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蒋晓云:书写离乱素人情

蒋晓云:书写离乱素人情

发布于:2014-04-07  点击:865



她们中,有人无法确定在人生的哪个点上和原初的自我失散;有人五十岁才迎来真正和爱人的厮守;有人要女儿当众剃光头发帮衬做政客的情人;有官二代小姐耗费苦心却嫁到美国的荒漠里;有人在三十年里分期预付了人生终点时的冷清和伤心……她们都在蒋晓云的笔下,随着离散颠沛的世事倔强生存。

蒋晓云,曾是与朱天文、朱天心、吴念真等人一起齐齐登上文坛的才女,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1980年赴美留学,成家立业,当上IT界的高管,离职后又毅然复出,以新人面貌出版《桃花井》。其中的三十年,是完全的写作空白期,编写电脑程式也让她得心应手,训练了小说创作必需的逻辑思维。她不曾留恋文坛风云,甚至也不关心艺文界的八卦或潮流,完全地置身“文”外。而她的复归又是完全的复归,用三十年的跨度深化民国百年来的传说。

张爱玲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女人,王安忆写的是一九四九后留在上海的女人,蒋晓云写的也是这群人,却是她们游离、漂泊后的百般况味。就说《百年好合》中让人最唏嘘的一篇《北国有佳人》中的“小北京”好了,用的是和白先勇的《尹雪艳》原型一样的人物,在上海百乐门风光一时的舞女,但蒋晓云写的是她因着两位恩客的前缘,不算太落魄地搬到台湾,还以为躲过一时就能回上海和母亲团圆,却在台北起起落落,又因一个神秘的特务,辗转逃离,去了美国,成了餐厅老板娘。她是如此强悍,以至于政治风云都成了她个人传奇的背景,不管在哪种政局下,她都只凭借本能去活,并且活到龟鹤之年,再回上海时,俨然是神秘贵妇,那风韵仿佛跳脱时空,直接接驳到了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但风骨却比那个时代本身更硬朗、更坚不可摧,承受了更多琐屑繁芜的挑战。这便不再是一个舞女,而竟像是女强人的形象了。

蒋晓云笔下的女子敢爱敢恨,随波逐流,妙在她们不仅在青春盛年时挥洒性情,甚至到老也多情,从六十岁到一百岁也会有醇厚的感性质地。这些故事坚持要把当下的瞬间连缀成人生和时代的积淀,于是,才有很多人喟叹:原来年过半百的女人也能写得这样好看!

《百年好合》的副标题里有两个值得细说的定语。一是“民国”,二是“素人”。蒋晓云的写作计划简单又大气:塑造民国元年(1912)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出生的女子,共计三十八位,已写完的十四位女子、十二篇故事便集结而成《百年好合》。这时便要提到素人的概念:平凡百姓,不是高官富贾,亦非明星才子。蒋晓云试图把自己从亲朋好友那里听闻的故事糅合到民国的特定历史时空里,让女性的天赋和时代的烙印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是要她们的个体映照时代的变迁。

时代落到个体身上,终究是饮食男女。蒋晓云笑称,跌宕的宏大的历史就让男人去写吧。她只为这些让人神魂颠倒的女人而神魂颠倒,写到动情处,独自在书房落泪,让她那生在美国、根本不认得汉字的儿子看得傻眼。

开篇《百年好合》中的百岁老妇人也是真有其人,蒋晓云确实参加过这样一场浩大的庆生宴,她只知道主人公哪怕百岁了,也硬说自己九十五,便觉得这老太太太可爱了,不如把她的一辈子都编出来吧!于是,便有了这个年轻时好强持家,为了把自己嫁出去而故意隐瞒五岁的金兰熹。

失散离乱时,活下来都难,活得有爱有情有恨就会像是奇迹。有沧海桑田的对应,女人的情怀才会显得妖娆。

从金兰熹这一家出发,便如开枝散叶,牵扯出更多女子,整本书里的十四位女主人公多多少少是有亲缘或地缘的牵连,这蛛网的结点或是男人或是孩子或是老人,三代人的故事便从容铺展,越往下读,越觉得有《红楼梦》般的形制,是贵妇、村妇、小姐、丫环都出彩的大格局。

构思之巧,只是阔别创作三十年的蒋晓云的一种天资技艺,其二,便是写活人心细微的笔调,无论是私奔台湾的清真面馆老板娘、为躲开正房而暂避台湾的富商情妇,还是纯粹去台湾度假却一去不归的富家小姐……都得到了细腻生猛的描绘,说起来,多少都有原型,蒋晓云先要慧眼识珠,择取精彩素材,再要锦上添花,让想象力和真实背景天衣无缝。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没有张爱玲式的刻薄或自怜,毕竟,几乎所有张爱玲的叙事都是以其私己的悲欢为出发点的,固然华丽聪敏,却注定离群寡合。而蒋晓云放眼历史波澜中的外省男女,她唯独的私己之心就是要用自己的文笔把她们记录下来,让她们在文字里再活一次。也因此,她不带入道德批判,不涉及政党立场,对人物充满慈悲,结果,恰好稳住了小说的原生态,写成了好看又感人的人物故事,和当下流行的文学流派毫不相干,既像明代的三言二拍,又像精彩的剧本,写的是时代,却又不迎合任何一个时代。

眷村第二代返回大陆后,《宝岛一村》等剧目掀起了一股以台湾外省人为主体的文化热潮,但还有很多外省人不是随军而去、不是住在眷村的,他们比随军家属更多姿多彩,传奇更为跌宕,却始终没有人为其撰述。看这本书的时候,随军家属上岸用的基隆港西二西三码头即将被拆,杭州路的日式小房也已拆得七零八落,书中人、世间人的惊险或慌乱或迷情……也仿佛随之失去舞台,这时,便更由衷地感到蒋晓云的书写补足了台湾民情中不可缺少的那块拼图。



选稿:丛山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