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他用《巴黎评论》打掩护,既是作家也是间谍

他用《巴黎评论》打掩护,既是作家也是间谍

发布于:2014-04-08  点击:832



《巴黎评论》的另一位创始人,在文学上更有成就的彼得·马修森(Peter Matthiessen)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5日在纽约州萨加波纳克的家中去世,享年86岁。

《巴黎评论》创始人之一彼得·马修森4月5日在纽约州萨加波纳克家中去世,享年86岁


彼得·马修森 1927年5月22日出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  

2014年4月5日在纽约州家中去世,享年86岁


继乔治·普利姆顿和托马斯·金兹伯格之后,《巴黎评论》的另一位创始人,在文学上更有成就的彼得·马修森(Peter Matthiessen)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5日在纽约州萨加波纳克的家中去世,享年86岁。

马修森的儿子阿历克斯说,老马修森一年多来饱受白血病折磨。按原计划,马修森的最后一部小说《在伊甸园》将于本周四出版上市。

作为当代著名的生态写作作家,马修森的代表作——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雪豹》中文版曾由新经典出版。他一生共写了30多本书,大部分是非虚构作品,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是从小说开始的。马修森曾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影子乡村》),他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历史上唯一一位既拿过虚构类又拿过非虚构类奖的作家。

1927年5月22日,彼得·马修森出生在曼哈顿,他是斯堪的纳维亚捕鲸人的后裔,他的父亲埃尔德·马修森是个建筑师和环保主义者。马修森和兄弟姐妹在第五大道长大,他们家的公寓可以俯瞰中央公园。马修森和乔治·普利姆顿后来一起创立了《巴黎评论》,他们是曼哈顿圣伯纳德学校的同学,1945年中学毕业后他参加了海军,在珍珠港服役,退役后进入耶鲁大学主修英语,同时又辅修生物、鸟类学和动物学。大三那年,他以交换生到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当时他还是耶鲁大学的学生。1950年,马修森从耶鲁毕业。

1950年代初,马修森曾在巴黎短暂居住,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流浪在欧洲的美国文学青年。1953年他们在一起创立了《巴黎评论》,他童年时期的好友乔治·普利姆顿当时担任主编。这份由4个美国人创办的文学杂志至今依然是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巴黎评论》虽冠名“巴黎”,但内容与法国和法语没有太大关系,杂志最初被法国圆桌出版社收容在那里办公,很长一段时间编辑部都居无定所。1973年编辑部从巴黎迁至纽约,但“巴黎”沿用至今。在《巴黎评论》几十年的辉煌历史中,发掘了一大批年轻作家,之后他们都成为大师级的作家,如杰克·凯鲁亚克、菲利普·罗斯、V.S.奈保尔、T.科瑞赫辛·博伊尔等。

马修森身上有很多标签——作家、记者、环保主义者、探险家、禅宗信徒、专业垂钓者……还是美国中情局在文化界的卧底。多年之后,马修森的好友乔治·普利姆顿才发现,马修森其实是中情局在巴黎的秘密特工,他在法国的秘密工作是监视在法美国人,而创办《巴黎评论》有助于掩护他的身份。

一直到1970年代,马修森曾为中情局工作的秘密才被披露。马修森受中情局招募前往巴黎监视旅居在那里的美国人,尤其美国作家,比如詹姆斯·鲍德温、欧文·肖、威廉·斯泰隆。二战后,为对抗共产主义,中情局还曾花费巨资赞助海外的杂志和文学项目。对于为中情局工作的岁月,马修森说,在他们那代人看来,为中情局服务就是为国效力,是感到荣耀的事情,而且还有很多好处,“免费去巴黎旅行、写作。”

“我用《巴黎评论》打掩护。这是肯定的。”马修森在2008年对纽约时报说,“但中情局并没有干涉《巴黎评论》。”对于自己的间谍生涯,马修森在2008年的一次电视访谈中说,“我就是打探一些人的信息。我是新手,干了不少年轻人的蠢事。”

从巴黎回到美国后,马修森搬到了长岛南福克,他的女儿萨拉在那里出生。1953年,马修森和夫人在巴黎生了儿子卢卡斯。为了养家糊口,马修森做过渔业贸易,夏天还驾驶一艘深海渔船。那时,他只在冬天和歇息时才写作。

1958年马修森结束了第一次婚姻,然后他在世界各地游历,开始了他的旅行写作。1963年,马修森与黛博拉·乐芙结婚,受第二任妻子的影响,他也笃信禅宗。对1960年代的美国文学青年来说,信仰禅宗是时髦的事情。同样时髦的事情是使用LSSD,彼得·马修森被认为是最早倡导使用LSSD迷幻药的人。

1972年,他的第二任妻子乐芙去世, 1973年,彼得·马修森和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前往尼泊尔研究喜马拉雅蓝羊,还想一窥稀有、美丽的雪豹。对于研究禅宗佛教的马修森而言,这也是一场灵性的探索。任何行程对旅者的人生都是一场试炼,这一回尤其重要。这段旅行经历帮助他创作了畅销书《雪豹》,该书中文版由新经典于2009年出版。在书中除了描述他们艰深困顿的跋涉,以及细致的动物观察外,也充满他在灵性上的探索所悟出的警言智语。《雪豹》一书,将叙事者和他的世界展露无遗,对这场“心灵朝圣之旅”作出最灿烂动人的描述。

马修森的写作大部分与生态和旅行有关,他的足迹遍布亚洲、澳大利亚、南美、非洲、新几内亚等等。

他去亚洲腹地后写下了《雪豹》,1978年至1986年,马修森两度前往塞内加尔、冈比亚、科特迪瓦和中非旅行,在那里调查非洲野生动物生态,这段研究和旅行经历后来成为《自然沉默》一书。书中不仅翔实记录他如何观察动植物生态,如何与原住民、教士互动,而且对官僚体制所造成的窒碍,也有批判性的描述。他并且大胆提出,非洲大陆因政权与经济的更迭及崩溃,以致人民备受压迫,生态也蒙受极大的威胁。

同样,马修森去南美腹地的旅行也帮助他完成了《云雾森林:南美荒野纪事》一书。《自然沉默》和《云雾森林》在台湾都有中译本。所以,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说,马修森是“抒情传统中,最伟大的当代自然作家”。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