,天目山的山树太大了,故有“大树王国”之称。不过那不是松树,是杉树。黄山云谷寺前被称为千年古树的异罗松就不是松而是杉,因为它是针叶球果,常被人们误认为松。所一我想,竟许中郎先生也是误把杉认作松了?当然,树大是肯定的。有一株已死的被乾隆封为“大树王”的杉树,虽没“几四十围”,我看也有十几二十围了。更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天目山中另有高大数十米的柳杉,其中最的据测就有56米。我们是站到峰顶观赏的,粗看无非一树耳,临渊而瞰,谷深不见其底,且有云岚徘徊其下,让人目眩。
赏罢天目柳杉,我暗叹大自然自神奇。可惜天目山似乎尚未真正开发,游人寥寥,也就很少有人知晓那里的柳杉了。不过也好,否则的话,袁中郎所说的“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的景致也就早已不存在了。 2002年元月
感 悟 西 湖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去过几次杭州,总觉着也不过尔尔。今年四月,有幸在中国作协杭州创作之家住了整整十天,十天中又有九天是阴雨天气,才算是真正认识了杭州。的确,杭州太美了!西湖太美了!
杭州创作之家座落在北高峰下,灵隐寺旁。第一天,一到住地,放下行囊,我就攀上了北高峰。春雨初敛,夕照尤存,山岚飞渡,水光潋滟,西湖上空,在水天交合处,便出现了几抹七彩云层,很薄,却是飘逸不定的,似面纱罩在湖面上,西子湖就象一位刚刚出浴的美少女呈现在我的眼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我醉了,我仿佛登上了山腰间的云彩,扶摇而上……
由于是休假,所以承办单位只组织了两次活动去鲁迅故居和乌镇参观,余下的八天就自行方便了。于是,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把我那可亲可爱的西子湖打量个清楚看个够。我早出晚归,撑着雨伞,从白堤到苏堤,从黄龙洞到钱塘江,我到梅家坞品茗观景,我从九溪烟树沿着九溪十八涧一直走到了龙井问茶……可是,我只看到了一个恍恍惚惚、愁眉苦脸的她,我只闻到了她身上那股淡淡的、远远的天香,我只听见了她那隐隐绰绰、叽叽嗔嗔的呓语。我知道,她就在跟前,可是雨雾将我与她隔开了。不过,几天的苦苦“追求“,我虽然终竟没有见到一个真真实实的她,却使我更加迷恋上她了。我终于认识了西湖,一个朦朦胧胧、病病秧秧、含情脉脉的西子湖!
我翻阅过不少描写西湖的华章,白居易的、苏东坡的、袁宏道的、郁达夫的、丰子恺的……可是我却最喜欢东坡先生那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其实,东坡先生所写西湖的不止此篇,如《夜泛西湖五绝》就有五首之多,就是传颂最广的这首“水光潋滟”也并非一首,它只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中的一首。然而就是这首只有28字的小诗,却成了歌咏西湖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是不能不引起我的沉思的。现在,通过我这多日的追寻,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真谛:东坡此诗之所以如此成功,皆赖于西湖乍晴又雨也。所以我想:美,大抵产生于朦胧之中,产生于凄凄惨惨里。大自然如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2002年5月26日于反哺斋
醉 乡 梦 寻
醉乡何在?在绍兴。绍酒名扬古今,饮誉中外。绍兴的历代名流,几乎全是嗜酒的,王羲之、贺知章、陆放翁、杨铁崖、徐文长、张岱、陈洪绶……还有鉴湖女侠秋瑾。也难怪,据朱翼中的《酒经》记载,夏朝初年,一个叫仪狄的政府官员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制造成酒,把它献给了大禹,于是,酒便问世了。大禹陵就在绍兴,酒乡当然非绍兴莫属,有酒就有醉,醉乡也就非绍兴莫属了。
醉乡的酒确实醉人,然而,醉乡还有更醉人的东西,那就是这里的历史人文。当你一脚踏进醉乡,包你如醉如梦,甚至会穿越过时空,徜徉在历史的长廊里,真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大禹陵
一登上会稽山,我就仿佛看到一位身着黑底朱雀双龙华衮,双手捧圭,满脸忧患意味的古人迎面而来。这不是大禹吗?是他。我不禁屏息静气,激动和恐惧同时袭来。我又仿佛听到惊心动魄的雷声,接着,只见浊浪排空,波涛汹涌而至,洪峰之上,闪电之中,只见大禹踏浪而行,其声盖过浪声涛声雷鸣声: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声音刚过,风平浪静,阳光明媚――我发现自己已站在了禹陵碑下。
