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50

作者:朱晓琳    更新时间:2013-08-13 09:38:40

邵琳琳坚决反对丈夫替陶然在国内联系高校当兼职教授,她把丈夫的行为干脆称之为引狼入室。邵琳琳对陶然当年在里昂中央大学实验室学习工作时,给他们夫妇乃至卡普桑教授带来的伤害记忆犹新,她极为认真地提醒丈夫道:“你想想爱莲娜是个多好的法国女人,曾经对陶然爱得那样纯粹,他们还有个可爱的儿子,可到头来依旧不得不离他而去。连爱莲娜都无法忍受陶然,你为什么还要把他引到国内来?这样的人避开越远越好。”

向永辉说:“我跟陶然怎么说也曾是同学、同事,现在人家开口求助,能帮就帮一下吧,不能总拿老眼光看人。”向永辉嘴上这么回应妻子,心里却承认妻子的担心不无道理。他这一刻甚至有点后悔在新加坡过于爽快答应了陶然的要求,现在若不替他办此事,陶然不会认为他不想办,相反会嘲弄他压根没这份能耐。向永辉心底浮起一丝虚荣心,他不能让陶然小看自己在国内同行圈里说话的份量,从前年轻时他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感觉,但如今他向永辉也算是功成名就之辈,不能轻易让人置疑这一点。当然,向永辉不可能对陶然的人品毫无防备,他不打算在上海和北京的一流高校替陶然寻找机会,而把目光投向外省市二流大学,这样距离便可成为他与陶然之间的安全屏障。

向永辉仅仅给几所外地高校同行发出几个电子邮件,便很快有了回音。华中工程技术大学表示愿意接受陶然担任该校兼职教授,开出的任职条件也很不错。向永辉心里清楚,那所学校原是个大专,前两年刚升格为大学,正到处找关系走门路争取硕士、博士点。向永辉有个教育部学科学位评审委员会成员头衔,正是那所学校想套近乎都找不到机会的对象。因而与其说华工大需要陶然去当兼职教授,不如说送了个人情给向永辉罢了,双方都心知肚明。

陶然去华工大赴任前,专程绕道上海拜访向永辉夫妇。邵琳琳不想在自己家里招待这样一位客人,陶然在饭店请客她也借故不去,结果向永辉独自把陶然送上去武汉的飞机。明明是帮了陶然的忙,可向永辉在送别陶然时反倒心生歉意,替妻子的失礼举动向陶然赔了许多不是。也许向永辉潜意识里还保持着对陶然为人的警惕,陶然很容易对一丁点他认为伤面子的小事反应过度。

陶然初到华中工程技术大学时心情还不错。这个二流大学有着一流大学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也非常优美。学校给陶然安排的的课不多,报酬却不低,还提供住宿和一年内两次往返新加坡的机票。因为陶然是由向永辉介绍来的,院、系乃至校级领导都先后出面请他吃饭,每回应酬中校方也总要把向永辉的名字挂在嘴上。时间长了陶然心里开始感觉不自在,原来人家看中的不是他陶然的真才实学,而是向永辉的面子和价值。在当下国内高校从事材料工程学的圈子里,向永辉大名无人不知,一如武术界弟子提到了宗师。而其中能对向永辉的具体研究课题道出一、二者,则会被看作与向永辉有着某种亲密学术关系而倍受尊重。

向永辉回国这些年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且极为需要尖端人才的几年,向永辉等于领先一步抢好了在国内自我发展的跑道,事事领先于同行中后来回国的“海归”。向永辉除了身为教授、博导外,还是享受教育部津贴的“长江学者”,中国材料工程学会副会长,据说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陶然依据自己在华工大的待遇推算,向永辉目前的年收入极可能在五十万人民币以上,即使对身在海外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也是很体面的收入。而且向永辉还拥有数不清的科研经费,那些经费足以让向永辉放手雇用博士、硕士来为他的实验室打工,而他自己则可以拿着永远花不完的科研经费环游世界,美其名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永辉在上海有房有车,有妻子和两个女儿围绕着他,这一切陶然都没有。陶然想象着向永辉的幸福生活场景,内心极度悲凉,先前对向永辉的那份感激之情也荡然无存。他不明白为何向永辉总是比他活得好,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好像他此生要超越的目标不在科研领域或学术范围,而是向永辉拥有的一切。

人在上海的向永辉当然无法感受陶然的心情,他常常在办公室或趁妻子不在家时给陶然打电话问候一下。向永辉想着自己把陶然介绍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不能甩手不问,他有责任关心陶然的工作和生活。向永辉哪里料到,陶然把他的每一个电话都理解为成功者向失意人的炫耀。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