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故居:这里埋藏着爱、恬淡和悲戚
来源:青年报 选稿:丛山 作者:郦亮 发布于:2014-05-28 点击:1694
这处不起眼的两层居所,散发着浓烈的历史气息。
青年报记者 马骏 摄
沈尹默在海伦路504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25年。这栋老旧的小房子,埋藏着一代诗书大家太多的爱、恬淡和悲戚。在沈尹默离世43年后,这栋房子最近被评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并排着,却没有靠着”
5月27日早晨初夏的阳光,透过街边法国梧桐,在海伦路504号的墙上投下淡淡的影子。这样的场景,多年始终如一。很多年前,沈尹默站在窗前,心中默念青年时期的诗作——“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却没有靠着”时,所见的也是这样一番情形吧。只是43年过去了,“顶高的树”高过房顶,看树梢需要仰头了。
这处不起眼的两层居所,散发着浓烈的历史气息。房子和所陈列的那些主人的旧物,一起显得老旧。在这个追求新潮的时代似乎有点格格不入。
甚至早在1946年,沈尹默迁居于此时,这房子已陈旧了。海伦路504号原为沈尹默夫人褚保权舅舅的产业,沈尹默借居于此一年后,即与褚保权结婚,并长期定居下来。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走进这里,看看四壁情形,忍不住说,这里小而旧,以沈尹默的身份,应该住更敞亮的房子。沈尹默只是摆摆手。他喜欢这里的恬淡。
青年报记者面前的这宅子有两楼。一楼只五六十平方米的陈列室,曾是沈尹默的客厅和餐室。二楼是沈尹默夫妇的卧室和书房,现在住着夫人褚保权的侄女褚家玑老人。一切还都尽可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一代诗书大家沈尹默,晚年在此过着清心寡淡的生活。平日在楼下吃饭会客,大多数时间则在楼上写字读书。后来腿脚不便了,也就很少下楼,但依然每天写字读书。沈尹默一直保持勤俭的习惯。他为节省宣纸,每日练字,必先用狼毫蘸淡墨一纸一字而写,待字迹干后,蘸浓墨写一纸四字,再干后,将纸翻转过来,随意挥写。
沈尹默享受这份寡淡和清心。也正怀着偏居一隅,怡然自得之心,才可能在那种大环境下依然保持一份旧时文人“并排着,却没有靠着”的风骨。也才能做到那副自书对联所写的“艰苦自得力,金石不随波”。
妻写君摹,夫妻情深
那副对联现在还挂在故居二楼的书房里。47年前的那个深夜,逆境中的沈尹默让儿子将自己一辈子珍藏的明清书画真迹撕成碎屑,用脚盆泡成纸浆,倒进河里,应该就在这里。现在想来,悲壮的沈尹默能坚忍走下去,和他追求寡淡、“艰苦自得力”之心不无关系。
当然也与夫妇情深有关。褚保权是沈尹默的第二任夫人。两人虽只生活了24年,但情意甚笃,这也成为沈尹默晚年少有的慰藉。沈尹默故居管理员小陈告诉青年报记者,沈尹默夫妇未请保姆,沈尹默一日生活均由褚保权悉心照料。
沈尹默晚年眼疾严重。即便戴着厚如瓶底的眼镜,依然眼前一片混沌,读书时近乎贴于纸面。但沈尹默每天是不能没有书法的。受先生多年影响,褚保权也有很深的书法功底。为解先生“心痒”,她就将碑帖上的字先临成大字,再供先生临写。
1971年,沈尹默以88岁高龄去世。褚保权此后便守住在这充满回忆的老宅里,从未离开。晚年的褚保权一直思念着沈尹默。1987年她向虹口区政府申请将老宅自费筹办成故居。1988年故居完成修缮,一楼辟为陈列室,褚保权仍住二楼。又过两年,87岁的褚保权怀着对沈尹默的无限依恋去世,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褚家玑老人住进姑母和姑父的这间居室,继续守护着一段往事。
2014年5月27日的早晨,故居管理员小陈坐在沈尹默当年的餐厅里。“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却没有靠着”。她在想,那时窗户的玻璃上映着的又是怎样一副慈爱且坚忍的面孔呢?
[参观小贴士]
每周二上午 9:00-11:30,下午 13:30-16:00 开放。地铁4号线海伦路站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