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正逐步接受指名道姓的批评
发布于:2014-04-02 点击:864
《新批评》建构文艺新生态
“现在大部分文学评论都是说好话,要发表一点正常的批评很难。”创办近3年的《文学报·新批评》日前出版了《新批评文丛》第一卷,昨日的首发式上,该报主编陈歆耕表示,新批评的坚持,建立起一个好的批评生态。据透露,刚开始,被批评作家不那么能够适应,但他们正在逐步接受指名道姓的批评。
《新批评》亮相伊始,就发表了对贾平凹《古炉》的一组批评文章,随后还刊登了对王安忆《天香》的不同观点,对莫言《蛙》、齐邦媛《巨流河》的质疑,以及对张爱玲《小团圆》、毕飞宇《玉米》、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的评头论足。
《新批评》敢于说“不”,对于名家作品平等论说,甚至是挑刺,有人认为这是让批评重获尊严的尝试。评论家杨扬指出,现在抽象批评多,具体批评少,而《新批评》直接针对某个作家、某个作品或文坛事件,这是很有批评锋芒的阵地。
但是,尖锐批评也掀起了轩然大波,最激烈的当属《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发微博,对《新批评》上发表的李建军批评莫言的文章表示抗议。程永新写道:“李建军对莫言的攻讦已越过文学批评的底线,纯意识形态的思维,‘文革’式的刻薄语言,感觉是已经疯掉的批评家要把有才华的作家也一个个逼疯!”程永新的微博引发了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生态的探讨。《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微博评价当下的文学批评家,“一种是拿红包的吹捧家;一种是博眼球的谩骂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也认为,当下对于文学创作的确缺乏批评的声音,但也不应为批评而批评。
据《新批评》负责人披露,作家在面对批评时态度不尽相同,有的反应强烈,会给编辑部打来抗议电话,但大多数作家态度比较平和,到目前为止,被批评作家中没有一个撰文来回应批评的。而作家们从刚开始不那么适应,到逐步接受指名道姓的批评,甚至主动提出欢迎批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容易得罪人,《新批评》的作者队伍不容乐观。陈歆耕表示,《新批评》正在不断挖掘新的作者。
选稿:丛山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