大禹陵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大禹临死前曾留下遗嘱: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衣裘三领,桐棺三寸,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薄土阶三等葬之,勿伤田亩。不过,人民还是不愿亏待他,历朝历代,不断修葺扩建,形成了如今之规模。然而,尽管如此,却不觉丝毫铺张,因为,因为这是民众的意愿,所以,古槐蟠郁、松竹交翠之间,我觉着有清风拂面而过,荡气回肠。
禹祠在禹陵右侧。祠始建于大禹的后人少康时,几经兴废,所以已无多原来的陈迹。禹庙入口处,东西有辕门对峙,其中轴线自南至北倒有不少古迹供人观瞻:照壁、岣嵝碑、午门、拜厅、正殿。岣嵝碑又名禹王碑,全是“蝌蚪文”,据说刻的是纪念大禹功绩的文辞。大禹就站立在禹庙大殿的平台中央。据说此像是根据章太炎先生的考证塑造的。他很伟岸,不失为万世敬仰的偶像;他的背后有9把斧头,据说是皇权、治水工具钺、和大禹治水成功划定九州的象征;他的脸色很坚毅,可是坚韧不拔的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不过我又好象觉得这位伟人的眉宇间透着一股忧郁,可不呢,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他在九泉之下还关注着世代人民的安危苦乐呢。
大殿之后,有“窆石亭”。窆石状如秤锤,相传是大禹下葬时所用的一种工具,也有说这是大禹下葬后的镇石,而鲁迅先生却认为是古代的一种墓碑。窆石刻有许多文字,最早的是一篇篆书刻辞,由于年代久远,已难辨认,金石家们认为这一篇篆辞原系东吴所刻,是为东吴皇帝孙皓歌功颂德的,后来晋人认为孙皓无功可颂,便磨去了一面,刻上了大禹的画象,至今磨去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可见,千秋功过,百姓心里有杆秤,写在纸上刻在石上的历史并不一定真实,真实的历史永远刻在人民的心里。
离开禹陵时,忽然又想起了一个传说:大禹之父鲧治水失败被判死刑死后,其尸三年不腐,突然一跃而起,化身为禹。虽是传说,且谎诞不经,却也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失败者不一定不是英雄,只要是为国为民的,人民同样永远惦记着他,人类社会不就是在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之路上一路前行的吗?
离开禹陵,心向系之,遂赋诗一首以记之:
古柏森森会稽山,
高低错落大禹陵。
窆石亭里存浩气,
岣嵝碑前悼先圣。
栉雨沐风缚水魔,
含辛茹苦为黎民。
辟地开天创伟业,
万古师表留英名。
兰亭
这就是当年那四十一位飘如闲云野鹤、泛若不系之舟的雅士名流聚集的地方吗?是的。这里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同书的鹅池碑为证,这里有康熙书写的兰亭碑为证。于是,我似乎闻到了缕缕酒香扑鼻而来,我仿佛听到了抑扬顿挫的吟诗声,我的眼帘上隐隐浮现出一群峨冠博带、大袖飘风的人正向我飘逸而来。走在前面的自然是那位以一篇《兰亭集序》名震古今、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圣王右军王羲之先生了。当然,还有谢安、孙统、孙绰、支遁他们。
汩汩的流水之声提醒我那是一种如醉如梦的幻觉。我低头看去,一弯溪流呈现在眼前,我意识到已来到“曲水流觞”了。这不──小亭上正写着“曲水邀欢处”五个字呢。还有“王右军祠”,就在流觞亭一侧。祠堂四面临水,粉墙黛瓦,站在祠堂内,能观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祠内又有水池一口,是为“墨池”,据说是王羲之当年洗笔的池子,因此整个建筑物就更加显得雅致且别具一格了。祠内自然是一个书法天地,历代名家墨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然大多是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遗墨,却也是弥足珍贵的上品,可惜我不谙书艺,走马观花而已,但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已受感染,竟随口吟咏起来:
茂林修竹绝佳地,
曲水流觞千古名。
鹅池遗墨似还湿,
墨华碑刻假乱真。
当年袒腹东床客,
后来放浪形骸人。
它日若得谢公屐,
请与右军一路行。
当然,兰亭佳话,历来看法不一,明代袁宏道就在他的《兰亭记》中挖苦道:“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不平之气。于是卑者或纵情曲蘖,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袁中郎之言确有独到之处,两晋时期,世道乖戾,王右军们肯定也有难言之隐深埋于胸,所以才想出这等浪漫的花头,用以掩饰自己心中的块垒。可是,如果没有这次集会,中国文化史中不就缺了《兰亭集序》这件瑰宝(虽说《兰亭集序》真本已失,据说可能埋藏于唐太宗墓中,但毕竟还留有其摹本),岂不遗憾!
