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唯美主义和王尔德 01

作者:张介明    更新时间:2013-11-26 15:13:42

每一个文艺思潮出现都与一定时代的社会风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虽然时间不长,在流派纷呈、各种文艺思潮前呼后涌如海潮般纷至沓来的19世纪只不过是一股涓涓细流;但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唯美主义的影响足以用“深远”一词来名之,其为文艺的独立性、自主性张目的理论即便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蛊惑力,不时使现代的各种崇尚形式的思潮情不自禁地提及它、眷顾它。唯美主义之所以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的英、法等欧洲国家,首先是与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以及法国大革命以后整个欧洲社会的急剧变化相关。就英国来说,工业的迅速发展、殖民掠夺的疯狂敛财,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盛行“物质至上”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金钱可以制造、扼杀、收买一切,甚至艺术!一切有良知的仁人志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唯美派的每个个体虽然态度各异,但总的倾向正是起于对艺术异化的反拨;其次,唯美思潮的兴起还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理想的破灭而致的悲观厌世乃至玩世不恭的社会情绪和文化心态分不开。理想王国固然虚无缥缈,同流合污又于心不甘,留给一部分艺术家的唯一出路就只有艺术这座象牙之塔,艺术不但可以使他们远离现实,专注于艺术本身,艺术还客观上使他们可以更深地遁入自己思想的小世界中,于是,反理性、非道德、张扬自我成为此期躲进艺术一隅的叛逆艺术家的共同倾向。

第一节 唯美主义的源和流

唯美主义虽然是属于19世纪后半期的一个延续时间短暂的文学思潮,但这种思潮出现决非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是有着它深远的文化渊源的。它既是特定社会催化的结果,又与历史上诸如此类强调文艺自身规律和艺术至上的学说、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传统积淀的共同产物。

一、 一、唯美主义的哲学、美学渊源

唯美主义归根结底是与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美学理想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

提起柏拉图,人们自然会想到他是西方理性主义的鼻祖,这是因为他提出了“理式”为万事万物本源的说法,类似于我们中国古代的“道”,体现了万事万物的本质。这个被他称为最高、最真实的“理式”世界其实就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神的世界”。他一方面在《理想国》中对早就出现的模仿说给予自己的解释,贬艺术为“摹本的摹本”“和真实隔三层”,文艺由于不表现真理而伤风败俗,在“诗与哲学之争”中站在强调理性的哲学的立场上;一方面关于“神灵”的唯心观念又使他在《伊安篇》中提出了“灵感说”,灵感在古希腊文的原意为神的灵气,指神灵依附的一种着魔状态,其中包含着柏拉图借鉴毕达哥拉斯派的“灵魂不死”“灵魂转世”信条所设的“回忆说”。他认为诗人写诗是受神力驱使,实际上是代神说话,如同巫师是为神代言一样。“凡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和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21]有人曾以“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22]这样的解释打通了柏拉图学说中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矛盾沟壑。虽然,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也可以说与柏拉图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柏拉图对后世文艺思潮影响最大之处莫过于其“灵感”说所蕴含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的因素,他说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和代神说话。”这种艺术非理性的主张在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康德、歌德、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克罗齐、萨特等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无不在此汲取营养,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强调主观感性的思潮也把此奉为圭臬。

朱光潜先生说:柏拉图“通过普洛丁和新柏拉图派,他的文艺思想垄断了大部分中世纪”。[23]但中世纪有两位人物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这就是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在以上帝为美的同时,他们都有把本来就有因袭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兼收并蓄的倾向,尽管他们各自都在审美、艺术学说方面有所建树,如奥古斯丁对视觉感官的肯定对丑的积极因素的认可,阿奎那对视觉、听觉以及通感和审美直觉的探讨等等,但他们对后世的共同的最大影响则无疑是对美和艺术形式的追求,奥古斯丁给美下整一、和谐和秩序的定义,他论语言的性质和信息价值,阿奎那的著名的整一、比例和明晰的美的三要素都对此后的表现主义、新批评甚至结构主义等等一茬又一茬的形式主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样,在这些观点和思想的流转浸润中,为唯美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养分。

