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青年批评家论坛在宁举行

青年批评家论坛在宁举行

发布于:2013-08-27  点击:1436

    8月9日至10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扬子江》评论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青年批评家论坛·文学批评与文学生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吴义勤、范小青、丁帆、张王飞、李洱、汪政、王彬彬、黄发有等作家、评论家参加研讨会。

  吴义勤表示,我们谈的文学生态多指外部问题,而较少从内部、从自身找原因,缺少真正的自我反思,因为生态问题的恶劣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的精神强度有多大,能不能超越环境对我们的限制,敢于表达自我。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在近些年是比较快的,但真正要有一番作为,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范小青肯定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汇聚青年批评家的这一举措,这对于在文坛营造一种良好的批评氛围是十分有利的。

  丁帆指出,现在的文学评论和批评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现状,因此危机感是存在的。现在的批评队伍基本上都职业化了,而且高校占了绝大部分,但高校职业化的批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存在着诸种弊端:一、“套中”的批评流行,缺乏感悟的灵性。二、工匠式的、陷入形式主义的批评,用一种疑似纯美学的批评方式,对作家作品进行麻雀式的解剖,但问题并未得以解决。三、缺少对大时代背景的把握,也就导致批评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俯视当代作家作品。四、缺少哲学的、思想的提升。五、缺少对真实历史的把握。而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批评家的价值立场问题,他希望当下的青年批评家多站在人、人性、哲学、自由的高度去衡量、俯视当代作家作品,从事自己的文学批评。

  本次研讨会的议题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生态,与会批评家围绕“如何建构当代青年文学批评的品格”、“青年批评家与文学现场”、“《扬子江》评论与当代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生态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不断变动的,因此我们对自己从事的文学事业要有一定的认识。批评要从生命的体验出发,要建立在价值观和主体性上,要有独立的意识,要有“史”的思维和眼光,还原文学的肌理。文学批评更应该是一种文学的表达,要时刻保持对文学的敏感性,客观、理性地面对批评的多样化阐释,因为批评更应该是一种开放的、随性的表达。批评家要有一种在场、现场意识,更多地关注同时代的作家。而对于当下文学批评与文学生态的危机,与会批评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当下的文学生产作品过剩、理论过剩,批评缺少自己的主体。为此,也有批评家提出了自己的批评观:丰富的单纯,不屈不挠的博学,守护现场与走向公共。




选稿:丛山  来源:文学报  作者:韩松刚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