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那些离去的文化巨匠并没有走远

那些离去的文化巨匠并没有走远

发布于:2013-11-25  点击:1412

11月2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的《永恒的精神追求——周宏兴与二十世纪文化巨匠》在安徽省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首发。与同类书不同的是,该书的主人公、编著者都是对文学、文学巨匠充满敬仰之人。他们在为记者讲述这本书出版前后的同时,也告诉我们:

    郭沫若、茅盾、胡风、冰心、丁玲……一代文学巨匠的离去,让他们的身影离现今的人们渐行渐远。11月2日,一本名叫《永恒的精神追求——周宏兴与二十世纪文化巨匠》图书的出版,顷刻间拉近了大师与我们的距离,书中主人公周宏兴与文化巨匠交往的真实记录,似乎在提醒我们,那些离去的文学巨匠并未走远。

    时代呼唤文学巨匠再现

    由中央书画频道总编辑、周宏兴三大艺术馆馆长席小平编著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一书,书写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宏兴与上世纪20余位文学巨匠交往的故事。郭沫若、茅盾、曹靖华、周谷城、冰心、艾青、汪静之、胡风、丁玲、冯至、臧克家、萧军、王朝闻、柳倩、田间、贺敬之……这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有重要笔墨的文学巨匠,在与一位普通大学教师的交往中,展现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风采。

    犹如席小平所言,在我们这个复杂而又充满生机的多元时代,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已不仅仅是依靠政治和经济的力量。世界需要文化,时代呼唤文化大师与巨匠。振兴中华,再现民族的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当代人的神圣使命。

    周宏兴曾两请郭老题写书名

    谈及与文学家郭沫若的交往,周宏兴教授至今依然感慨万分。在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任教的周宏兴,曾因《马恩列斯文艺语录》《毛泽东文艺语录》《鲁迅文艺语录》的书名题写及陶片考古问题的求教,两次受到郭沫若的接见,并获赠两幅书法作品、三个书名题词和两封信函。

    回忆往事,周宏兴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周宏兴说,他获赠的两幅书法墨宝当时没有盖钤印,就此事他曾找郭老女儿郭平英,郭平英建议此书法保持原样好,因为这正可以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

    席小平感慨,郭老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位功勋卓著的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他的这种崇高品德和博大的襟怀,以及良师益友般的气度,都让周宏兴老师深深铭记在心,永志难忘。“直到今天,当我为其编著这部文化著作时,每每谈起这些事,周老师依然感慨万分,激动不已。”

    尚有百万余字艾青资料未问世

    在诺贝尔文学奖热的今天,《永恒的精神追求》一书也记录了一件与诺奖有关的事情。1987年年末,周宏兴和邹荻帆、张志民等6位诗人与学者共同发起并联名致信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吁请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的杰出诗人艾青。尽管此事后来因各种因素没有结果,但是毕竟向世界文坛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回忆此事,周宏兴说,总计有54位文化名人回信,第一个回信的人是冰心老人。

    据席小平介绍,从1981年后的10余年里,周宏兴教授共发表了有关艾青的评论、访谈、年谱、广播稿等90余篇,大多数经过艾青亲自过目、审定,其中经艾青亲笔修改的就有8篇以上,修改总计达980余处。

    作为追随艾青10余年的研究者,77岁的周宏兴教授告诉记者,艾青对不熟悉的人一般不主动过多地讲话,但对熟悉的人、对朋友会敞开心扉。艾青讲话音调低沉浑厚,有时是一字一字吐出。对熟悉的朋友,艾青极善言谈,时常妙语连珠,每每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艾青对周宏兴注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很认可。曾叮嘱周宏兴:“研究我一定要实事求是,既要写优点,也要写缺点。”

    据周宏兴透露,他对艾青有过150余次的访谈。除已发表的文字外,尚有百万字以上的文字材料有待整理,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尽快将这些文字整理出来。

    名人亲题《艾青的跋涉》书名

    席小平认为,如果说周宏兴教授撰写的几十篇有关艾青的重要论文、数篇推心置腹的艾青访谈,是周宏兴教授日后撰写《艾青的跋涉》这座大厦的栋梁和支柱,那么记载艾青生平足迹的4500多张卡片,则是《艾青的跋涉》的墙砖和屋瓦。

    回忆自己历时8年写就的《艾青的跋涉》出版前的情景,周宏兴教授说,此书得到两位文化前辈的“青睐”。一位是周谷城先生。那是1987年秋召开的一次会议间隙,周宏兴有幸见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哲学、文艺学者周谷城先生。在得知周宏兴教授刚刚完成艾青传记的写作后,周老欣然答应周宏兴提出的为艾青传记题词和题写书名的愿望。

    另一位为《艾青的跋涉》题写书名的是著名画家吴作人。据周宏兴教授回忆,1988年1月6日,艾青约周宏兴同去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家取回吴老为《艾青的跋涉》题写的书名。当时,周宏兴亲眼目睹了艾青、吴作人两位文化巨匠别具一格的幽默风采。1988年,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艾青传记——《艾青的跋涉》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此事在书中自然是被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献馆与图书相互辉映

    客观地说,展示中国20世纪文化巨匠风采的图书很多,但是像《永恒的精神追求》一书这样,注重其与文献馆相互辉映的并不多。11月2日,在安徽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举办的文化活动中,与《永恒的精神追求》首发辉映的还有同期开馆的“周宏兴珍藏文化巨匠文献馆”。在该馆记者看到,《永恒的精神追求》中所记录的周宏兴与20余位文学巨匠的交往的信函、墨宝被无偿地放置在“周宏兴珍藏文化巨匠文献馆”中展示。

    和书中记录的顺序相同的是,文献馆里展示的也分四部分。依次为革命前驱,文化先觉;文化巨匠,风范长存;新诗泰斗,艾青文库;民族栋梁,忘年之交。用馆、书互映追忆那些远去的文化巨匠,席小平认为,既可以弥补文化巨匠文献馆展览面积的局限,也可让观众在集文化典籍与文化史料、文学记忆与文学撰写的文献馆中,怀念、憧憬、眷恋那些并没有走远的文化巨匠。

   

选稿:丛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作者:章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