但中世纪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莫过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学说及其相互间的论争。西方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正是继承了唯实论的路线,重视“一般”,否定“个别”,在认识论上就是重视理性认识,轻视感性认识。而唯名论则认为,一般和共相是不存在的,只有感性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近代经验论就是继承了唯名论的路线,扬个别抑一般,重感性轻理性。而与一直为天主教会和正统经院哲学势力控制的欧洲大陆不同,英国早在13、14世纪就有罗吉尔·培根、邓斯·斯各特、威廉·奥卡姆这样的唯名论者,所以崇尚感性的经验论在英国是有传统的。到了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恩格斯说:“从十七世纪以来,全部现代唯物主义的发祥地正是英国”。[24]经历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过程,英国的经验论也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从可知论到不可知论的演变,而正是英国的那些名声显赫的经验论思想家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的灵感。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是存在的映象”,特别是洛克否定实在本质的可知性和共相的客观性,把认识局限于感官所得的知识;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把外界事物归结为“感觉的复合”;休谟把整个世界看作一束知觉,认为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朱光潜先生曾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影响作过总结,说:“夏夫兹博里和柏克关于诗和画的见解都启发了莱辛在《拉奥孔》里所表现的思想。柏克的关于崇尚和美的学说是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动机之一,……康德还接受了休谟的物的形式与人心构造内外相应的观点,……哈奇生的相对美和绝对美的区分对狄德罗的《论美》也可能起了一些影响”。[25]诚然,一般说来,人们都把近代唯美主义的起源与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的古典美学联系在一起,往往忽视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西方美学的反理性的倾向中,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正是“始作俑者”。[26]

康德对唯美主义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的。虽然,康德在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中的总的倾向是偏向理性的,但在他的主要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中还是为此后的各种形式主义文艺学说奠定了基础。康德的美学思想集中在《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其中又分为《审美判断力分析》和《审美判断力辩证》两部分,而康德美学的核心思想就形成于《审美判断力分析》中的“美的分析”和“崇高分析”之中。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来规定美的本质。首先,“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对象”,[27]“不需有任何实际利益的意图安置于根柢之上”,[28]“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29]从质的方面考察,审美活动不是感官意欲的满足,也不是对善的愉悦,而是超越一切利害和偏爱的、纯粹自由的活动,即是一种“对自身愉快的”,“好像只是游戏”的活动,而“一切感觉的变化自由的游戏使人快乐,因为它促进着健康的感觉”。[30]其次,美在量的方面则带有普遍性,它与单纯的感官满足不同,“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31]在审美这种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中,人的审美心境具有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 再次,而在对象和其目的的关系上,“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以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32]康德在这里从经验和纯粹出发把审美判断分为感官判断和形式判断两类,相应地,美也分为“依存的美”和“纯粹的美”,他认为只有那种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符合目的性但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才算是“纯粹的美”,也是“自由的美”。最后,在方式上“凡不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33]这是涉及到美对快感的产生的必然问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的必然性既不是理论性的客观必然,也非实践上的行为规则,而是一种“范例”,这是一种以人类先天的“共同感”或“理想规范”为基础的必然性,“一切人对一个用范例来显示出一种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的判断,都是表示同意的那种必然性”。[34]康德之被称为形式主义的宣扬者,主要就是在他的“美的分析”中那起于他认识论的将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割裂,他认为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一种愉快的感觉,这种形式因适应人的想象力和知解力(认识功能)而能引起快感,使人的认识功能自由活动、和谐合作。尽管康德的许多说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中世纪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和他的直接影响者文克尔曼、莱辛等等曾有过的相似论点,但他无疑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他把零碎的孤立的矛盾的观点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中。需要指出的是,康德在同一部分的“崇高分析”及《判断力批判》其他内容中并非全都具有形式主义倾向,而近代以来的形式主义者之所以把其奉为宗师,除了误读和曲解以外,主要还是对康德采取了各取所需,吸收他的美学观点中投其所好的部分所致。

