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电影向文学致敬

电影向文学致敬

来源:文学报  选稿:丛山  作者:金莹 何晶  发布于:2014-06-13  点击:1130



多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将于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6月14日至22日,沪上影迷们又迎来一年一度的狂欢,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在上海盛大举行。在短短九天时间里,300多部中外佳片将在上海的35个影院集中上映。

记者了解到,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除了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外,还设置了开闭幕影片、官方推荐、首映盛典、向大师致敬、4K经典修复、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地球村、歌剧电影、儿童电影、触摸3D、IMAX 视野、MIDA纪录片和短片展映等多个单元。而在每个单元的参展电影中,都不难发现文学的影子。本报记者梳理了其中由小说改编的诸多电影,试图找寻电影与文学作品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个盛夏,看部电影,读本小说,不失为一个清凉的选择。

当经典遇见经典

当一部好小说遇到一个好导演,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本届电影节的“4K经典修复”单元,展映影片包括 《出租车司机》、《教父2》、《费城故事》、《苔丝》、《悲惨世界》(1935版)、《天堂的孩子》、《怒海沉尸》和《玛戈皇后》,都是电影史上的重量级作品。而这些电影作品中,不少都有着深厚的文学根基。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些影片中最耳熟能详的,当数《悲惨世界》。电影《悲惨世界》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雨果于1862年发表了这部长篇小说,它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十几年的时间,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等等问题。而本次放映的1935年版本的《悲惨世界》由法国导演雷蒙·伯纳德执导,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制造了长约五小时的惊奇玄澜之旅,无论是对内容探讨的深度还是对细节展现的凸显,这部作品都是对雨果作品最为精彩的一次大银幕诠释。

由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改编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同名小说的电影作品《苔丝》无疑也是成功之作,影片基本上忠实于小说原著,将苔丝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由爱情关系上来展开。影片中省略了很多小说中旁枝描写与情节,显得简练而生动。把一场凄美动人的悲剧讲述得不疾不徐、舒缓雅致,导演改编名著的功力可见一斑。精致的构图是电影的一大亮点。从一开场夕阳下蓝天绿野间一群白衣少女载歌载舞地走近,到最后晨雾中骑警领着苔丝夫妇徐行徐远,构成浑然照应。“最能够体现电影这一艺术的特性的镜头,是当苔丝发现安吉尔并没有读到那封忏悔信的时候,屏幕前闪过大片耀眼的白光,观众能够很直接很强烈地感觉到她头脑中的那种晕眩,这绝对是文字所无法给出的效果。既能不失原著的品位和内涵,又能充分发挥光影的优势达成另一层次上的艺术感染力,好的改编电影就应当如此。”有观众这样描述自己的观感。

电影《怒海沉尸》则改编自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天才雷普利》。小说出版于1955年,一开始只被视为纯粹的娱乐读物。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书中那些堕落的幻想可以被理解成为战后“美国版的《基督山伯爵》”。电影则由法国导演雷内·克莱芒导演、阿兰·德龙主演。《怒海沉尸》有着完美、精巧的结构,电影借鉴了戏剧中的凝练与集中元素,将情节推动与人物面貌展现、人物性格演绎与人物内心变化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非常紧凑和逻辑地同时又极富变化地将内容环环相扣。若将《天才雷普利》与《怒海沉尸》相比较,电影不若小说那般直白展示所有的残忍、嫉妒、无法平息的欲望以及疯狂的算计,导演对雷普利的动机不甚关心,他更精密而冷静,热衷于炫耀着类型片的技法,充分显现了雷内·克莱芒作为技术派导演的细腻与精巧。

法国导演帕特里斯·夏侯执导的《玛戈皇后》 则改编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同名历史小说,讲述的是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的宫廷斗争。这部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片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和评委会大奖,1995年凯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的《教父》,则是根据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于1969年所写的同名小说改编。《教父》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可以说,《教父》的出版,奠定了马里奥·普佐在文坛的地位。而在接手《教父》之前,弗朗西斯·科波拉还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导演。有着不俗编剧功力的他和马里奥·普佐联手改编,将一本通俗犯罪小说改编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家族史诗,成为影坛的不朽佳话。

第五代导演:因为文学,所以经典

今年3月,著名导演吴天明因心梗离世,享年75岁。吴天明是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在他任职期间,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黄建新、顾长卫等一批有艺术造诣的新人,是不少第五代导演的伯乐。从本次电影节推出的“吴天明与第五代导演作品展”中,观众可以看到,吴天明和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经典电影,大多有着文学的底色。

