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2015年3月号李治邦《情报》小职员的生活波折
发布于:2015-02-25 点击:1316
2015年第3期《上海文学》已印行。
李治邦中篇小说《情报》,描述一个税务所小职员爱刺探各种“情报”的故事,他被这些消息左右情感和工作。角度独到,文风老练。李新勇中篇小说《大号叫桃花》,讲述一对冤家最后喜结连理的故事,风趣幽默的笔调之外不乏温情和引人深思的情节。
许智敏短篇小说《不可思议的左手》,作者通过“左手”这个媒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别致而耐读。苏眉短篇小说《白牡丹》,听一个男人讲述自己的妹妹、母亲和祖母的坎坷命运,笔法娴熟,耐人寻味。张生短篇小说《少白头》,毕业后相继到上海发展的三个大学密友,人生境遇却各不相同,加之暧昧不清的感情纠葛,终于导致最后的悲剧。
“海上回眸”专栏刊发郑健《花园洋房好读书》,记叙了一座花园洋房的荣辱兴衰,富有独特的上海韵味。
梁鸿专栏“云下吴镇”本期《肉头》,碎成一地的家庭纠葛和琐事,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常态。作者的叙述开始琐碎,到结局时却转而节制,给予了读者一个反观生活的全新视角。
陈文芬、马悦然专栏“斯德哥尔摩笔记”本期《石头的母亲》,由罗宾·威廉斯的电影勾连起2011年“诺奖”得主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风格和经历,很可一读。
“我的大学”栏目刊发龚斌《劫难与离校》,作者自叙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市委写作组工作实习的荒诞经历,反映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人文环境对个体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心香之瓣”栏目刊发孔明珠《特别的明信片》,详述父亲孔另境在“文革”中的遭遇,通过孔另境在冤狱中寄出的明信片,反映了在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刻画了一代文人的性格特征和风骨,令人动容。
“文学访谈”栏目刊发阿乙、木叶《有的作家是拿命去经历这个世界》,呈现独具个性的“70后”作家阿乙的文学之路。
“理论与批评”栏目刊发程德培《迟子建的地平线——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启示录》,从探究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主题和风格入手,反观迟子建在创作历程中的坚持与嬗变,观点独特,蕴藉深厚。
“人间走笔”栏目刊发于建明《无形的碑》、杨匡满《那个年代的工农兵作家》。
“新诗界”栏目刊发薛锡祥《枫叶如丹》,洪亮《西域仙露》,周玲《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