沈园
船前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
我是游完了鉴湖之后再次走向沈园的。陆游晚年住在鉴湖畔的三山,过着披渔蓑,泛扁舟,钓孤蓬的隐居生活,但是他还是旧情难抛,常常进城去沈园重温宿梦。于是我不知不觉中想起了这首诗,便在心里吟哦起来。然而当我抬头看到沈园二字后,心一下子沉了下来。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矮墙虽然不可能是他亲手题词的那堵矮墙,但据说用的砖都是打着宋朝年号的出土陈砖;字自然也不是他的亲笔,据说是词学家夏承焘的手迹,但诗确是他的。所以,一看到这堵矮墙,眼中就隐隐绰绰地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碧水之畔,草亭里面,翠竹垂柳相映,一对泪人执手无语……这是一个多么催人泪下的场面啊!我记得第一次来沈园是98年清明前后,雨天,乍落乍歇,整个沈园被笼罩在一片凄凄切切的气氛里。于是,在“闲云”亭内,不禁黯然神伤。回来后仍不能忘怀,就写了首小诗,以释愁绪:
断垣词刻《钗头凤》,
“闲云”“孤鹤”杨柳新。
心驰神往诗人后,
细雨声里闻歌吟。
从沈园遗迹区出来,经中部的宋代遗物区,我来到陆游纪念馆,扑面而来的却是一股铁马秋风、雄浑壮烈的豪然之气,站在我面前的陆游已不是刚才那个情意绵绵的落魄诗人,而是一位身披战袍、手执剑矛的抗敌英雄。当然,这里也有令人伤感之处:一个矢志报国、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却屡屡遭到排挤和陷害,最后只能归隐故里,能不教人扼腕!而况,这样的事例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是不能不让人痛心之至的。
好在放翁留下了9200多首诗。也许这些诗比当时如果陆游能被重用而去激战沙场、建功立业所体现的价值还要昂贵,对后世还要有用吧?我想,我们也只能如此聊以自慰了。
古轩亭口
古轩亭口就在绍兴的闹市区,所以我两次到绍兴几次经市区都要看到这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因为我经过这里,眼前的“秋瑾烈士纪念碑”总是模糊不清的,我看到的总是熙熙攘攘的人头、明晃晃的屠刀、人血馒头……就跟鲁迅先生笔下描述的一样的;还有那声音,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声音:“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中国,不,在世界,一个女人,如此投入地鼓吹革命,如此忠诚于真理,又如此凄美地倒下,确实是不多见的。所以,我还是专门去了大通学堂。我不忍看到她就义的地方,可是我很想读懂她,因为她毕竟是我心中的一块丰碑。
大通学堂就在我当时下榻的龙山宾馆对门。我去了,可是门可罗雀。这样倒也好,我可以静心解读那里的一切。是一幢三进五开间的平房。里面很宽敞,据文字介绍,院中场地,廊厦之下,都是当年光复会会员们训练习武的地方。第一进东首第三间就是秋瑾当年的办公室,也是当年她领导和指挥起义的处所,也是她被捕的地方。当时我的眼帘上就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秋瑾被捕时那种嘈杂混乱的场面。据载,当时的山阴知府李钟岳是想保秋瑾的,所以要她自写供状,可是这位女中豪杰早已看清了清庭对革命党人的仇恨态度,便抱定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大笔一挥,只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就从容就义,为中国历史写下了不朽的一笔。
大通学堂第二进中间立有秋女侠塑像,还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实物。看完这些图片、实物,也就似乎读懂了这位帼国英雄,于是对这位旷世女豪杰更加肃然起敬了。后来的几天,我每每从龙山宾馆大门出去,冥冥中似乎就看到对面大通学堂门口有一位英姿勃勃的女人正从里面走出来。我知道,这就是秋瑾,因为她的英魂永存!
