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文学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来源:劳动报 作者:忻意 发布于:2014-08-11 点击:1484
已跨越地域的语种文学 欲融入全球的主流文化
今年7月,筹划建设两年的大型文学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华语文学网正式上线,这标志着主流文学界顺应潮流,主动地走上新媒体和数字出版途径。此事一经公布,便获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和期许。然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或许并不清楚国内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更不知道海外有多少华语作家和文学社团。
近日,本刊记者寻访了一些相关的作家、出版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华语文学的现状和未来。在这个时代,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语文学,它早已走遍全球,成为世界性的语种文学;当传播方式革新后,华语文学将进一步凝聚海内外力量,展现中国软实力。不过,想让华语文学真正走到世界主流文化中去,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与持续的努力。
【华语文学近百年之现状———】
华语文学在全球星光灿烂
所谓“华语文学”,应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港、澳的华语文学;二是中国以外分布于世界各地区和众多国家的华语文学。长期从事海外华语文学研究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为记者梳理“海外华语文学史”:
近百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动、发展和国人大量移居海外,包括打工、留学、经商等,如今约有6000万华人华侨生活在世界各地,可以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而随着华人落地居住,中国文化文学也延伸到该地区和国家,华语文学之花开遍了全世界。陆士清介绍道,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的华语文学,作者身份多为华侨。上世纪60年代,在郁达夫、苏雪林所写的留学生文学40年之后,出现了留美的於梨华、白先勇和留欧的赵淑侠等代表作家,华语文学向世界延伸。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内地许多受过良好中文教育的年轻人走向国外,台、港地区也有许多文化人移民迁居,这两股人流汇于海外,落地生根,执笔创作,前所未有地壮大了华语文学作家的队伍。海外华语文学已从东南亚扩展到了全世界,欧洲的德、法、英、荷、瑞士,北美的美、加,大洋洲的新、澳和东亚的韩、日,都涌现出大量有影响的华语文学作品。“如今,海内外华语文学汇合成了体量巨大的文学现象,从华语文学空间延伸的角度看,已成为可与世界其他语种文学媲美的世界性语种文学。”
谈及现代海外华语文学的代表性作家,陆士清说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印尼的袁霓,新加坡的陈瑞献、黄孟文、尤今、蓉子,马来西亚的温任平、黎紫书、潘雨桐、黄锦树、朵拉、戴小华,泰国的司马攻、梦莉、梦凌,澳大利亚的杨恒均,荷兰的林湄,德国的章平、谭绿屏,瑞士的赵淑侠,英国的虹影,美国的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卢新华、严歌苓、陈谦、吴玲瑶,加拿大的张翎、李彦、陈河、洛夫……“这些作家都为国内学术界所熟知,不少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因而在大陆知名度颇高。”陆士清称,如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其《玉卿嫂》改编为沪剧和电视剧,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被改编为电影,张翎的《余震》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卢新华的《财富如水》出版时引起了轰动,虹影的《饥饿女儿》和《好儿女花》正在网上连载,聂华苓的《三辈子》压缩版《三生三世》也引起过阅读热潮。
至于海外作家的总数,虽没有专门的机构做过精确统计,但总人数至少超过千人,活跃在数十个文学社团中。陆士清一一道来:新加坡作家协会、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泰国华文作家协会、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印度尼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美国华人作家协会、加拿大华文作家协会、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据悉,除了上述以国家命名的作家协会,还有不少以海外城市命名的社团,而海外社团也有规模大的,如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其会员人数就有一百多人。
