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看世界杯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丛山 作者:吕林荫 发布于:2014-06-13 点击:797
北京时间今天清晨,2014年巴西世界杯拉开战幕,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球迷将为足球狂热。
在此,推荐几本与世界杯相关的好书,有的关于巴西,有的关于足球,有的关于运动,还有爱。
愿你在这奇妙的世界杯时间里,不仅因足球悲喜,也因足球而找到阅读的冲动与快乐。
能让人泪流满面的逗笑书
《极度狂热》
[英]尼克·霍恩比著 沙迎风译
万卷出版社
所以,请对他们宽容,请容忍这些将一项体育活动的某个时刻描述成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时刻的人。我们并不是缺少想象力,我们也不是过着悲惨和贫困的生活;只是现实生活比较苍白,比较无味,没有那么多可能的、预料不到的极度狂热。
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科在他的《带着鲑鱼去旅行》中有一篇文章,名为《球迷靠边站》。他在文中写道,他无法理解球迷,最无法理解的是他们自始至终都会把你当作一个球迷来对你说话。
大约所有球迷看到这段话都会莞尔,而上文的书摘大约可以被当作大部分球迷的心声来对埃科作答。
《极度狂热》的作者尼克·霍恩比,正是这样一位球迷。如回忆录般的70多篇日记,巨细靡遗地描写了一个英超球迷的心路历程。霍恩比以轻松幽默、机锋处处的文字,剖析了自己与足球千丝万缕的关系。详实的足球生态、有趣的球迷心态,以及有关足球与阶级的剖析,皆生动捕捉了足球迷的绝对狂喜与彻底绝望。
这本书被誉为“英超球迷的圣经”,堪称足球题材的经典书作,曾被两度改编成电影。当然,它并不是“只有球迷看才觉得有意思”的书。即便你和我一样,算不上阿森纳的球迷,算不上英超的球迷,甚至算不上球迷,也一样会爱上它。
作为非球迷,我从书中读出了球赛之外的另一条线索: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由于渴望父爱,对足球这项充满男性力量的运动生出极度的狂热。足球陪伴他度过孤单、青涩的少年与青年时代,也是足球,帮助他始终没有放开父亲的手。很久以后他才发现,足球是他与这个世界最重要的联系之一。
当若隐若现的刻骨亲情与作者精湛的英式幽默融为一体时,这实在是一本能让人泪流满面的逗笑书。
了解巴西的最佳选择
《巴西:未来之国》
[奥]斯蒂芬·茨威格著 樊星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座有趣的城市,必然包含巨大的矛盾。单纯的现代化单调无味,一味的落后则令人不适,贫穷的城市充满悲伤,奢侈的地方又过于乏味。一座城市拥有的层面越多、包容的矛盾越丰富,就越具有吸引力。
从今天起,万众瞩目巴西,你大概也对那遥远的南美土地生出了许多好奇。我要向你推荐的这本书,出版于1941年,今天读来,依然是了解巴西的最佳书籍。
不要试图在这本书里找到巴西的领土面积、地理分布、气候状况、人种构成等报表式的数据,也不要试图从书中窥视那些猎奇式的异域风光,大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把巴西比作他的爱人,《未来之国》就是他写给爱人的美丽情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这本书创作的时代。
1934年,维也纳事件爆发,茨威格被迫逃离奥地利,流亡英国。随着战火在欧洲大陆蔓延,他又不得不迁居美国,并于1940年前往巴西。一年之后,茨威格写下了这本书。可以说,当时他对欧洲文明已经完全绝望——这在他的《昨日的世界》中就有相当的体现。少有人知的是,正是在巴西,茨威格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某种程度上,巴西不仅仅是茨威格的爱人,她更是茨威格的全部希望。
“未来之国”,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他借着这本书,为人类描摹明日的图景。
安静地写一段狂热的历史
《世界杯冠军志》
体坛传媒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金女神杯的历史有点像好莱坞电影,曲折而惊险: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国际足联副主席奥托里诺·巴拉西藏匿在床底下的一个鞋盒子里,幸运地逃过一劫。1966年世界杯前,金女神杯在英国展出时被盗,一只名叫“泡菜”的小狗帮助苏格兰场警察在一幢建筑的花园里找到了它。为此,小狗的主人科尔伯特和他的妻子珍妮得到了500英镑的奖金。
最有意思的是,“泡菜”居然被邀请到贵宾包厢观看了世界杯开幕式,它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只以贵宾身份观看世界杯的小狗。
1983年12月19日晚,被“泡菜”找回来的金女神杯在巴西足协总部大楼里被盗,并且被歹徒融化成金块出售,卖了大约3.4万美元。
前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主帅穆里尼奥说:“足球,就是人类情感的总和。”
为着这份人类共通的情感,很多国家出版了类似世界杯史话的书籍,其中有不少坚持每4年补充、更新,数十年传承不断,安静地书写一段段狂热的历史,几乎成为本国球迷的国民读物。
可惜的是我国还没有类似读物。因此,当拿到刚刚问世的《世界杯冠军志》系列书籍样书时,突然有一种期待:期待这7本扎实的世界杯冠军队专集可以不止出现在今年,更出现在4年后、8年后,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当下,也读到过去。
足球,不仅仅为了胜负
《生于午夜》
张晓舟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卡西利亚斯上半场三次借发球门球拖延时间,引来全场嘘声。皇马门神足足浪费了珍贵的一分钟。若以300欧元一张球票算,每名球迷被他偷了3.3欧元,10万球迷就被他偷了33万欧元。
到了下半场,轮到少打一人又领先一球的巴萨消磨时间;但他们却是以精彩的控球,以愉悦的方式消磨时间,梅西、哈维、伊涅斯塔三人有意凑到一起,把对手耍得团团转。王者之所以是王者,是因为他们为足球、为足球之美而生,而不仅仅为了胜负。
我们身边似乎是缺乏足球文化的,国内作者写的真正能让球迷“咂出味”的书不多。那些“营养丰富”的书,如乌拉圭记者加莱亚诺的《足球往事》,又往往没有与中国相关的内容。球评人张晓舟的这本《生于午夜》,有望改变这个局面。
这是一部广义的球迷日记,是一次关于足球文学写作,充满了一个资深球迷的体验、见证以及偏见。此书不解释足球规则,没有技战术知识和有关排兵布阵的臆想,有的是一个铁杆球迷最深沉的爱、飞扬的青春、不忍回首的轻狂岁月以及无数个欣喜若狂或捶胸顿足的不眠之夜。
运动改造大脑,谁来改造运动
《运动改造大脑》
[美]约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著 浦溶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2000年10月,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用运动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要好于抗抑郁药物。这真是个好消息!不幸的是,它被淹没在《纽约时报》第14版的“健康与健身”专栏里。如果运动是一种药丸的话,那它肯定会占据 《纽约时报》的整个头版,而且会成为21世纪的畅销药。
一场场足球盛宴勾起你去绿茵场上跑一跑、到泳池里游一游、去健身房折腾出一身汗的欲望了吗?明明知道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运动?
大约因为我们早早地将体育运动“外包”给了有着超强体能的运动员们,期待他们去奥运会上摘金夺银,我们这些普通人等着看他们的表演就行了。
也因为,日益发达的医学和科技让我们学会偷懒,期望健康可以由各色药丸来维持。
所以,当读到这本书时,对于作者通过丰富的科研数据和严密的推理分析,得出运动可以改造我们的大脑、重塑我们的精神和意志的结论,我并不太讶异。我更关心的是,运动改造大脑,可谁来改造运动,让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人们真正爱上运动?这个6月,或许正是思考这个问题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