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忘 平 遥
用“南周北平”来形容当今周庄和平遥在游客心中的地位,我看是不夸张的。周庄,我去年去了,那里有小桥流水人家,有迷楼和柳亚子,确实美丽而又不俗。平遥呢?我专门查了不少资料,很难找到,只有《汉书.地理志》上“平遥,莽曰多穰”和,《水经注》里的(汾水)“又南过平遥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平陶后该平遥)这样简略的记载。然而,既然他在北方小镇中占尽风流,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必有其独特之处,我是无论如何要去探访一次的。
果不其然!如果把周庄比做一颗晶莹的绿翡翠的话,那么平遥便是一颗耀眼的红宝石了。这里的街道并不宽,有的小巷甚至仅能容一辆马车通过,道路也是高低不平的,还有点苍老,然而置身期间,胸中升腾起一股历史的庄重感。尤其来到西大街后,已被摩肩接踵的人流和一些五颜六色的现代装饰抹上了一层浮躁,但是那鳞次栉比的古旧屋宇,那班驳陆离的森严高墙,那狭窄古朴的街道尤其是几乎每个体面的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留下的那两道深深的车印,都会是你忽然觉得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是那么厚实感而有神秘。当然,在这儿,最吸引你的自然是那些镖局和票号了。走进每一个镖局,看着那些粗糙古朴的兵器和驮载财富的破旧箱笼,你的眼帘上就会浮现出茫茫荒原或是深山密林中一支押送财物的队伍,心理有说不出的亢奋和紧张。然而,就是这些简陋的武器和工具,驮载出的是一个从“重农抑商”的死胡同走向流通和发展的希望。不过我想,镖局地出现,主要有赖于票号的崛起。所以,我一到平遥,就想到无论如何要好好看一看中国的第一家银行——日升昌。
其实,日升昌门庭并不大,也就是三个门面大小,进去是一窄长的甬道,三面都是转木结构的平房,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不过,它古旧而不破旧,依然风骨铮铮的。然而,就是这个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地处穷乡僻壤的平平常常的日升昌,却掀开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专业化、网络化的货币兑机制,就是从它这里,经过一条条黄土小路,连接了全国35个大中城市乃至欧美、东南亚各国,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可是,历史已经落下了真实的一笔,任谁也该不了的。所以我想,来这里观光的人们,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在平遥西大街上,我还看到了精彩的一幕:街中心一字儿排开几辆人力车,车主都穿着传统的马褂,招揽顾客坐车拍照。其中有一瘦老汉尤其惹人注目,他头戴小圆帽,鼻梁上架一么墨镜,做作出来的拉车姿态令人忍俊不禁,笑出眼泪来,因此他的生意也格外红火。不过我想,如此雕虫小技与其先辈相比,就很让人啼笑皆非了。
平遥的县衙是保存的最完好的。它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县衙座北朝南,南北二百余米,东西一百米,两万平方米的二百九十九间半房屋分为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有序地排列着。在这里,你不但可以领略到北方明清建筑的风格,还可以体验到封建社会权利机构咄咄人的威风。据说,这个县衙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因为县政府长期在此办公的缘故。是历届父母官有远见卓识还是因为穷无钱重建新的办公楼呢?我一无所知。不过我想,无论因何缘故,这确实一所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她不仅为平遥人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使世人更直观得了解历史。
我是游览了平遥的街市后从西城门登上古城城墙然后步行到南门楼的。据说,城墙始建于2700年前的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扩建过。城墙全长6.4公里,宽3.5米,高10米;有重门瓮城6座,垛口三千,敌楼七十二,隐喻着孔子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典故,可谓匠心独运矣。这里,游人稀少,与街市上的热闹和喧嚣行成了强烈的反差;我有身处垛堞和箭楼之间,加之初春尚未收敛的朔风,加之静静下沉的落日,我的思绪一下子便带到了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年代,因此嘴里不自主的哼起了岳飞的《满江红》。
平遥,这颗镶嵌在黄土地上的红宝石,它虽然没有周庄秀美飘逸,却比周庄显得厚重雄浑;它虽然没有迷楼和柳亚子,也没有迷人的诗,但它写在史册上的是一篇指导中国金融发展的鸿篇巨制。它令人眼花缭乱,它更给人以启迪。所以,我将永远记住它——平遥。
2001年3月15日
晋 祠 三 章
晋祠历史之悠久,可上溯2700多年,有周柏为证;晋祠人文景观丰富,有数十个名胜古迹可考,还有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元好问、于谦们的诗句可稽;晋祠风景之丽,读其白鹤亭东揽胜坊上挂的对联即明:“似岳阳不少水,比黄鹤又多山。”所以,游罢晋祠,便欣欣然想写点游记之类的东西,才发觉自己辞穷笔拙,是万万写不出点象样的东西来的了,弄得不好,定被视为附庸文雅狗尾续貂之类矣。可又不甘,只得择其有所心得者,记之于下,以遂已愿,也不枉此一行。此为序。
唐叔虞祠楹联考辨
晋祠,原名就是唐叔虞祠,后来经过扩建,唐叔虞祠反而成了全祠的辅助建筑。不过,既然到晋祠来,不去晋谒唐叔虞祠,就等于白来晋祠了。而且,唐叔虞祠也确有值得一睹的名胜,如元代的乐伎塑像,朱彝尊的《游晋祠记》石刻,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匾额……当然,最值得玩味的当为殿外的那副楹联:“悬瓮庆灵长锡兹难老/分圭遗厚泽惠我无疆”。上联不在本文话题之内,以下就下联谈谈不才的感受: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唐国,今太原晋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即史官)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遂封叔虞于唐。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剪桐封弟”的故事。一个帝王,拿江山社稷开玩笑,其做法实属可悲可叹,所以柳宗元还专门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辨》予以讨论。不过所幸的是叔虞不负兄望,把个唐治理得好好的,七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周成王就不好向历史交代了。但是,这件事毕竟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万一所戏封的是一个二百五或是贪暴之辈呢?遭殃的还不是黎民百姓!
