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济市蒲州古城记 愿天下有情人总成眷属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3 16:28:42

登临罢鹳雀楼,坐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普救寺。我们为了抓紧时间乘车从后门而进。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普救寺是《西厢记》发生地,王实甫《西厢记》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它开创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情爱之地。

进了寺院不久,便到了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梨花深院并不大,大约二十多米见方的院落,老夫人、崔莺莺、红娘住正院两厢,公子欢郎住东厢,张生借宿的西轩(西厢),白马解围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于此院之中。说来老夫人十分昏聩,孤男寡女青年人就在她眼皮下完成了男欢女爱,鱼水和谐之事。而今,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已随流逝而去,只有蛙声“咯哇!咯哇!”地鸣着“有情人终成眷属”。

就在不大的院落中,王实甫以它为背景,以神来之笔写就了流传千古美丽动人的《西厢记》。《西厢记》取材于唐代元禛的《莺莺传》。“王西厢”不但戏写得美,而且唱词优美婉转,如第三折中: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西厢记》以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越剧《西厢记?琴心》唱段,代表了艺术大师袁雪芬最高水准:“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他不做铁骑刀枪把壮声涌,他不效缑山鹤唳空。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他思已穷恨未穷,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已通,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感怀一曲断肠夜,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

《西厢记》本是写张崔爱情的戏,却不经意托出了红娘形象,红娘成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月老,荀慧生演的《红娘》别出风釆:“小姐呀小姐你多风采,君瑞呀君瑞你大雅才。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今宵勾却相思债,一双情侣称心怀。老夫人把婚姻赖,好姻缘无情地被拆开。你看小姐终日愁眉黛,那张生只病的骨瘦如柴。不管那老夫人家法厉害,我红娘成就了他们鱼水和谐。”

走出西厢不远,便看到了著名的莺莺塔,莺莺塔是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1991年5月又进行修葺,塔高13层,塔身高40米。它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南潼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莺莺塔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过了大钟楼便到普救寺正门,陡峭的108石阶,代表人间烦恼,其中也表示取得爱情的不易。我们走下石阶,三对夫妻分必在同心锁前,定格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同心结。

2014年11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