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需要一座以巴金命名的城市文学馆"
来源:文学报 选稿:丛山 作者:郑周明 发布于:2014-06-27 点击:980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教授对此事思考颇为成熟,他认为上海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发挥着“半壁江山”的作用,文学馆可以不局限于“巴金”本人,但巴金故居以其丰富收藏能够为这个文学馆提供初期的支撑,巴金的名望以及贯穿到21世纪的文学生命,也能够为这样一个文学馆赋予深远意义。他颇具前瞻性地认为,将来这个文学馆可以与上海其他作家故居协调运作,形成一个文学陈展群落。作家李辉很是赞同,认为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近现代文学馆应当引入最新文博设计,同时与巴金交往密切的朋友的书信或藏书都可纳入进来,也能从一个文学家个体出发看到更广阔的文学交流。
上海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却没有一座文学馆能予以呈现,在赵丽宏和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看来,无疑是最大的遗憾。巴老去世十年来,赵丽宏、孙甘露等作家以及主持人曹可凡先后在上海市人大与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设巴金文学馆的提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耽搁至今。陈子善颇为激动地说,他的一些学生对上海文学成就全无了解,也没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去了解,这与上海文学的历史现实完全背离,对于海内外游客也是一大遗憾。
开放两年的巴金故居无论从何种标准看,都是一座优秀的作家故居,但巴金故居副馆长周立民解释说,狭小的巴金故居如今只是展出了巴老档案资料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借存在其他单位的库房里,从展示空间、活动空间到学术研究、文献安全都存在较大问题。也因此,他期待能够在将来的文学馆中完整呈现巴老的文学人生。
记者看到,在最新一份提案中,对于这座预备进入申报流程的文学馆的功能作用已有详细计划,包括通过文博陈展衔接丰富上海近代与当代文学面貌的呈现,开展文学馆的国内外合作特展临展,为上海三大文学活动品牌———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国际儿童文学作家节,以及日常大小文学活动、青年作家培训交流等提供专业场地。这个问题让博物馆专家陆建松教授颇受感触,他进一步从文学博物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文学馆功能区域和形象设计的初步设想,认为这样一个文学馆需要充裕空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和可持续性。对此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原副局长宋浩杰表示,徐汇区很期待文学馆的落地。据悉,这座大型城市文学馆已受到相关领导重视,进入“十三五”项目申报中,但要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仍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重视和支持。
咨询会还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李存光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上海市作协党组副书记马文运、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徐春萍、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以及巴金先生外孙女祝云立等人,在他们看来,一座以巴金命名的大型近现代城市文学馆,不仅是文学界的分内事,同样也是上海完善文化形象、充实文化发展的核心亟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