以上所述只是历史,可怕的是如今恐怕还有此类封建专制主义的玩艺作祟于国内。据不少媒体揭露,我国现在的不少地方,封建家族势力还十分顽固,有的地方一个村一个乡乃至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都被个别家族控制在手里,形成了一股黑恶势力,什么民主选举、民主权利形同虚设,都是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有些地方和部门,则严重存在着家长制,天下为公成了“家天下”,一两个人就可重用亲信,网罗爪牙,独霸一方,为所欲为。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贪官“批发”官位的现象,其“魄力”足使周成王黯然失色。因为周成王尚且有所顾忌甚至想收回戏言,他们却已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了。由此我忽然又想到了《醒世恒言》中的一段话:“汉时法度甚妙:但是举过某人孝廉,某人若果然有才有德,不拘资格,骤然升擢,连举主俱纪录受赏;若所举不得其人,后日或贪财坏法,轻则罢黜,重则抄没,连事主一同受罪。纳谏人的与所荐之人休戚相关,不敢胡乱。”汉朝尚能如是,况当今乎?!然而……为此,我大惑不解。
无 字 碑 联 想
晋祠的无字碑不同于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因为它原本是有字的。这碑,还有一段精彩的掌故呢。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4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兵攻打晋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但晋阳人民却不降,并以棍棒砖瓦为武器进行英勇抵抗。所以,城破之后,赵光义十分恼火,强行将居民迁出城外;后又怀疑晋阳出了李渊、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开国帝王,有“龙脉”之嫌,干脆就烧了晋阳城,斩断了“龙脉”。对此,《资治通鑑》也直言不讳说:“遣使分部徙居民于新并州,尽焚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死者甚众。”这还不行,又逼迫百姓挖平被他视为“龙首”的系舟山顶,还将太原城所有街道改“十”字为“丁”字,以寓“钉破”之意。有关此事,元好问还专门写了《过晋阳故城书事》一诗,生动地描述了其经过,又鞭笞了赵宋统治者。
世界上真还不乏既要当**又要立牌坊者,赵光义烧了晋阳又重建太原后,又仿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书写了一通《太平兴国碑》,吹嘘自己灭北汉火烧晋阳重建太原的功绩。当然,民心是不可欺的,凡游晋祠的人,见到此碑就用石头、瓦片砸、磨,或用刀刮,久之,碑文已被刮剥殆尽,成了现在的无字碑了。
无字碑现存晋祠的胜瀛楼北的石基上,高约2米,宽1·1米,现已是晋祠的珍贵文物。是的,它确实太珍贵了。杭州西湖边的秦桧夫妇铁人是他人专门铸后供人们唾骂的,乾陵的武则天无字碑本来就无字,故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晋祠的无字碑却是本来有字今无字,无字之间胜有字了。是的,那上面不就镌刻着若大无比的“民心”二字吗!可以想象,当年,当赵光义驾幸太原的时候,他耳边肯定会响起山呼万岁的声音,然而,那是淫威下的屈服。其实,压服都是暂时的,历史却是无情的,它是用民心来镌刻的。
我为无字碑感到欣慰。
无字碑所在的胜瀛楼自然也是一处赏心悦目的景点,有诗为证:“悬瓮山前景趣幽,邑人云是小瀛州”。还有传闻:原来的地基是在今胜瀛楼东3米外,兴建此楼时,脚手架已搭好,夜里一阵大风,把整个脚步手架后移了3米。夏至,胜瀛楼竣工,恰巧与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机吻合,使此楼的四面都能照上阳光,因有“胜瀛四照”之说,怕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景观了吧,因之被立为晋祠八景之一。
难 老 泉 感 怀
