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知名作家

暂无

还没有填写个性签名

1927年生。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并投身学生运动,1948年初流亡上海,旋赴香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学生联合会宣传部工作。广州解放后,参加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进军大西南。西南边疆的生活体验给了他创作的灵感。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边地短歌》;1955年,《人民文学》连续发表了他表现边疆战士生活的三个组诗:《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西盟的早晨》,这些作品,使他成为西南边疆诗人中最早获得较高评价的诗人。同时,他参加了民间长诗《阿诗玛》(与黄铁、杨智勇、刘绮共同整理)的收集、整理;又以民间传说和歌谣为基础,写作了长诗《望夫石》。此后他又出版了《神圣的岗位》(1955)、《黎明的城》(1956)、《在北方》(1957)。1956年到解放军总政治部任职,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回归诗坛以后,出版的诗集有《公刘诗选》、《尹灵芝》、《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南船北马》等。

 

公刘的诗歌直接影响了当时许多军旅诗人的创作。1956年之后,他的诗不再是单纯的、一味的歌颂,而是在肯定新生活的同时,对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发出了质疑;他不再是“西盟的早晨”里那朵奇异的云彩,而是一个能“敲出金属的铿锵”的“白杨”。愈到后来,他的诗便愈见冷峻敏锐。

 


 

 

1.青春热血——香港时期的公刘

 

 

 

2.一朵边疆的云——青年军人公刘

 

 

 

3.一生正直,宁折不弯

 

 

 

4.“皓首低垂,与白头芦花相顾伤神”——写作中的公刘

 

 

 

5.我自海来     我回海去……  ——公刘《舍利》

 

 

 

6.一辈子只大笑一次,一次便已满足。——公刘《泰山天街》

 

 

 

7.相依为命的父女——初次当父亲的“拐杖”(1977)

 

 

 

8.永远的父女——与父亲的最后一张合影(2001)

 

 

 

9.文朋诗友兴会(左起-舒展、方成邵燕祥、公刘)

 

 

 

10.诗无国界——与德国诗人雨果切磋诗意

 

 

图片
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