对于海外读者而言,国内著名作家的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且不说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苏童、余华、迟子建、王安忆等在国外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作家”,至于在广大华语文学爱好者心目中,优秀作家的名单就更长了。陆士清还认为,海内外华语文学的交流总体来说比较频密。许多华语文学作家每年都来国内,他们的作品除了在所在国家出版发行之外,也希望在国内发表、出版发行,尤其是新移民作家,很渴望大陆文坛对他们的关注。国内文学刊物和出版机构也十分重视海外华语文学的选载和出版。如福建省文联于1984年创办的《台港文学选刊》,30年来专业选刊台港和海外华语文学的刊物。《人民文学》、《收获》等大型文学刊物,也常刊登海外华语文学作品,《人民文学》还将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列入“人民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华侨出版社等等,都出版了海外华语作家的优秀作品。还有专业评论和研究台港澳与海外华语文学的学术刊物,如《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
“国内建立了不少华语文学的交流平台,譬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以及新移民文学研讨会等,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海外华文作家参加交流。”陆士清告诉记者,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从1982年至今,每2年举办一次,已连续开了17次;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于2011年举办的“共享文学时空”的研讨会,有台港和海外近200位境外华语文学作家参加。2011、2012、2013年,上海市和广东省侨办举办的“品味上海”和“品读潮汕”活动,就有近20国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台港和海外华文作家参加。
“中国和中国文化是华文作家的根,海外作家钦佩中国的发展,渴望中华文化的滋润。”
【新时代下,华语文学如何向世界延伸———】
网络平台让华语文学汇聚
倘若要深入探讨华语文学走向世界的途径,那么,在全球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对于华语文学的传播和沟通的确是绕不开的话题。文化发展史反复证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文化的传播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影响力,而进入信息网络化时代尤其如此。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文学创作和发表门槛大幅降低,蕴藏于民间的文化创造活力被充分释放出来,由此带了来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
自1991年4月5日创刊、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第4期首发留学生马奇的小说———《奋斗与平等》至今,网络文学流行已20多年了。但如今一提到“网络文学”,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不是今何在的《悟空传》,不是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慕容雪村,而是武侠、玄幻、修仙、穿越、都市等各种题材的超长篇网络原创作品。
据有关专业市场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达2.48亿,占网民总数的42.1%。在过去的10年中,网络文学出版逐渐形成集版权授受、影视剧创作、动漫游戏改编以及实体图书出版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网络文学出版市场规模也呈现急剧扩张之势,直接收入超过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上百亿元。
当纸质阅读被电子屏幕取代,传统文学也不得不顺应潮流,走上新媒体传播的道路,而华语文学也终将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华语文学网的创办,可以看做是主流文学界主动发力、改变现状的可贵尝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认为,华语文学网的主要目标,是要通过主动探索传统文学、主流文学和经典文学的数字出版路径,积极参与网络文学内容建设,致力于优化网络文学生态,推动优质内容的广泛传播,打造提供优质内容和便捷服务的平台,为习惯于网上阅读、移动阅读的广大读者提供更丰富、更高端、更多样的选择。
创建之初,华语文学网便充分利用作协的人脉资源,突破时空的飗篱,汇聚优质的当代作家及经典文学作品,海内外几十位作家纷纷助力,将其优秀作品授权华语文学网。它既是华语文学作品发表、展示的平台,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风格和各有特色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的平台。无疑,网络化的传播是对华语文学强有力的推动。陆士清教授认为:“华语文学网利用电子出版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极大地汇集优质的文学资源,同时展示于华语和非华语族群,一方面鼓励和推动华语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必将更多地引起世界各国文化界、文学界包括翻译界的关注,翻译出版更多的优秀华语作品,使之流行于非华人华语群体,扩大华语文学在世界范回内的影响。”
