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前工拉女儿写“工人”
发布于:2013-08-27 点击:1526
改变无人愿写工人题材现状 书写百年上海滩工人传奇 炉前工“拉”女儿写《工人》 小说《工人》创作历时12年,通过一个工人世家祖孙四代的命运沉浮与爱恨情仇,以上中下三卷、百余年的时间跨度、近百万字的篇幅,展现了上海工人阶级萌芽、崛起、壮大的历史画卷。第一卷为女儿管燕草所写,后两卷则出自父亲管新生之手。
日前,在杨浦区文化名人讲堂现场,管新生、管燕草父女二人携长篇小说《工人》(见上图)与市民读者见面,分享创作经历。当前的小说创作鲜有以工人为题材,而这部小说的出现,可谓是“填补了当下文学创作的空缺”。 父女联袂12年成书 小说《工人》创作历时12年。 从2000年开始,管新生就开始一边费尽心思搜寻史料采访当事人,一边不断地修改《工人》的大纲。在当时,厂里的领导除了把几乎散失的厂史草稿送到他手上,甚至还十分及时地把外国老板寄来的解放前的老照片提供给他,这些都增强了他创作《工人》的信心。 出版了13部白领、青春题材小说的管燕草也被父亲“拉下了水”。为了熟悉上世纪20年代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史,她查阅了大量史料,甚至自己几年都没有新作品问世。 创作源于工人情结 这本书的创作原因,则要归源于管新生的工人情结。他中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上海铝材厂做一名炉前工,13年的炉前生活,使工厂车间班组和工人生活成了他最熟悉的东西。无论是他的小说处女作《竞赛》,还是后来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生活的长河》,均是工人题材。在2000年,他还发表了二十余万字的工人题材长篇小说《兄弟时代》。也正是从这时候起,他有了以上海工人一百年历史为线索,创作一部工人鸿篇巨制的念想。 “我爸的工人情结很浓,这本书是他强烈要写的。”女儿管燕草这样对记者说道。而她自己也把这本书视为自己写作转型的一大尝试,想要突破自己写作的惯常题材与模式。 写书不为经济收入 管燕草告诉记者,当前工人题材的小说稀少,一方面是作家缺少相关经历,因而写作难度大,另一方面则是出版社不愿出。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认为 这本书至少提醒我们,还是有像管新生这样的作家,没有忘记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诞生的城市,是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发生的城市,是新中国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工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与担当的城市。 ■复旦大学教授、市作协副主席陈思和也这样评论道 海派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繁华与靡烂同体共生;另一个是现代工业中工人力量的生长。以前我们谈海派文化,总是把后一部分撇开,然而缺失了这一块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因此对《工人》他期待已久。通过小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还有故事背后上海的历史和文化,难能可贵。 实习生 卢家希 本报记者 夏琦 |
选稿:丛山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卢家希 夏琦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