吴天明是自学成才的导演,从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受人注目,《人生》是他的代表作,《老井》《变脸》 则成就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峰。

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根据叶蔚林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影片展现出水上放排人与大自然山山水水融为一体的自由豪放的气概,显示了质朴无华、亲切近人的生活情致与动人心怀的艺术魅力。该片于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

吴天明的电影代表作《人生》则改编自陕西作家路遥的同名小说。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地区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以及感情上的追求与挣扎,尤其是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巧珍、同学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更是直抵一代人的心灵深处。这部电影在1984年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老井》可说是当时电影现实主义风格探寻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根据山西作家郑义的小说《远村》改编,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初太行山深处农村青年孙旺泉带领村人打井的故事。当时,第四代导演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要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剧情在“日常生活”中推进,自然、流畅、毫不做作。《老井》就从普通山里的一群打井求水的最普通的百姓开始挖掘,平铺直叙,故事简单质朴,但戏剧的冲突和矛盾一直存在。

到了第五代导演身上,文学与电影则逐渐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文学与电影积极互动。这些成功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如今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经过电影的再创造,小说有了另一种风格的演绎,亦已为更广大的观众所熟知。

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本片是陈凯歌转型前的一部作品,与早年的《黄土地》相比,主题上在延续陈凯歌一贯的对中华民族命运、前途的思考与探索的同时,更加充满寓意地反思了文化的贫瘠与缺失和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问题。影片中许多自然景物的空镜头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空灵的意境。

田壮壮的《盗马贼》则以艰涩的电影语言对藏传佛教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盗马贼》 作为中国第五代青年导演探索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新颖的电影语言和现代人的视角,探究了人与宗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等重要的哲学命题。这部电影改编自张锐的中篇小说《盗马贼的故事》。

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则根据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改编,讲述了一个颇带荒诞色彩的故事。一个酷爱下棋的工程师赵书信因为丢失了一个“黑炮”棋子而发了一封“黑炮丢失”的电报,不幸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以为他是间谍,他被暂停工作以至于工厂机器烧毁。最终,黑炮回来了,大家虚惊一场。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荒诞,黄建新采取黑色幽默的方式加以提取、嘲笑以及自嘲,用一种近乎无奈的黑色幽默态度审视“黑炮事件”和“赵书信性格”,从理性角度剖析生活,在现实感和历史感高度逼真的基础上,探求生活真谛。小说本身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电影保留了一定的批判性和自我思考,也使这一矛盾相对柔和。

张艺谋的《红高粱》为中国电影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级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莫言同名中篇小说。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此外,因巩俐是本届电影节评委,本届电影节评委展中的这三部电影 《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也是张艺谋的作品。其中《秋菊打官司》 故事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江苏作家苏童的 《妻妾成群》 改编,《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曦伏曦》。

向大师致敬

历年电影节上一直备受关注的“向大师致敬”单元,今年除了吴天明和第五代导演的展映,还将带来罗伯托·罗西里尼、阿伦·雷乃、马龙·白兰度、姜文等优秀影人的影展。在这些大师影展上,我们也能找到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有评论者如是说。而这部由阿伦·雷乃执导、上映于1959年的影片改编自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之间的爱情故事。大量闪回画外音,象征与隐喻镜像语言,意识流结构方式,时空交错剪辑,独白叙事视角、心理化人物塑造等等方式,让这部电影成为西方电影从古典转向现代的里程碑。

同样由阿伦·雷乃执导的 《去年在马里昂巴》 则是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人物罗伯·格里耶受导演之邀创作的所谓“电影小说”。这部可以贴上法国新浪潮、黑白老片、文艺片名导、作家电影、叙述时间和空间错乱等标签的电影,可谓“文艺片中的文艺片”。看过小说之后再看电影,或者反过来,都有益于更好的相互理解。

马龙·白兰度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则是根据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电影把原小说的背景从非洲搬到了亚洲。电影的拍摄固然和当时对越战的反思有关,但其实就根本而言,战争只是一个背景,电影所要表现的核心在于对于自我的反省,特别是对于西方文明的反省。而反映上世纪50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的《码头风云》,根据纽约《太阳报》撰写的有关码头的报道文章改编而成,艺术风格具有半纪录片特色,外景全部实地拍摄,几乎所有的场面都呈灰暗调子,凄凉阴冷,与主题十分吻合。影片荣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此外,姜文作品回顾展的三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也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对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在北京的人们来说,小说和电影都能引起极大共鸣。该片一上映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国外媒体盛赞“《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当年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太阳照常升起》 改编自江苏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让子弹飞》则改编自四川老作家马识途的小说集《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