网上“热写作”沟通全世界读者
网络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使读者在全球范围内更加便捷地欣赏到华语文学,隔海相望的作家和读者也可以更为亲密地沟通。别以为在网上码字的都是小年轻,连载的都是类型小说,也有六旬年纪的“老爷叔”金宇澄和他震动文坛的《繁花》。金宇澄坦言,他很享受在网上“热写作”,也很乐意与海外朋友交流。
身为《上海文学》的副主编金宇澄,几年前以网名“独上阁楼”在“弄堂网”发帖,书写普通上海人的故事。起先每日发帖五六百字,很快就保持在每天三千字的进度,到了欲罢不能的阶段,一天写过六千字,去外地甚至到网吧写帖更新,这个长帖就成了小说《繁花》的初稿。与一般的“闭关”写作不同,金宇澄认为网上写作很自由,有一种更贴近读者的心理,整个过程都有国内外网友互动,可以听取读者的善意提醒、纠正和建议,最近距离接受读者的反馈。
去年,金宇澄在网上写了一个回忆“文革”的帖子,1978年随父亲到龙华飞机场库领取当年被抄走的书籍,面对满库的图书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家藏书。这个沉痛的场景触动了很多网友,接连有十几个发言跟帖,包括定居香港、美国的“老上海”,大家共同回忆当年领书的情景,把整个上海归还书籍的情况补充完全。金宇澄将这个互动帖子串联起来,列出各位网友综合成文,先后发表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上。
金宇澄说:“网络写作与旧时代报纸连载的方式类似。狄更斯时代,小说是在报纸上随写随发,读者写信反馈;西方盛行作品朗读会的渊源,也是作者听取读者意见的样式。如今网上写作的更新与互动,符合当今的阅读习惯,对作家来说读者参与度高、反馈速度更快,也许更有激励写作的作用。因此,好的网络平台,能集中更多的作家资源,建立更丰厚的文学温床,吸引更多海内外华文读者的眼光,满足文学沟通和交流,也是华语文学通往世界的一条路径。”
不过,金宇澄认为,并非所有的网站都适合文学写作,也并非所有的网络文学都能代表华语文学。“当初选择在弄堂网写作,因为它是一个安静的小网,来往都是和蔼的上海弄堂邻居。如果是大型网站,网友的构成复杂,可能骂的人多了,文章就做不下去了。”有人调侃,目前网络文学的消费主体集中于“三保”(保姆、保安、保洁)和“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此一说法虽有偏颇,却也道出了令人忧虑的现状。对此,金宇澄表示,“建立一个文学氛围浓郁的网络平台,能让人安静地看帖、写作、思考、提问互动,在培养作家的同时,也更可以形成文学氛围浓郁的读者群。”
重塑积极健康的华语文学生态
显然,要提高华语文学的整体水平,仅靠网站刊登经典作品,让传统作家试水网络写作,再组建几个华语文学协会之类,那是远远不够的。华语文学网总编辑、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臧建民认为,要让华语文学走向大繁荣,当前的一大关键任务是重塑积极的华语文学生态。
网络文学受众面之广,市场化程度之高,已然构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以致不少年轻人以为网络文学就代表着华语文学的主方向。在思考华语文学网的发展战略目标时,臧建民就明确:不能办成纯商业性的文学网站,不能为了盈利目的传播不良内容,危害读者,危害社会。“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是看能否走进人们心灵世界,进入人类审美境界,建立人文价值体系。”
实践证明,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网络文学结构类型化、情节惊悚化、内容低俗化,对文学伤害性很大,部分作者一味追求更新速度而忽视作品质量,以致“三俗”作品横行,各类文学网站提供的产品虽然数量巨大,但真正具有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精品尚不多见。然而,完全忽视商业运作的文学网站,也无益于文学的滋养和生长,作品关注度不高,侵权盗版严重,作者利益没有保障,打击创作积极性。
“这些年来,国内几乎凭借民间的力量推动网络文学发展,诞生了一众网文大神和财富作家,并使文字读者群成倍增加。”臧建民中肯地说,“传统文学曾一度忽视新媒体阵地,不懂得商业运作合作共赢。现在,华语文学网要善于借鉴商业文学网站的成功做法,形成自有的编辑、审核、推广、版权保护等标准和规范,尊重新媒体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为作者提供服务和支持,以优质内容取胜,倡导良性的文学创作机制,不以小说长度论优劣,让作者少走弯路。”而具体的做法,早在6年前就开始了。在王安忆、叶辛等知名作家倡议下,上海市作协发起“文学百校行”活动,将上海200余所大学、中学的文学社团集结起来,关注并培养90后作家。这些90后清一色在网上写作,有的已经推出个人作品集,才20岁出头的年纪就开始拿版税,其作品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出版界的肯定。去年,《劳动报》举办的“2013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好作品”评选,第一二名均为“文学百校行”活动脱颖而出的90后作者。 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来发展华语文学网。臧建民谈到,如今海外文学社团众多,却大多只能靠自编电子杂志交流分享,没有很好的传播、出版途径;海外文学团体、研究会虽多,成立时间也较长,但大多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因此,我们邀请专家联系各家华语文学协会、社团、研究会,建立业务合作和交流,开拓海外作者,为优秀海外华文作品提供出版渠道。”