鲁迅纪念馆
从鲁迅故居,到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鲁迅祖居,到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到咸亨酒店,我好象身前总有个人在,隐隐绰绰的,却又似乎很真实。我知道,那是先生——迅哥儿、鲁迅。当然还有其他人不时撞进我的脑帘:双喜、闰土、阿Q、祥林嫂、孔乙己……因为有先生在身边,我显得有点拘谨,就一脸严肃地踩着那古老的石板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从一个景点走到另一个景点。其实我发现,不光是我,凡是来这儿看先生的,都一样。可见,先生在国民心目中有多重的份量!
先生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总的来说,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严峻而又刚强的人,是高山仰止的那一种。可是,当我两次跟随先生游历了他的故土之后,先生与我之间的距离似乎缩小了。我走进百草园,不仅想起了先生笔下描绘的那一切乐趣,同时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小时候,我家后院也有类似百草园的后花园,那是我童年的天堂!我来到三味书屋,看到了先生嬉戏玩耍过的小园,先生在我心目中的那种严峻消失了,我见到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郎。我记得,我从周家新台门参观出来,就曾久久站在门口不愿离去,那时我觉得我也是先生家中的一员,正在目送18岁的他离乡背井,去南京求学呢。
是孔乙己把我迎进了咸亨酒店。他就站在酒店的门口,还是穿的那件褴褛不堪的长衫,还是那种落魄的样子。店堂的格局也还是先生描述的那种,也还是要“排”出手中的“铜板“去兑酒的;下酒菜自然是传统的——煮花生、茴香豆、臭豆腐。我喝得痛快,一下要了三大碗绍酒。不过,透过昏暗的灯光,我发现坐在长条凳上喝酒的几乎全是西装革履,不禁哑然失笑。趁着酒劲,我忽发奇想:假如先生还健在,他会不会写一篇杂文来讥剌这种不伦不类的现象呢?想到这里,我意识到我醉了,我醉在了梦幻般的醉乡里了。
2002年7月14日于反哺斋
雁 荡 撷 零
序:沈括说过:“天下奇秀,无逾此山。”“此山”也者,雁荡山也。那么,雁荡山的“奇秀”究竟奇在哪里秀在何处呢?雁荡山灵岩寺门前柱子上有清代榜眼喻长霖写的一副长联,已把它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山雁荡水龙湫洞石佛百二峰拔地凌云海上名山称第一,左展旗右天柱后屏霞数千仞神工鬼斧灵岩胜境叹无双”。马年清明时节,不才终竟登上了日思梦想的雁荡。一场春雨过后的雁荡,正如国画大师潘天寿之题刻所言:“一夜黄梅雨后时,风清云白更多姿,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我几乎被眼前的景色薰醉了。回来以后,几次欲捉笔书来,却总如笔头生茧,无从下笔。雁荡太美了,因为太美,就难以用文字去描绘;何况,徐霞客、郁达夫们早有华章在前,我就更不敢班门弄斧了。无奈之下,撷其有所心得者录之,也不枉此一游矣。
龙 湫 观 瀑
远远地、远远地我就听见了那声音,似是来自蛮荒年代的飞瀑声,因为那声音里没有一星点儿杂音,所以听起来就十分纯真,十分自然,而且于雄浑里带着几许野气,几许深沉。远远地、远远地我就看见了它的身影,似一疋白练悬挂空中,似一缕白云飘忽山涧,不,更似一位身着素装的飞天,翩翩起舞于深山峡谷。远远地、远远地我就触摸到了那双纤纤之手,湿漉漉的,绵绵的,软软的,似乎还带着些许体温,领人怦然心动,却又觉得如痴如梦,唔,那是飞瀑溅起的水雾,竟差点让我受宠若惊。