难老泉也是晋祠八景之一,又与古柏齐天、宋塑侍女像并称晋祠三绝,还是晋水三源头(难老泉、鱼沼、善利泉)中出水量最大的泉源,所以也就成了晋祠的精华所在,号称晋阳第一泉。“难老”也者,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锦句,意思是泉水永无尽止也流着,永远如美丽的青春。有水就有灵气,于是,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元好问、陈毅、郭沫若们来了,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书法家们也挥毫泼墨,点缀佳景,为晋祠增添了无限人文色彩。“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沙草绿。”读太白的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水碧草长、波光鳞鳞、游人如织、丝竹萦绕的动人图画。范仲淹的“神者叔虞庙,地胜出佳泉。一泽甚澄澈,数步忽潺湲”,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到处是泉水叮咚的童话般的世界。欧阳修在其《秋游晋祠》一诗中有这么二句:“并人昔游晋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利用富足的晋水开辟了大片的稻田,晋祠一带早已是鱼米乡了。
然而,如今的晋祠已不是诗人们讴歌中的晋祠了,难老泉老矣!晋祠老矣!
据史载,难老泉的泉水是从地平线下约五米的石岩中涌出的,流量通常在0.5立方米/秒以上。可是,自1994年起,难老泉已开始断流。如今人们在难老泉见到的涌泉是采用人工循环水来维持的,比起过去的水量相距甚远,更不用说它旧日的风韵了。因为无水,晋祠的灵气减了大半,昔日诗人们描绘的景色也就无法去领略了。也许,这也是我不敢也无力捉笔讴歌晋祠风光只得发些无谓的议论的原由之一吧。呜呼哀哉!
由晋祠自然要想到我已经去过的许许多多祖国的名泉、名湖、名川,据我所见,它们的景况也与晋祠相差无几,不是枯竭了就是污染了。长此以往,不用说珍贵的旅游资源被破坏了,一个娇美的河山也就名存实亡了,就是李白们也会九泉之下不能瞑目的!白居易有一首写晋祠的诗——《和裴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诗中写道:“旧有横污泊,今为白水塘。”说明古人也是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对名胜的爱惜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呢?!
2001年6月写于银川反哺斋
五 台 山 游 记
五台与四川峨眉、浙江普陀、安徽九华齐名,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久仰其名,心驰神往,一直憋到今年“五一”放长假,才偕老伴欣然而往。
我们是从大同乘中巴经应县、恒山进入五台山的。临近北台时,树木渐多,沟壑中尚有积雪未融。由此,始信徐霞客阴历八月上五台还会“风怒起,滴水皆冰”的记载。北台位处叶斗峰上,海拔3061米,是五台山最高的山峰,离五台山的中心台怀又远,所以无多游人。不过,这里峰峦雄奇,峭壁万状,加之那金碧辉煌的灵应寺大有“梵玉宫殿倚崔嵬”的气势,心里便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庄严的感觉。接下来是一段下坡路,一会儿就到了五台山的腹地台怀景区了。
五台山有寺庙43处,其中台怀景区就占37处,又大多沿着清水河摆布在窄窄的一条山沟里,于是,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梵音经声不绝于耳,香烟缭绕沁人肺腑,前来观光的人不知不觉就会淹没在这佛国净土里了。我与老伴是自信从不信佛只信自己的,然而,徜徉在这个佛国净土的漩涡里,早已是身不由己了。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我们一会儿被涌进殊像寺,一会儿又来到显通寺;一会儿我们还在文殊像前观赏,一会儿又不知不觉地在菩萨顶上浏览了……那钱也花得利索,每进一处就不加思索地掏钱买票,决不心疼,有时还不由自主地往那功德箱里扔上几个,虔诚得一个善男信女似的。临近黄昏,我们还坐上索道上了趟黛螺顶。然而,等到精疲力竭回到旅馆,再回忆前面的一切,脑子里只有那些几乎都是一个模样的菩萨了。
由于第一天的失望,第二天游兴锐减,我与老伴决定择二三离车站近且清静的寺院看看,什么东台西台的一律不去了,下午即乘车赶赴太原。
我们首先进了普化寺。由于还是清晨,山门方开,游客只三五人,才体验到了古刹中的宁静。依据游览图介绍,寺内有福禄寿三星图照壁、古代木刻和大肚弥勒佛石刻造像为该寺三宝,细心观赏,不禁称绝。说来也巧,我与老伴正用上海浦南话交谈,竟被矗立一旁的一位老僧听得,便用浙北话搭讪上来。经交谈,方知老僧年轻时移民宁夏,后返回原籍海沿,却又因生活所迫遁入空门。据他说,他也是不久才从南边来此。言谈之间,他对人生洞若观火,因此淡漠如水。告别之后,我的心里也似乎加了清静济,头天的沮丧不翼而飞了。