臧建民还表示,华语文学网还要倡导文学样式的多样性,要散文、诗歌、杂文、评论等各种文体齐全、均衡发展,不能只有类型小说一个种类。“华语文学评论也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这对于年轻写手来说,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他又提及《劳动报》“2013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好作品”评选后,上海市作协组织专家对优秀作品进行研究,并进行深度评论,这个做法从来没有。臧建民说:“对一个已有知名度的网文‘大神’来说,他可能不在乎点击率和稿费,但让那些专业评论家耐心读完全本并全面深入分析,却是花钱买不到的。得到客观的评价后,这些作者对自身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华语文学的局限———】
走进世界的主流文化尚需时日
深入探讨下去,“华语文学走向世界”更深的一个层面,指的是华人以外的族群对中国文化和华语文学接受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说到底,其核心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以后,如何走进西方的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中去,让中国的软实力产生影响。这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问题。陆士清教授说:“在华语的今天,我们的文学作品接受首先要通过翻译成外语,才能让不懂中文的读者阅读。事实上,包括中国古代、现代的一些经典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已有外文译本,这可以说是走向世界的,当然这些作品还相当有限。一个国家的文学要被外部世界广泛接受,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准固然重要,而整个国家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也十分重要。”
刚参加完香港书展归来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通过微信与记者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中国的文化、文学多少有些走出去,但多数在唐人街。要让外国的读者掏钱买并有兴趣读,则是很难的,也不是单纯出钱办得到的。”为倡导华文微型小说,二十多年前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就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了,郏宗培现为该会会长。这个研究会现有中国、新马泰印尼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协会、学会、研究会团体参与,并每两年在会员国轮流举行一次研讨会。郏宗培坦言:“据我所知,有三分之二成员为土生土长的华人,在当地文学界有影响,但在中国或世界其他地区几无名气。聚在一起研讨、创作交流、作品评奖,那也只是华人文学爱好者的事情,大多限于东南亚一带,在欧美、大洋洲影响就很小了。”
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郏宗培清楚地了解,在海外的华文作家大多希望在大陆出书,因为这里市场大人口多,但要想在国内出版很不容易。除了少数有知名度华人作家(多为大陆、台港移民者),出版社考虑市场原因,是不大愿意出版的。而大陆作家作品要获得欧美地区关注,主要靠西人翻译并在主流媒体上传播,才可能产生影响。而西人翻译有一大倾向,就是随意更动作品,让故事内容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就连莫言作品翻译也遇到此类现象。“语言隔阂是一大问题,中老年作家一般不懂英文,作品任人阉割也不知。”
一些穿梭在中西文坛之间的海外作家也深刻地体会到,华语文学在海外市场仍处于一种未被重视的窘境之中。在国外图书市场,以前很少能看到当代华语作家的作品,这几年华语文学渐受重视,但影响力还不够。学界普遍认为,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翻译,让华语文学有更高水准和更有文学价值的译本,使得华语文学作品跨语言的传播,同时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
对于华语文学的前景,陆士清教授说:“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交往和抓住中国机会的需要,吸引着世界千万人在学汉语,几百所孔子学院的建立,更把学汉语推向了高潮,这些学子将成为接受华语文学的庞大的后备军。”
郏宗培则冷静地说:“要把中国优秀作品推荐出去,一靠政府支持、与国外政府文化交流,二靠作品自身过硬,确能引起外国读者兴趣,三通过影视改编、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华语文学走向世界,需要时间,需要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