终于来到了大龙湫下,但见“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当然,“眩怖”是暂时的,俄顷,我就被眼前的一切迷住了。那水,从200米高处垂下来,由于风的扯动,飘逸不定,不时打到身上,让人觉得透心的清凉和惬意,于是,我干脆走至崖下,任瀑流击打,顿觉神清气爽。我想,人生活在尘世之中,难免要粘上尘埃污垢,如果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洁流,不时打扫打扫,那就好了。崖下是一汪绿水,绿得让人心醉。绿水之上,却是在太阳的折射下由水气搭起的彩虹,而且那彩虹由于风的吹拂,无固定的形态,飘浮不定,一个角度一种姿态,扑朔迷离,让人眩晕。这使我想起了东波先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不禁为这位大文学家深刻的思辨和哲理所折服。是的,世界和人生本来是绮丽多姿的,可惜人们总是默守成规,用固定的眼光固定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和人生,世界也就变得十分单调了,人生也就变得格外的苍白了。
小龙湫高仅60米,还不及大龙湫的三分之一,所以其气势就小多了。不过,小龙湫下有一浮雕一般的黑色岩石,如一披发少女,人们冠之为“观音沐浴”,维妙维肖,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小龙湫下还有天然的“文房四宝”,其“卓笔峰”尤其形肖,因此也就更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手所折服。
据元代李孝光的《大龙湫记》记载:“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可见,龙湫之瀑,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不绝的。为此,据载徐霞客曾三次游雁荡,甚至冒着葬身岩壑的危险,直到第三次才登上了雁湖,找见了雁荡瀑布那源源不断的水源—―天窗洞。所以我想,徐霞客的伟大,不止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本弥足珍贵的《徐霞客游记》,更可贵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种为了探求真理不惜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最宝贵的东西。
方 竹
灵岩寺大殿之后,生长着一种看是圆摸是方的竹子,叫方竹。导游的解说词是这样的:“相传这竹子是从钱眼里长出来的,摸了这竹子,各位便能财运亨通。”于是,游客们争先恐后,纷纷去摸方竹,摸了一遍又是一遍。我没有去摸,因为这玩艺儿不是此处独有,杭州黄龙洞也有的是。而且,这方竹古已有之,徐霞客在其《游雁宕山日记》中就有记载,也就寥寥数语:“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可见,古人并不象今人那么庸俗,那么见钱眼开。可是,这是一种观念的进步呢还是退步呢,我也莫衷一是。
不过,对于方竹,我还是有所思的。内圆外方,确实应该成为一种人的品德,予以提倡的。那么,造物主专门造出这方竹来,可就是要给人们一种喻示?可惜,人们却偏偏误释了其中的涵义,呜呼哀哉!
夜 游 灵 峰
“雁荡最妙处,灵峰暮色时。”这是导游解说词中说的,她还说:“灵峰夜景处处绝,仙境尘寰咫尺间。”游过了灵峰夜景,始信其言不假,更叹服大自然之奇妙和伟大了。
暮色中,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左顾右盼,右盼左顾,却还是目不暇接:寿星峰、飞天仙女、玉贞侧影、犀牛望月、雄鹰敛翅、双乳峰、相思女、牧童骑鲸鱼、情侣峰、婆婆峰、公公峰、黄昏恋、母子情……个个都是那么维妙维肖,个个都有美丽的神话传说,而且许多还是一峰多名,移步换景,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而况,这一切,又是在朦胧的月色中呈现出来的,就愈发显得典雅和美妙,简直教人如痴如醉!
灵峰夜景的实际景区就在灵岩。夜游灵峰后的第二天,我们再游灵岩,前一夜见到的景色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惋惜之余,我恍然大悟:其实,暗夜并不一定比白昼差,朦胧并不一定比一览无余不好;美,往往产生于若即若离时,产生于恍恍惚惚的境界里;比如爱情……
2002.5.26 于反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