除了“美的分析”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以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还出于克服自然与自由、科学与道德二元论的哲学需要,力图以“美的世界”驾通二者间的沟壑,从而指出一条通向“完满性的理想”的“希望之路”。他一方面在合目的性的原则下把自然和艺术统一起来,使人的环境变成“人化的世界”,即文化世界;另一方面,他把人看作创造文化的主体,因为只有人才能具有自己的生存目的和美的理想,并能以令人惊异的想象力去创造文化。康德的通过美来作为自然和自由的中间环节,认为只有通过美的途径才能达到自由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席勒等提倡以“美”救世,以美匡正社会和人心的信奉审美救赎这样一路美学的理想主义者。

当我们看到了叔本华对现代非理性主义、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时,自然也应该把他看成一个对唯美主义不乏影响的哲学家。在哲学上叔本华是个康德主义者,只不过他把康德的“物自体”用“意志”来取代,“意志就是人们长期探索而屡寻不获的‘物自体’——即一切事物深藏的内部实体与奥秘的本质”[35]在他看来,把人称为理性动物这是“自古以来普遍的基本错误,这个巨大的谬论……首先必须彻底清除”,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还存在着或有或无意识的“意志”,它是奋斗不懈、百折不挠的生命、自发的活动力、以及一切欲望的根源。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译《意志与观念世界》)一书中,在该书中他认为“世界就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而人的理智只能协助意志,如果说意志“是背负着能视的跛者于背上的健壮的盲人”,那么理性是那也能行走的明眼人,“只能用来认识事物之所以产生意志的动因,而不能了悟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36]“好些事情,不应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37]而与他的唯意志论相关的就是他对直觉的强调,用他的话来说,即对表象的直观认识,他说“天才的本质在于他的直观认识的完全和强烈,”“所有深刻的认识,不,连本来的知识亦同,它们的根底是在直观的理解中。一切不朽的思想和真正的艺术品,受其生命的火花产生出来的过程,也是有在于直观的理解之中”,[38]人们对美的认识则“是在挣脱了它为意志的服务关系时,突然发生的”。[39]应该说,唯美主义贬斥理性,褒扬感性,提倡“美的瞬间”与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姻缘瓜葛。而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的提出,除对文艺领域滥施决定论的反拨以外,唯美主义者心中大凡都或多或少地潜藏一种隐衷:创造一个纯美的想象世界作为自己心灵的港湾,以此来发泄他们的不满,以此来抒发他们的的理想。在这一点上,叔本华也与他们不谋而合。叔本华的意志论还带有一种悲观主义色彩,他认为“假若世界真是被意志所驱策,那么,必定是一个痛苦的世界”,[40]其原因是欲望(意志)永不能满足;而正是这不能满足的“饥饿的意志”的痛苦是生命的基本刺激与实体。“一旦欲望与痛苦放松了一个人”“倦怠便立即接踵而至,使他不得不另求消遣”,寻找更多的痛苦;而且愈是高等生命、愈是天才痛苦愈大,人与人及自然界的争执的战争则使人生更加痛苦。既然如此,那么人类该怎么办呢,叔本华的“生的智慧”是以智慧克服意志,利用哲学、艺术、宗教来净化意志,以达到所谓“涅磐”的境界。

 

[21]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8页。

[2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页。

[2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82页。

[2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第250页。

[26] 同上,第251页。

[27]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92页。

[28]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79页。

[2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361页。

[30]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46、178页。

[3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365页。

[32]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8页。

[3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369页。

[3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368~369页。

[35] 叔本华《叔本华论文集》,陈晓南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90页。

[36] 同上,第186、187页。

[37]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转引自《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想》,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5页。

[38] 叔本华《叔本华论文集》,陈晓南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3、46页。

[39]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转引自《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想》,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40] 叔本华《叔本华论文集》,陈晓南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98页。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