观音洞建于峭壁之上,所以看去十分险峻。由于地处山后偏僻之处,游人也少,就格外地清静了。寺不大,却有些来头:寺内峭壁之上,有一山洞,乃六世喇嘛修行处。近山顶还有一泉,经年不竭,心奇,乞僧人打开了门,舀得一瓢泉水,浅尝之,清甜可囗,沁人肺腑。站在峭壁之上,远眺群山,峰峦层叠,林木耸翠,间有寺宇点缀其间,色彩斑烂,十分赏心悦目。
南山寺是我们在五台山的最后一个游览景点。南山寺建于元代,清光绪时扩建,民国初又由东北信徒捐资,将原来的极乐寺、佑国寺、善德堂合建成为南山寺。整个寺院依山而筑,气势磅礴。寺院上下七层,石桥石级,清泉流水,亭台殿阁,布局有致;而且寺中有寺,院中套院,忽而上,忽而下,或旷远,或幽深,上上下下,景致无穷。寺内的三处汉白玉精雕文殊、观音、十八罗汉和西游记壁画尤为珍贵之物。当然,依我看来,后院正在募捐整修的上千幅石雕更是这里的瑰宝。这群石雕不但兼有佛、道、儒三家特色,而且宏观浩大,微观精细,所有作品无论树木花卉、历史人物无不栩栩如生,领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
游罢南山寺,我们竟游兴陡升,后悔不该在头天卷在那大量人群中一无所获。然而悔之已晚,只得俟日后有朝一日再登宝山了。又:回家后翻阅《徐霞客游记》乃知五台山虽以寺庙著称,形胜更是引人入胜,不禁怅然!
2001年6月24日写于反哺斋
读 云 岗 石 窟
云岗石窟位于武周山南麓,绵延一公里,为北魏王朝开凿。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1000多个,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久仰其名,趋而观之,正如当今游记中惯用的一句话所言:叹为观止。
然而,我不懂宗教之类的东西,对于雕刻建筑之类的东西也是所晓寥寥,所以就不敢对这样一座驰名中外的艺术宝库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了。但是,当我怀着虔诚的心情一边观瞻一边领会的时候,心里却出现了一种与以往异样的感觉。
据介绍,云岗石窟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命当时的著名和尚昙曜役使数以万计民工和民间艺术家动工开凿的,而此时离北魏太武帝灭北凉也就十几二十年光景,同时又要抵御南朝方面的军事压力,国力是不会怎样宽余的,由此不难想象当时参加开凿工程的民工的境况了。据我所知,我国的四大石窟龙门、莫高、麦积山、云岗乃至须弥山这样的石窟,基本上始凿于北朝,而北魏投入的力量最著。然而就因为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崇信佛教,就可以无视民间疾苦,置水火之中的人民而不顾,为的却只是一已所好。面对这号称全国石窟之冠的艺术宝库,重读历史,我忽然意识到中国──不,应该说世界上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沉甸甸的!
由于有了上述的想法,我眼前的佛仿佛都是似曾相识的,而且一个个都不是那么慈眉慈眼了。观之再三,思之再四,茅塞顿开:原来,这一座座佛像,均是头上无冕的世间帝王。佛教的问世,自然有其社会的根源,传至中国之后,也自然要与这里原来占思想统治地位的儒、道两家斗争、磨合、兼融,进而实行统一战线,三教合一。这无疑是中外文化思想的一种媾和,同时也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件治国的法宝,难怪他们要竭力提倡并且不惜老本大兴土木凿窟建寺了。想到这里,我忽然记起了那位因为上《论佛骨表》而被皇帝老子整得灰溜溜的大学者、大文学家韩愈韩大学士了。何苦呢?世界各国的思想和文化固然有其各自特点,但也有共通的一面,只有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不断溶合,社会才能得以不断的发展。难道不是这样吗?
因此我又想,即如佛家所言,有即无而无即有,生即灭而灭即生,那么历史竟许也是这样的:进步与反动,破坏与建树,功与过的交错和相容,便是人类历史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每一民族文化产生、沉淀、和发展的过程。
由于有所惮悟,我的心情也由沉重而坦然了,因此也差点留连忘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