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生态散文”写作引起关注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选稿:丛山 作者:朱自奋 发布于:2014-06-02 点击:902
胡冬林、格致、任林举“吉林散文三家”研讨会在沪举行
从沪上看“北方写作”,以复旦声音说“吉林文笔”。日前,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写作与研究中心、吉林省作协共同主办的“北方写作 吉林文笔——吉林散文三家胡冬林、格致、任林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吉林三位散文家的“越轨的笔致”以及本土特色的“生态散文”写作特色,给人带来新颖、震撼的阅读感受,专家对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价值评价,作了深入探讨。
胡冬林是满族作家,近二十年来深入长白山区,长期租住林区,考察山林,创作出《野猪王》《狐狸的微笑》等作品,多次获奖,被誉为中国离野生动植物最近的作家,是中国文坛很少的具有真正现代自然文学意义、能真正打开自然的梭罗式作家之一。胡冬林在环境保护方面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长白山黑熊被毒杀事件,就是胡冬林发现并举报的。“当我们钦羡大自然中的美丽生灵时,是否想到,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无尽地侵扰。大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正在加速消亡中,让我们伸出爱的手臂请它们停一停。”满族女作家格致曾创作散文体长篇小说 《婚姻流水》等,被认为以女性的出众才华成功地表达了“她”的世界,叙事独特。任林举的长篇纪实作品《粮道》 对粮食这一永恒性人类生活主题作了深入的人文关怀和伦理忧患,其对转基因粮食危机的提示“令人触目惊心”。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指出,“生态文学”是五四新文学以来所没有的文学类别。五四新文学强调人的发现,精神的启蒙,而很少有文学把人降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相亲互爱,同情尊重自然界生物。“生态文学”是更近于庄子精神传统的一类文学。新时期以来,陆续也有一些关注自然的作品,如张炜的散文系列等,也反对狩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评论界对散文中的这一创作类别长期以来关注不够。陈思和指出,当下一些描写生态的文字,很多并不是文学作品,而更多是“博物”作品,比如台湾地区一些作家对鸟类、蝴蝶作深入观察等,但这类作品很少有提示鸟类、蝴蝶与人类的关系,更多像是博物馆的介绍。而胡冬林的作品,则完全把自己变成森林中的一个成员,一位观察者,不仅文字漂亮,而且把人的感情与生命融入到山林中,尤其是采取了与动物平等的观察视线,这是其作品的特别之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指出,地方文学如何与整个中国文学史进行对话?评论家如何为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框架中寻找所属的谱系?至少对这几位吉林散文作家的创作来说,研究者不容易在文学史上找到对应物。他们的创作给我们的阅读提出了挑战。或许我们可把它们与梭罗《瓦尔登湖》等作品作一个世界文学的直接对话,但对珍稀动物、大型野兽进行描写的文学作品,总体仍是缺少,这也是东北这块土地能提供给我们的特殊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杨扬教授认为,胡冬林等人的创作有些受美国“生态文学”的启发,但视野、生命体验上更多地受吉林这片土地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作品并未切断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故而在格局上具有尖锐性、丰富性,这为评论界提供了开阔、新的视野。常熟理工大学丁晓原教授认为,这个时代过于浮躁物化,无法让人“安静”地谛听来自自己心灵深处的回响,这恰恰也是“吉林文笔”带给读者的惊喜。同济大学王鸿生教授认为,在这个发生了系统性紊乱的世界里,这几位吉林散文家如此安静的写作,构成了与主流价值的极大反差,触碰了这个时代最敏感的困惑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