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殊荣。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出2011年全球最值得旅游的41个地方,平遥古城因能完整保留其“老传统”而榜上有名。2013年11月6日,2014年全球百大优价旅游目的地排行榜正式发布,平遥古城高居前十名,位列世界第八名。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
这次我怀着兴奋,来到平遥寻找中华古风韵,经过游览我寻到了平遥有四种古风韵,即:政风廉政风韵;军风昂然风韵;商风鼎盛风韵;民风纯朴风韵。
政风廉政风韵:
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摘录有关资料如下:
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它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大堂又叫“亲民堂”,内宅又叫“勤慎堂”;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西侧线由南至北有:牢狱、公廨房、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县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六进院落,房屋二百余间,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是皇宫缩影。
衙门东侧置大鼓,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知县听到鼓声立即传唤击鼓人,上堂受理,如案情重大,知县立即升堂审问,若事情细微,即行刑讯。进入仪门,到了县衙的第二进院落“六部房”,中央称“六部”,地方称“六房”,六房对称设置,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六檩硬山前廊式。“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衙役分为三班衙役,指快班、壮班、皂班。牢狱有“重狱”、“轻狱”、“女狱”、“狱神庙”、“子孙房”。调处,即调解,它的依据不仅有法律,还有习惯和体现封建纲常的礼,是清代解决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
七杀,中国古代刑法中七种杀人罪的通称。区分杀人罪的不同情节,性质和种类,并予以区别对待,是封建刑法思想和刑法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唐律有七杀:误杀、斗杀、故杀、谋杀、过失杀、戏杀、劫杀。押解刑具有:立枷,(控制犯人自由的刑罚);站笼(令犯人头戴重枷立于笼中);刑车(示众车使国人皆知,槛车,专用于押解官吏及有品级的罪人,为区别于押解官的车,槛车车顶要挂一条铁索);木驴(可看到驴背上全是钉子,在当时如果有妇女杀害公公、婆婆的,就要骑着木驴游街示众);五连木械(把五个犯人脚放入五连木械,在押解过程中便于管理,防止脱逃和随意行动)。
拘系刑具:
竹手铐(水牢里有时也会使用);铁鬼衣(束颈、铐手、拘足,用铁链连环系之,一般用于重罪犯人);铁脚跟(套在犯人两脚踝处,拘束其自由,防止逃逸,铁脚跟重量不等,最重可达六十斤,厉害时脚踝处皮肉模糊,化脓腐烂);木脚镣;颈枷(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最残忍要数这个“翘钳”(把犯人固定在一个)。另外,踏杆、脑规、木签筒、老虎床、重枷、夹棍、钉床、拶指、刺字刀、铁鞋、火盆、沙袋、皮板子、木手等。处死刑具有;凌迟、斧头、斩刀、射鬼箭、砍头刀、刑钉。
平遥县衙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官衙的缩影,也是中国官衙的百科全书,我游历过不少古衙门,都没有平遥县衙如此全面而精彩。最有意思的是平遥县衙的对联,充分反映了官与民的关系,请看大门外的对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它既劝百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饶人处且饶人,衙门还是少进为妙;又在明示衙门断案要审时度势,合情合理,出于公心,为民做主。
县衙的第二道门为“仪门”,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钉黄铜大钉,威严庄重。除去知县上任、恭迎贵宾或重大庆典活动等,此门一般不开。仪门两侧各有一门,平常人出入都走东侧的“人门”,提审人犯或死囚赴刑时,则走西侧的“鬼门”。仪门外联书: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它直言衙门内外的天壤之别,劝说告状人无事莫登三宝殿,衙门里可不是好玩的。
大堂也叫公堂、正堂,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是整个县衙中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2尺余的台基地上,显得雄伟壮观。上悬匾额题写:“亲民堂”,两侧楹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二堂主要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办公中间临时小憩或幕僚商议政事的地方。堂外联书: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撰联者故意将“愧”字少写一点,“民”字多写一点,巧妙含蓄为官一任就该多得点民心,少一点愧疚。对面又悬“天理、国法、人情”,时刻提醒着县太爷断案要权衡三者,融理、法、情于一体。这里没有大堂的森严气氛,主要靠批评、教育来达到退思补过、化解纠纷的目的,除非当事人执迷不悟,一般不用刑罚。
内堂亦称内宅,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读书、办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开案件也在此审理。匾额题写:“勤慎堂”,楹联上书:
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意思是说做官要有做官的原则,不能因为一时的私心杂念和小恩小惠就忘了公道和大体。
最后建筑是大仙楼,为平遥县衙所独有。楼下窑洞作厨房,悬有一联: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楼上供奉守印大仙,联书:
名场似奕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守印大仙即民间传说的狐仙,保住了大印就等于保住了官职,为官之道得用心体会。县太爷官衔不过为正七品,百姓戏言为“芝麻官”。芝麻虽小,却可震慑一方,当地的土地、户籍、赋税、教育等等完全由县太爷一人定夺,可见知县为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关联着百姓的生存和一方安定。
在衙门对面有一道砖砌照壁,是根据汉族道教习俗修建的,主要用于避邪。照壁北面绘巨形怪兽——“贪”,形似麒麟,四体生火,周围是宝,但它生性贪婪,不知满足,大张血口,欲吞日月,吞日不成,葬身悬崖大海之中。这画是告诫知县当引以为戒,不要贪赃枉法。
军风昂然风韵:
我们一行人站在“华夏第一古城”“威振四方”匾下敌台上眺望,平遥古城真不愧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星罗密布的建筑,尤其是城中军事设施令人震撼。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后经景泰、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康熙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平遥城墙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
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平遥城墙建有重门瓮城六座,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六座重门瓮城外原设有吊桥。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宽3米。四隅角楼四座,东城有点将台,东南角有奎星楼和文昌阁。我查阅一些资料,古平遥发生过什么战事,已无从查考,从历代帝王对平遥高度重视,这里激烈守城战是不可避免的,在古代平遥肯定会出现鼓角连天,遍插旌旗,强弓利箭,厮杀冲霄的鏖战无数的场面。我从杨业祖孙三代,镇雁门关战事来看,平遥肯定防御外战重要关隘之一,有着激烈的战事发生。
商风鼎盛风韵:
平遥古城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南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华灯初上,我们一行人徜徉在老街上,栉次鳞比的老字号商铺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卖古玩字画、当地特产、丝绸锦缎、地方小吃充盈于市。使人惊讶的在古玩店门口挂着**大型头像,这使我想起了“交城山,交城水,交城出了个华政委”的歌曲。平心而论,**对粉碎“四人帮”是有功的。妻子说:“国家领导人不知换了多少,唯有**上台给全国人民每人发10块钱,在当时青年人一个月只拿30多块工资,10块钱不算小数字。”
这条大街在清朝时,曾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在导游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它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日升昌票号的新掌柜真会做生意,在地下藏宝处出售“元宝”,每锭30元、50元、100元不等,在柜台前开出银票到库房兑现。我们凑趣,每家花了30元买了锭“元宝”,在盘龙柱前,照张喜庆的照片。
民风纯朴风韵: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它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等。
平遥民居,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小居的,就是这样地方,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民居,屋内陈设简单,只有衣柜,椅子等物。坑长一米七左右,坑深一米八左右,中间放着一只红木茶几,颇有趣味。我们约来弟弟、弟媳、弟弟连襟夫妇,一对对坐在坑上茶几前,嘻嘻哈哈,夫妻对坐活像一锭“元宝”,品茗留影,适得其趣。到了睡觉时,我们夫妻犯了难,横睡脚伸不直,竖睡不知头朝里外。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