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文学选刊 · 特约评论 | 黄昱宁评小白《“发挥你的无限潜能”》
来源:思南文学选刊 选稿:傅亮 作者:黄昱宁 发布于:2021-02-26 点击:733
《思南文学选刊》将陆续邀请书评人对选刊转载的作品进行评论,本文是译者、小说家黄昱宁评小白小说《“发挥你的无限潜能”》。《“发挥你的无限潜能”》选自《上海文学》2021年第1期,《思南文学选刊》2021年第1期转载。
越界
文/黄昱宁
与市面上常见的动不动就用回车键来稀释浓度、表演深度的小说相比,小白的作品常常拒绝迁就读者的惯性和惰性。阅读小白需要耐心,需要对复杂逻辑的理解力,需要对背景知识的好奇心。《“发挥你无限的潜能”》里推进最快、最具有娱乐功能的第五、第六章,小白写得有点漫不经心,还标注“若干词句和情节发展在人工智能中文预训练模型辅助下完成”。什么是人工智能预训练?“若干”是一句话,还是几个标点?那把枪突兀地出现,是不是人工智能的主意?作为小白的读者,他觉得不必多说,我们也无须多问。
但我是个多少有点特殊的读者。既然题材与人工智能有关,手边正好有两位英国文学大师的新作和次新作可以比较: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和麦克尤恩的《我这样的机器》。前者围绕人类智识水平的人工“提升”(lifted)做文章,正好与小白笔下的被机器“优化”的作家形成对照。但在写法上,小白无疑站在了石黑老师的对岸。石黑一雄可以自然流畅地省略所有专业背景上的逻辑要点,可以轻巧地披上科幻的外衣讲他的忧伤寓言,然后迅速把外衣脱下,扔开,小白不可以。他那么耐心地描述“优化”的过程,想象人与机器一步步融合在一起的细节,写人物在隔离舱中“闻到金合欢花的香味,让细沙从指缝间慢慢滑落,用指腹感受那微酥的摩擦”,笔触兴致盎然,近乎性感。你能感觉到这样分配笔墨不仅仅是为了炫技——作者享受着跟随人物打通感官的兴奋,同时,也隐隐体会着随之而来的危险。小白是这样一种小说家:对他而言,任何设定都不能是凭空的、强行的、没有来由的,他首先得让自己浸透在材料中,理顺整个逻辑,才能找到写作的动机。这样写有点慢,也有点亏,但也有附带的好处。比如,被优化的作家齐格与“创造”他的女科学家谈恋爱,那么容易被写俗滥的桥段,因为作者对于材料的烂熟于心,新奇的意象、意外的喜感便可信手拈来:
他的语言神经元连接模式就早已自己悄悄进行了大规模重组。他读过的、他听到过的、他甚至不记得读过或者听到过的,人类语言史上无数新奇动人的词句涌现在他头脑中。成千上万个神经元如烟花明灭,语调和音节在大脑皮层中低鸣……我们吻了好久,现在他闭着眼睛,安静得像一条小狗,鼻子在我的头发、鼻翼、嘴唇上来回移动,然后埋在下巴下面,贴着衣领和身体间的缝隙,好像在努力辨别,那些地方散发的身体气味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脸上的白痴表情,嘴角松弛得像是失去控制,好像我真的无力抿紧它们。我用力收敛面孔,可是眼角上、眉梢和脸颊上,先前的傻笑仍旧残余着。
小白的叙事观念与麦克尤恩同属一脉,因此你能在《“发挥你无限的潜能”》中读出与《像我这样的机器》类似的工作方法。不过,麦克尤恩立足的时间点在假定的过去,小说的张力很大程度上绽放在时光隧道的漫游中——他引导我们思索“假若修改若干项参数之后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进而意识到人类自身的现实困境。相比之下,小白直接把时空设置到比现实跨越一步(鉴于脑机接口目前已经成为实验室项目,所以这一步也许并不需要做太大的跨越)的未来,让明天含着暧昧的笑容向今天使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于是你凛然一惊,发现那个未来的问题已经推到了眼前。
在小说中,这个问题出现在第八章,由行动力堪比猫科动物的失业记者王娜发起。这位反抗智能算法的激进组织的领袖,冷静而坚决地向世界发难:“我们认为体质优化中心越过界线了。”
“界线”是整部小说的关键词。那条线究竟应该画在哪里的问题,随着情节的推进,变得越来越沉重尖锐。超级智能改变着社会形态,也以同样的速度改变着人类自身。这并不是未来,这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扪心自问,我们谁都无法抵挡更高效地获取知识,更高速地完成圈层跃升,正如小说中的齐格和他的爱人,无法抵挡如礼花般绚烂的升级版爱情。当他们意识到这条线即将恰好画在他们中间时,一切已经覆水难收。女科学家“试图把齐格项目的优化比率调低,甚至一度考虑修改实验报告,可这毫无用处”。优化的过程无可逆转——在这个问题上,小白的判断比石黑一雄更冷更硬更反讽。后者仍然允许黑暗中照进一道阳光,暂且给人类留一个温暖的体面。但是在《“发挥你无限的潜能”》中,优化比率达到72.8%的齐格被剥夺了身为人类的资格。
三年前,我写过一个叫“文学病人”的短篇,试图用一场人类与机器人的小说竞赛,来探讨故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小说的未来。当算法统治世界之后,人类的创作能力是被规训、榨干甚至剥夺,还是被刺激、拓展甚至重生?抑或这两者根本就是一回事?我一直清晰地记得写那个短篇时受到的折磨——构思时有多兴奋,实施时就有多沮丧,最后只是勉强达到了心目中的及格线。读《“发挥你无限的潜能”》时,起初最吸引我的也正是主人公齐格的身份:一个为了把故事讲得更精彩,不惜将自己异化成机器的作家。作家齐格的悲喜剧里有宽阔的空间可以供作家小白阐述他的小说观念。小白写得任性,我读得过瘾。我曾想在《文学病人》里表达、却找不到手段表达的东西,在《“发挥你无限的潜能”》找到了答案。我不忍将人物逼入绝境,也没有将故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底气,但是小白有。当齐格在结尾处“叮”一声出现在隔离舱时,就连“镜像神经元”这样枯燥的科学词语,也突然被赋予了动人的文学性。
“我不要在你们那里做机器人,他们甚至不让我写故事。”齐格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已经被人类社会打入另册,连个机器人都算不上,只能以数据的形式封存在网络空间里。然而,现在的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相信,他将在另一个世界里成为超人,他将会续写比现实更为精彩的故事,他将用故事实现永生。合上小说,我一阵恍惚。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此岸与彼境,是否即将无力划定人与机器的界线,是否一直弄错了虚构与真实的顺序(齐格用小说预测了谋杀案就对此作出了绝妙的隐喻)?这些问题始终回荡在文字的缝隙里,如同那些“斑斓复杂”的感官体验,那些“声音、色彩、内心深处奇异的气味”,如同“黑暗背景上的橙黄,僵硬或弯曲的形状”。